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6日和17日,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十二名学生和五名教师,早上八点从山西師范大学出发到达晋城市,在三个半小时的车程中,老师先给学生介绍了晋东南地区的一些简单情况,然后讲述了田野调查应注意的事项。到达之后,大家先观看了演出,之后对晋东南地区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和记录。
调查时间:2018年5月16日、17日;调查地点:山西晋城市和长治市;调查对象:晋东南地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形式:一是举办座谈会,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解,听众现场提问、抄录,二是参观表演。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对晋东南地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同时加强了田野工作的实践,了解了晋东南地区民间存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事象,增强了对国家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学这门课程学习的认知。
调查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以口传的方式为主,具有历史信息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生产的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对其进行保存是当今遇到的新问题。
调查过程:5月16日上午到达晋城市,首先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组织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包括八音会、泽州鼓书、泽州四弦书、上党梆子等。晚饭时采访了国家级八音会传承人黄一宝和省级泽州四弦书传承人马莉。5月17日上午在泽州县文化馆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的王院长,并观看了马莉表演的泽州四弦书。下午在泽州县大兴村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栓发,随后到长治壶关工人文化宫,听国家级乐户传承人牛其云介绍上党乐户。
一、晋东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概况
晋城市和长治市同属于晋东南地区,像我国所有勤劳朴实的人民一样,晋东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用这些丰富的民间音乐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晋东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如“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二簧”“泽州秧歌”“民歌小调”“晋城鼓书”“民间歌舞音乐”“泽州四弦书”“上党乐户”等影响比较大,也极具代表性。对晋东南地区民间音乐进行调查,意义重大。
二、相关人员的采访
笔者主要采访了黄一宝、马莉、陈栓发及牛其云。
黄一宝是我国国家级八音会传承人。访谈中,他主要介绍了八音会的演出场所、使用乐器、与乐户的对比等。除了参加丧葬和婚嫁仪式,八音会还出现在一些其他的民俗活动中,如古庙会、街头游行、迎神赛社等。主要用到的乐器有吹奏类(唢呐、咔腔又称哑腔、鼻子、笙等)、弦类(胡胡、高音胡、中音胡、低音胡、二胡、三弦、中阮、扬琴、琵琶、大提琴等)、打击乐类(锣鼓、铜鼓又称战鼓、小铜鼓、别鼓、手板、锣等)。由于长期参与乐户组织的红白喜事,黄一宝认为,八音会与乐户有着一定的区别:乐户是常年靠吹打办红白事来挣钱养家的,而八音会是不挣钱的,他们主要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用来迎接社火、自娱自乐的。八音会的人员基本都是老百姓,他们自认为比乐户的身份高一些,当地有人将乐户称为“龟班”“王八班”,他们穿着红色的坎肩,也被称为“红衣行”,由于乐户的地位比较低,有时候演出时,乐户只能在主家的院子外面演,不让进主院。在乐曲上,有些乐曲乐户会吹,但是八音会不一定会。过去,乐户是不与外人联姻的,只是乐户之间联姻,所以有些乐曲乐户是不外传的。黄一宝是大阳人,他讲到大阳公社从1979年就开始搞八音会,这一年也是他第一次参加省级的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从那之后他开始参加各种演出,1980年参加表演获得了地区二等奖。1990年,八音会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1996年在深圳演出,2010年在世博会演出等。黄一宝从小受母亲的影响酷爱音乐,20世纪80年代他将电子琴、打击乐等西洋乐器加进了八音会的吹奏乐队中。黄一宝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能把原有的传统乐曲传承给下一辈,让八音会传统乐曲走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触八音会,以续传承。
马莉是省级泽州四弦书的传承人。马莉从小就爱唱戏,受家庭的影响,她从小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马莉讲到在曲艺队里学艺很苦,但是她克服重重困难,随着各种技艺的日益精进,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搞艺术,吃苦是必然,曲艺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群众,而在农村交通条件落后,出行靠两条腿,条件比较差,夏天闷得透不过气,冬天用不上热水,吃饭也是没点,有时候还要受气挨打,挣不到钱,谈起过往的经历,马莉眼中泛着泪花。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曲艺发展遇到了困难,马莉觉得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将说唱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后来,她抓住一切表演机会亮相,让群众知道这一艺术形式,再慢慢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并喜爱上这门艺术。
牛其云是国家级乐户传承人。他讲到在历史上上党乐户是在本群体内通婚,传承方式也是在群体内部,分家庭传承和拜师传授两种形式,传男不传女。乐户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在壶关有乐户八大家:李家、牛家、郭家、宋家等。在历史上,乐户与八音会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婚丧嫁娶活动乐户是必须参加的,专业的服饰都是朝廷所赐的,在活动场所大鼓手可以进场,小鼓手不能进院,八音会就更没有资格进院了。现在,八音会和乐户吹奏的曲目基本一致,牛其云多次提到了乐户的传承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乐户面临消失的危险,他也在做各种努力,希望能够将乐户传承下去。
陈栓发是四弦书的传承人。在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大兴村,陈栓发给人们演奏了《借奶》《十二个月》两个小曲段。在表演时,他非常投入,表情也深深吸引了人,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老一辈民间艺人艰苦朴素、敢于吃苦的精神。
三、观众表现
在凤西广场观看祥富乐团带来的八音会表演时,笔者发现,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五月的天气虽然炎热,却没有影响观众的兴趣,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台下的观众很热情。舞台旁边有个观众跟随着拍子在舞动自己的身体,脸上露出洋洋的笑意。
四、结语
晋东南地区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血液和命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人们应该在保护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将它发扬光大。传承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寻找更多的舞台曲表演,让人们了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应该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政府可以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或者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将其延续。
以晋东南地区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单位,是这次实地调查描写的重要基点。调查主要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我国国家级八音会传承人黄一宝、省级泽州四弦书的传承人马莉、国家级乐户传承人牛其云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栓发,他们是音乐形态的代言人及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的身上具有共同的特质,即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此坚守着,他们乐于将这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但是路径还需要人们自己发掘。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惠(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调查时间:2018年5月16日、17日;调查地点:山西晋城市和长治市;调查对象:晋东南地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形式:一是举办座谈会,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解,听众现场提问、抄录,二是参观表演。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对晋东南地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同时加强了田野工作的实践,了解了晋东南地区民间存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事象,增强了对国家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学这门课程学习的认知。
调查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以口传的方式为主,具有历史信息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生产的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对其进行保存是当今遇到的新问题。
调查过程:5月16日上午到达晋城市,首先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组织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包括八音会、泽州鼓书、泽州四弦书、上党梆子等。晚饭时采访了国家级八音会传承人黄一宝和省级泽州四弦书传承人马莉。5月17日上午在泽州县文化馆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的王院长,并观看了马莉表演的泽州四弦书。下午在泽州县大兴村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陈栓发,随后到长治壶关工人文化宫,听国家级乐户传承人牛其云介绍上党乐户。
一、晋东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概况
晋城市和长治市同属于晋东南地区,像我国所有勤劳朴实的人民一样,晋东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用这些丰富的民间音乐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晋东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如“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二簧”“泽州秧歌”“民歌小调”“晋城鼓书”“民间歌舞音乐”“泽州四弦书”“上党乐户”等影响比较大,也极具代表性。对晋东南地区民间音乐进行调查,意义重大。
二、相关人员的采访
笔者主要采访了黄一宝、马莉、陈栓发及牛其云。
黄一宝是我国国家级八音会传承人。访谈中,他主要介绍了八音会的演出场所、使用乐器、与乐户的对比等。除了参加丧葬和婚嫁仪式,八音会还出现在一些其他的民俗活动中,如古庙会、街头游行、迎神赛社等。主要用到的乐器有吹奏类(唢呐、咔腔又称哑腔、鼻子、笙等)、弦类(胡胡、高音胡、中音胡、低音胡、二胡、三弦、中阮、扬琴、琵琶、大提琴等)、打击乐类(锣鼓、铜鼓又称战鼓、小铜鼓、别鼓、手板、锣等)。由于长期参与乐户组织的红白喜事,黄一宝认为,八音会与乐户有着一定的区别:乐户是常年靠吹打办红白事来挣钱养家的,而八音会是不挣钱的,他们主要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用来迎接社火、自娱自乐的。八音会的人员基本都是老百姓,他们自认为比乐户的身份高一些,当地有人将乐户称为“龟班”“王八班”,他们穿着红色的坎肩,也被称为“红衣行”,由于乐户的地位比较低,有时候演出时,乐户只能在主家的院子外面演,不让进主院。在乐曲上,有些乐曲乐户会吹,但是八音会不一定会。过去,乐户是不与外人联姻的,只是乐户之间联姻,所以有些乐曲乐户是不外传的。黄一宝是大阳人,他讲到大阳公社从1979年就开始搞八音会,这一年也是他第一次参加省级的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从那之后他开始参加各种演出,1980年参加表演获得了地区二等奖。1990年,八音会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1996年在深圳演出,2010年在世博会演出等。黄一宝从小受母亲的影响酷爱音乐,20世纪80年代他将电子琴、打击乐等西洋乐器加进了八音会的吹奏乐队中。黄一宝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能把原有的传统乐曲传承给下一辈,让八音会传统乐曲走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触八音会,以续传承。
马莉是省级泽州四弦书的传承人。马莉从小就爱唱戏,受家庭的影响,她从小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马莉讲到在曲艺队里学艺很苦,但是她克服重重困难,随着各种技艺的日益精进,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搞艺术,吃苦是必然,曲艺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群众,而在农村交通条件落后,出行靠两条腿,条件比较差,夏天闷得透不过气,冬天用不上热水,吃饭也是没点,有时候还要受气挨打,挣不到钱,谈起过往的经历,马莉眼中泛着泪花。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曲艺发展遇到了困难,马莉觉得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将说唱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后来,她抓住一切表演机会亮相,让群众知道这一艺术形式,再慢慢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并喜爱上这门艺术。
牛其云是国家级乐户传承人。他讲到在历史上上党乐户是在本群体内通婚,传承方式也是在群体内部,分家庭传承和拜师传授两种形式,传男不传女。乐户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在壶关有乐户八大家:李家、牛家、郭家、宋家等。在历史上,乐户与八音会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婚丧嫁娶活动乐户是必须参加的,专业的服饰都是朝廷所赐的,在活动场所大鼓手可以进场,小鼓手不能进院,八音会就更没有资格进院了。现在,八音会和乐户吹奏的曲目基本一致,牛其云多次提到了乐户的传承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乐户面临消失的危险,他也在做各种努力,希望能够将乐户传承下去。
陈栓发是四弦书的传承人。在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大兴村,陈栓发给人们演奏了《借奶》《十二个月》两个小曲段。在表演时,他非常投入,表情也深深吸引了人,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老一辈民间艺人艰苦朴素、敢于吃苦的精神。
三、观众表现
在凤西广场观看祥富乐团带来的八音会表演时,笔者发现,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五月的天气虽然炎热,却没有影响观众的兴趣,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台下的观众很热情。舞台旁边有个观众跟随着拍子在舞动自己的身体,脸上露出洋洋的笑意。
四、结语
晋东南地区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血液和命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人们应该在保护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将它发扬光大。传承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寻找更多的舞台曲表演,让人们了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应该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政府可以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或者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将其延续。
以晋东南地区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单位,是这次实地调查描写的重要基点。调查主要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我国国家级八音会传承人黄一宝、省级泽州四弦书的传承人马莉、国家级乐户传承人牛其云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栓发,他们是音乐形态的代言人及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的身上具有共同的特质,即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此坚守着,他们乐于将这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但是路径还需要人们自己发掘。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李惠(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