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省份甚至超过总分的50%。如此大的比重,意味着一旦作文出现了意外,语文考试几乎满盘皆输。其实,我们了解了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评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进行日常积累和写作训练,拿到作文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的。
中考作文立意真情实感日积月累一、命题趋势
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明确提出三点要求:在出题范围方面,不得设审题障碍。降低审题难度,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今后命题的一种趋势;在作文文体上,要求淡化文体要求。近几年,多数地区淡化了对问题的要求,少数地区限制不能写诗歌、戏剧,大多数地方文体不限。放宽文体的限制,使考生各尽所长,有利于考生发挥最佳水平;内容方面,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多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并且大多是两种形式任选其一。内容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做好针对性训练,能否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
二、日积月累之语言文字
一篇丰美的作文需要有精美的表现形式,那就是优美的语言文字,它好比是跳动的音符,将你的文章点缀的色彩斑斓。
优美的语言来自于阅读、来自于欣赏,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塑造健康人格的良好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的重要。对于课外阅读应先重“精”,再重“量”,做到开卷有益很重要。首先,要读精,从中汲取优美的写作片段,将其归类整理;其次,才是读通,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去,这一点不要苛求自己,当然能做到更好。
1.每天要坚持读书,要会读书,要善于积累
我将积累分为五类:(1)历史名人;(2)新闻、趣闻;(3)科学知识;(4)观点、看法;(5)名言佳句。选材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积累得轻松、愉快,课外阅读才能坚持下去。
先进的历史名人,是人类真善美的化身,收集他们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对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所以新闻必不可少;趣闻,诙谐中带机智,可以使我们聪明善辩;科学技术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祖国在富强,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怎能视而不见?某些观点,是指一些超出常人的见解,收入它们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感染与洗礼;名言佳句,是人类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精华,只要在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的、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都可以摘录下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同学们用不朽的国学去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样就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扩大课外阅读范围,间接增强了他们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阅读社会、品味人生,深入社会生活,扩大阅读容量。
2.资源共享
我一般每周进行一次抽检,对部分学生积累的材料进行审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利用空闲多读多记
通过这些方式的运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增,因为课外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己变成了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是他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渐渐的,我感觉学生写作时有字可寫了,不再挠头了,切实感觉他们的语文底子厚了,因为他们越来越肯读、越来越会读。
三、日积月累之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篇美文必定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必定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成长历程,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崇尚美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没有情感的积淀、没有创作的灵感,是不会拿到作文高分的。想写好作文,平时的习作——日记必不可少。有些同学一提起日记,脑袋就大,觉得无话可写、无情可抒,日记成了负担,成了累赘。我认为,片面地要求学生每天或两天一篇日记,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在许多学生的眼中,每天就是学、学、学,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可见,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会品味生活、感受生命,则小亦可化为大。我要求学生按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几方面去收集素材,日记要按这五方面归类来写,只要是有感可发的就写下来,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亦可是独到的见解。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关注新闻,因为新闻是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要想了解天下大事、人间百态,新闻必不可少。聆听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不仅仅是一次次心灵与社会的对白与交融,也是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修正。
同时,我对焦点访谈以及校园发生的事件格外关注,每当发现值得探讨的话题,上课前我就会问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班级、祖国、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关注了么?有知道的么……那就是……请在你们的日记上关注一下!”
我每周对日记要进行一次抽检,对“名篇”和好的话题进行关注,月末上一堂语言、情感交流课。通过诵读佳作,给大家一次语言的升华;通过对事件观点的辩论,让学生进行情感的直白和心灵的净化。渐渐地,我发现日记的内容丰富了,上课发言积极了,越来越善辩了。
四、意高才能文胜
所谓立意,就是站在应有的高度上确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立意是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具体体现,立意应当是:正确、鲜明、新颖、深刻的观点。
文章要力求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老生常谈,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立意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文章之道,述志为本,文章的主旨应当是自己积极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读起来方能朗朗上口。
一个话题、一个命题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更容易发现新颖、深刻的立意。“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思维概括了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从作文的角度说,具有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乃是成功的关键。以为写作文就可以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只要言语华丽就可得高分,结果让许多有创意的思想从身旁擦肩而过,这是非常可惜的。拿来一个题目,一定要定下心来多角度分析,避免俗套,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确定一个相对新颖的立意,再以此为依据精心选材,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则高分在望矣。例如,半命题作文“我真想——”,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很容易想到:“我真想睡觉”“我真想成功”,其实你立刻想到的,很多人也都想到了,这样的立意怎样展开它呢?显然是不成功的。看看这个立意:“我真想说考试真好”,是否引起了你的许多遐想!
五、结语
一篇美文可以令你回味无穷,使你心潮澎湃,这时我想告诉你:优秀距你仅一步之遥,因为你已经会阅读、会欣赏。坚持下去,去阅读、去积累、去关爱生活、去放飞你的想象,篇篇美文必将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话题作文名师辅导大全[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2]初中生创新作文名师导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3]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考作文立意真情实感日积月累一、命题趋势
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明确提出三点要求:在出题范围方面,不得设审题障碍。降低审题难度,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今后命题的一种趋势;在作文文体上,要求淡化文体要求。近几年,多数地区淡化了对问题的要求,少数地区限制不能写诗歌、戏剧,大多数地方文体不限。放宽文体的限制,使考生各尽所长,有利于考生发挥最佳水平;内容方面,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多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并且大多是两种形式任选其一。内容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做好针对性训练,能否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
二、日积月累之语言文字
一篇丰美的作文需要有精美的表现形式,那就是优美的语言文字,它好比是跳动的音符,将你的文章点缀的色彩斑斓。
优美的语言来自于阅读、来自于欣赏,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增强语感、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塑造健康人格的良好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的重要。对于课外阅读应先重“精”,再重“量”,做到开卷有益很重要。首先,要读精,从中汲取优美的写作片段,将其归类整理;其次,才是读通,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去,这一点不要苛求自己,当然能做到更好。
1.每天要坚持读书,要会读书,要善于积累
我将积累分为五类:(1)历史名人;(2)新闻、趣闻;(3)科学知识;(4)观点、看法;(5)名言佳句。选材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积累得轻松、愉快,课外阅读才能坚持下去。
先进的历史名人,是人类真善美的化身,收集他们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对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所以新闻必不可少;趣闻,诙谐中带机智,可以使我们聪明善辩;科学技术在发展,世界在变化,祖国在富强,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怎能视而不见?某些观点,是指一些超出常人的见解,收入它们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感染与洗礼;名言佳句,是人类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精华,只要在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的、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都可以摘录下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同学们用不朽的国学去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样就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扩大课外阅读范围,间接增强了他们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阅读社会、品味人生,深入社会生活,扩大阅读容量。
2.资源共享
我一般每周进行一次抽检,对部分学生积累的材料进行审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利用空闲多读多记
通过这些方式的运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增,因为课外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己变成了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是他们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渐渐的,我感觉学生写作时有字可寫了,不再挠头了,切实感觉他们的语文底子厚了,因为他们越来越肯读、越来越会读。
三、日积月累之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篇美文必定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必定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成长历程,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崇尚美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没有情感的积淀、没有创作的灵感,是不会拿到作文高分的。想写好作文,平时的习作——日记必不可少。有些同学一提起日记,脑袋就大,觉得无话可写、无情可抒,日记成了负担,成了累赘。我认为,片面地要求学生每天或两天一篇日记,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在许多学生的眼中,每天就是学、学、学,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可见,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会品味生活、感受生命,则小亦可化为大。我要求学生按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几方面去收集素材,日记要按这五方面归类来写,只要是有感可发的就写下来,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亦可是独到的见解。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关注新闻,因为新闻是感知社会的重要渠道,要想了解天下大事、人间百态,新闻必不可少。聆听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不仅仅是一次次心灵与社会的对白与交融,也是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修正。
同时,我对焦点访谈以及校园发生的事件格外关注,每当发现值得探讨的话题,上课前我就会问学生:“在我们的校园(班级、祖国、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关注了么?有知道的么……那就是……请在你们的日记上关注一下!”
我每周对日记要进行一次抽检,对“名篇”和好的话题进行关注,月末上一堂语言、情感交流课。通过诵读佳作,给大家一次语言的升华;通过对事件观点的辩论,让学生进行情感的直白和心灵的净化。渐渐地,我发现日记的内容丰富了,上课发言积极了,越来越善辩了。
四、意高才能文胜
所谓立意,就是站在应有的高度上确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立意是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具体体现,立意应当是:正确、鲜明、新颖、深刻的观点。
文章要力求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老生常谈,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立意要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文章之道,述志为本,文章的主旨应当是自己积极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读起来方能朗朗上口。
一个话题、一个命题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更容易发现新颖、深刻的立意。“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思维概括了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从作文的角度说,具有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乃是成功的关键。以为写作文就可以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只要言语华丽就可得高分,结果让许多有创意的思想从身旁擦肩而过,这是非常可惜的。拿来一个题目,一定要定下心来多角度分析,避免俗套,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确定一个相对新颖的立意,再以此为依据精心选材,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则高分在望矣。例如,半命题作文“我真想——”,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很容易想到:“我真想睡觉”“我真想成功”,其实你立刻想到的,很多人也都想到了,这样的立意怎样展开它呢?显然是不成功的。看看这个立意:“我真想说考试真好”,是否引起了你的许多遐想!
五、结语
一篇美文可以令你回味无穷,使你心潮澎湃,这时我想告诉你:优秀距你仅一步之遥,因为你已经会阅读、会欣赏。坚持下去,去阅读、去积累、去关爱生活、去放飞你的想象,篇篇美文必将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中学生话题作文名师辅导大全[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2]初中生创新作文名师导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3]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