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变革之道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nail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代表齐聚广东湛江,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变革”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理念转换: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认为,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主要聚焦在“创新 合作”这两个因素。教育者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格,改善教育评价与管理,推动教育中的民主和自由,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教授从“前十名现象”“均差现象”“高分低能现象”说起,分析了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认为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于唯一标准、统一要求、单一评价。自由宽松的环境、兴趣与执着、跨学科学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办有选择的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为使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成长,我国需要改革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实现权力下移:改革办学体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公平竞争: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参与式协商: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增强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二、政策路径:创新政策机制,实现科学引领
  改革的新形势要求教育者必须对教育管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要以更大的勇气、更深入的探究、更持久的实践来推动教育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马宪平提出,要不断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突破单一的课程供给、资源供给、考试评价供给方式,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提出,要切实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提升教育政策制定和贯彻的科学化水平,注重教育政策制定和贯彻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风险评估和绩效考核。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教授提出,要建立教育法治和教育治理二维互动政策模型,将教育法治政策与教育治理政策协同推进:在微观的实际操作上,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教育法治政策与教育治理政策在两个部门、两条路径和两种目的导向推进的现象。
  针对我国教育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与会学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主张。武汉大学博士生余锦汉认为,消解“择校”问题的路径在于政府应转变教育治理的思路,由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由控制需求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岭南师范学院曾茂林教授提出了互联网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管理创新的新思路。华南师范大学葛新斌教授等人认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要实现公民教育权益与户籍脱钩,提高公共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重心。
  三、政府职能:转变认识,构建新型角色
  推进管办评分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教育管办评分离,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位,以及如何才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提出,要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明确规范政府与学校之间的义务和权力边界。政府必须按照法律授权和法定职责,将管理权限限定在法定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自我革命,放弃现有的若干权力。规范政府管理权限需要列出政府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规定政府和学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履行什么责任。第三方如何更好地参与教育治理?武汉大学博士生李子彦提出了“教育中介组织参与说”。基于教育中介组织参与公共教育治理维度,国家要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健全培育和扶持政策,创新培育和扶持机制:建立健全监管和激励评价体系。同时,教育中介组织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参与能力和公信力。
  四、组织转型:提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
  提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要特別重视学校的组织困境与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志春教授阐释了现行学校管理模式在教育创新能力上陷入的困境,如“等级”秩序与规则对“创新”的有效抑制、“计量”精神与行为对“创新”的内在排斥、超“稳定”系统状态对“创新”的无形消融等。适应教育创新能力需要的学校管理转型探索在于理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转变,如借鉴“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萌生创新动力。
  南京师范大学程晋宽教授认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创新思维,摒弃教育市场化的路径依赖和制度选择,在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注重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学校的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反思教育均衡发展与多样发展的困境,认识学校转型发展的“差序格局”,走“跨越式发展”和“超越差距”的学校转型发展的创新道路,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的合作发展与创新发展。
  校长是学校组织转型的重要推动者。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认为,新时期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校长专业化需要体现校长职务的教育性、管理性、公益性、职业性等特点,提升校长的专业精神,确定校长的专业标准,提高校长的专业能力,重视校长的专业培养,建立校长的专业组织,推进校长职级制。首都师范大学傅树京教授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提出,校长专业发展制度既应有约束性功能,也应有支持性功能,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是其三大要素。
  五、课程建设: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载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研究员认为,未来学校的竞争力来自于内生的原创力。他提出了关于“新样态”学校的命题,指出“新样态”学校的创建价值和意义是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止于“至善”,实现学有所教、学有良教。他强调,内生的原创力是“新样态”学校的新动力,认为创建“新样态”学校要紧扣给自己的学校画张像、发现学校中的“人”、发掘“最好的我”、设计学校的育人模式、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抒写精彩的学校故事等六个步骤。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与会中小学校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設成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恩博士认为,特色课程要基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体现学校自身的教育发展主题与优势教育资源。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基于学校文化、通过学校文化、为了学校文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方铭琳副研究员认为,学校文化是内生式发展,它是教育者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出的教育承诺,并且体现在始终如一的教育实践、习惯如常的教育行为、点点滴滴的教育细节中,也最终成为这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历史烙印。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海鸥研究员则更强调通过校园文化景观来表达学校的使命,延续学校的传统,展示学校的理想。他提醒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更基础同时影响也更深远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编辑 崔若峰)
其他文献
接上期  3.教学方式——单一还是多样?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改变已往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采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是最优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认识到
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作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潍坊市,以高中为突破口,实施了“选准三个着力点,立足三个支撑点,依靠一大保障机制”的推进策略,全市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个着力点:让学生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潍坊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设阳光60分课程、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全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选准了三个
摘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的出台,是落实依法治教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其在内容上体现出强化依法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落实三个特点。精准聚焦学校安全工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安全事故处理纠纷调解机制和“校闹”行为等“老大难”问题,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落实《意见》需要加强思想认识,强化探索实践,加强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关键词学校安全事故;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多媒体课件)成了一种时尚。评优课如此,公开课如此,甚至很多常态课也是如此。PPT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比如课堂容量的增大、教学气氛的活跃、教学内容的直观、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等等。但是,某些课堂对PPT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新的教学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笔者经常参与各级各类的听评课活动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笔者在中小学工作了18 年,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班主任、中学教导主任、中小学教研员、省重点小学副校长、中学校长,现在高校从事教育科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十年有余。我是《中小学管理》的老读者,从1990 年订阅至今,基本未间断;1992 年以来,在《中小学管理》上发表了5 篇文章,因此,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管理》的老作者了。出于对中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的关注以及一
在现代社会,校长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较多。笔者认为,有些“家”,校长还是不当为好。    校长不当“社会活动家”    几年前,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同学在谈到校长的修养时,底气十足地说:“依我看,某学校过不了几年肯定要走下坡路。”在座的人面面相觑,觉得他说得太绝对了。他的理由是:该校校长整日忙于应酬,学校近于失控状态。该校长在喝酒时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简直看不出是一名教师,更不要说是一校之长。果
摘要在以“理实相生:创造美好教育生活”为主题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小学管理》创刊30周年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议跨越理实界限、联结当下与未来的有效路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互惠,需要理论研究者转变心态,生产切合实践需求的理论;实践工作者也要改进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二者相互尊重、相互转化、共生共融,同绘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  关键词理实相生;教育管理理论创新;系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出现“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内容、方式、管理和心态等几方面。“高原现象”的产生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微观方面的原因;其实质主要是组织结构性问题——体制落后,流程操作性问题——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行政习惯性问題——形式主义。  [关键词]申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问题表现;实质归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标号]1002-2384(2
作为教育者,有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教育惯习。而这些惯习又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现点击3则:    “报告”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报告。”一声清脆响亮的报告声打破了课堂的宁静,也打碎了我刚刚营造出来的课堂情境,同学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移向了教室门
摘要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區通过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在教育发展中做到管理有依据、办学有方向、教育有方法、质量有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打造“数据玩家”和构建“结果应用体系”,从人才和机制两方面入手推进质量监测结果的研究和应用;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研究、个体研究,助力区域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施策;通过梳理问题清单,激发教育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