羌村今何在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羌村(其一)
  (唐)杜甫
  峥嵘①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②,归客千里至。
  妻孥③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④!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⑤。
  夜阑⑥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
  ①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
  ②鸟雀噪: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步行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③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此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
  ④遂:如愿以偿。
  ⑤歔(xū)欷(xī):悲泣之声。
  ⑥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经典背后】
  陕北富县西北二十里处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十多里的大申号沟,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里羌村就坐落在这条长沟上端北面的一个山坡上。它下临川道,一条小河从脚下流过;三面环山,无数松柏蔚然环绕在身边,真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的好地方。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离开长安居此一年多。國破家亡的惨状和流离失所的困顿,激发了诗人的一腔爱国热忱。于是,他将忧乱思治、悲亲伤己的满腔悲愤,一一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述怀》《春望》《月夜》《北征》和《羌村三首》等传世名作,均写于思念羌村亲人和羁居羌村之时。这些名作与其他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作一起,为诗人赢得了“诗圣”的桂冠。
  千百年来,为了纪念“诗圣”,后人从未忘记来羌村朝圣,并为此留下了不少碑铭题咏。
  据《州志》记载:“州西北三十里采铜川,唐天宝十四年(756)杜甫避乱聚家居此,有杜公窑,石壁上题云:‘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霞收万里云’,是拾遗旧迹。壁间后人题咏甚多,土人苦有司骚扰,湮之。”
  州志中讲的杜公窑,指今日尚存的杜甫故居。近年来,我曾数次去那里朝圣。
  杜公窑坐落在羌村中间。这是一个由三孔砖窑组成的民居,它坐北朝南一字排开。由于风吹雨打和久未修葺,东边的那孔早已倒塌,西边的那孔也裂缝日宽,岌岌可危。中间的那孔虽稍好一点,但外墙内壁和窑顶均已斑驳脱落,无复当年的旧貌了。窑壁上的碑铭已不知去向,窑周围的八株古柏只剩下了枝枯叶稀三株。就连窑门前那块约50平方米的院落,柴门和矮墙也已荡然无存了。想象当年“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和“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的欣喜心情和动人情景,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
其他文献
单眼皮,小麦色皮肤,平时一张臭脸,但一笑又很阳光。郑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帅哥,却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怀,从学生时代起就是一个“拉风少年”。  “红”的感觉,郑恺高中时就感受到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练短跑,年年在校运动会上拿冠军,高中时还获得“国家二级短跑运动员”称号,他是不折不扣的校园红人。  差点成了裸替  上了大学以后,这位未来的“影帝”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出道伊始,没有经纪人,争取试镜机会
速描  吴童淑自诩是本届“苏教国际杯”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因为除了参加一些校级比赛外,初中阶段的她基本上埋头书本,并未参加过任何大赛。能够一路畅通地登上特等奖的领奖台并获得第二名的殊荣,这对于“大赛小白”吴童淑来说是生命“沿线”的一场美丽邂逅。然而,这场美丽的邂逅背后究竟有哪些“蓄谋已久”的准备?谜底正一一打开。  故事  幻想,绽放灵感火花  吴童淑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子,跟
大家简介  叶兆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名誉副会长,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总字数约400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等,长篇小说《花影》《花煞》等,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等。其作品《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一  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我和一位来自高中的
一、 实验主题  利用传统方式(方格纸)和现代技术(几何画板)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函数图像的性质.
每个孩子在青少年时期都会有些小小的叛逆。我与我的母亲曾经就发生过一次冲突,但也是这次冲突让我阅读出母亲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記得小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派对。我也是个好面子的人,所以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我回到家和妈妈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妈妈突然拍了一下桌子,眉头微皱,眼睛瞪着我:“不行,一个女孩子独自在外面太危险了,我不放心。”“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不行就是不行,难道你还
起承转合,是文章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情的过程,顺着开头内容接下去写;“转”是由一件事情转换到另一件事情;“合”是对文章的议论抒情,是结尾。  起承转合,重点在“转”上,“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表现为由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也有的表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在前面 “起” “承”铺垫的基础上,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文章顿生波
值《初中生世界》创刊2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感慨良多,是《初中生世界》陪伴我度过了两年的初中生活,引领我登上了追寻梦想的航船。  初识这本刊物,是在我刚读七年级时。有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时,班主任抱着一堆杂志走进教室,等发下后,我才知道书名叫《初中生世界》。我手中的那本是七年级视野版,封面上一位少女坐在荷叶旁,给一个洋娃娃演奏,她的神情是那样的悠闲惬意。随手翻开一页,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几
经典作品往往令人手不释卷、感触良多。下面,初初就与大家分享一对师生写的“阅读心语”。首先是老师的《为自由而歌》,接着是学生的《信仰》。  初中时,我曾读到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那时,懵懵懂懂的我只是觉得这首诗好,却未能领会其中真意。  现在,我重读小说《红岩》,对“自由”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要用一个词來形容“自由”的话,我会用“空气”二字。
我是1990年开始随钱谷融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年他71岁。钱先生是名家,带过很多出色的学生。作为他新招的博士生,我和师弟都感到压力巨大,生怕自己做不出成绩,辜负了老师的一片期望。所以,那时候我们是白天黑夜地抓紧时间看书。  我和师弟第一次去他家上课,他建议我们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他要我们看看朱光潜和何其芳的理论文章,观点不一定完全接受,但他们的文字干净明白,值得学习。至于上课内容
春意渐浓、草长莺飞,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车辆逃生演练”活动。  演练共分三个部分进行:汽车逃生、逃生锤破窗以及大巴车跳车演练。  汽车逃生是介绍被困于小型车辆内的逃生方法。大家都没有想到,汽车的后备厢里竟然暗藏玄机——在后备厢内部有一个逃生拉环。只要放下坐垫,拉一下拉环,后备厢就会自动打开。看似简单的动作,同学们在紧急情况下却也状况百出,有人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