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概念认同与行为错位(下)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3.教学方式——单一还是多样?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改变已往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采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是最优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认识到“教无定法”,即选择“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的教师还不到一半(47.5%)。由于在课程改革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研、评课时被不断强调,而教师并未理解其中的深意,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从一种单一又走向另一种单一:有44.6% 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在课程改革中受到批判的“讲授式”为教师们所排斥,只有9.0% 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方法。
  由调查结果可知,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存在某种普适的、最好的教学方法。这说明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事实上,新课程提倡的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
  教师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误解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误解一: 课程改革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改变过去的一切。既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式”,那么,实施新课程,就要抛弃“讲授式”,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是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误解二:科学探究必须有7 个步骤,且要依次进行。
  误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
  ……
  由于教师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只是通过各种培训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概念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所以最终导致他们对问题认识的极端化和片面化。
  
  4.教材——是资源还是“圣经”?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不同的编写者对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风格和编排顺序,甚至知识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允许的。应该说,我们的“圣经”是课程标准(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因为课程标准也是需要修改和完善的),而教材只是一种参考。然而,由于对课程标准缺乏了解和把握,所以在很多教师眼里,教材就成了“圣经”。这一点从下面这个案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钟罩、与钟罩密合不透气的底座和一个小闹钟。教师通常用这套装置来演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演示实验,在新旧教材中都有。但是,中学使用的演示仪器却难以出现预期的现象。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一直在用这样的仪器演示给学生看,有时甚至不惜使用欺骗的手段,“造”出预期的现象。研究者在与教师们交流“能否换一种演示仪器”时,他们的回答是:“不行,因为教材上有,所以要让学生看到。”
  教师的这个回答表明,在他们心中,教材不是学生的“学材”,也不是教学的参考用书,而是不可违背的“圣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材使用问题的思考。如果教师讲授某些知识的理由是因为“教材上有”,那么教师就可能变成教材的奴隶。他的目光会变得非常短浅,他可能只会照本宣科,因为仅仅关注教材的教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
  正是因为将教材视为“圣经”和标准,所以,许多教师很难容忍现有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新教材的一些特点和特色也很难认同。比如:在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旧教材中,知识点比较清楚、全面,重点也一目了然,教师在使用时,只要考虑怎样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但是,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加注重过程,增加了很多需要探究的内容,知识点往往不像旧教材那样详细、清楚。有些教材为了显得更有探究的味道,甚至没有给出结论。不少教师认为,这样的教材学生无法使用,特别是无法预习,因为从教材中他们得不到什么结论性知识,教师要将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其填写在教材中。很多教师感到这样做很麻烦。
  从理念上来说,教师都知道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在实践中“教教材”却很难真正实现。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既要以新教材为依据,又要根据经验,参考旧教材的内容补充一些知识,总怕哪些知识没有给学生讲到。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尤其对新教师来说,备课难度会更大。因此,对于新教材的很多抱怨也就出现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对新教材作出调整或修改,另一方面,应该让教师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走出囿于教材而产生的种种困境。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1)关于教师。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愿望,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他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概念认同与行为错位的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创造性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2)关于培训。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理念方面的问题依然是影响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真正瓶颈。教师在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往往反映出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因此,培训应该贯串于课程改革的始终,只搞先期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培训应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常规的自我培训模式。培训应该向偏远地区倾斜,以解决那里的教师所面临的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应该让教师接受半年到一年的脱产学习。实践证明,这种较少后顾之忧的培训效果较好。
  (3)关于失误由谁“埋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受到冲击最大的群体。改革中的很多矛盾都聚焦在课堂上,而许多矛盾又往往不是教师通过教学能够完全解决的。教师一方面要颠覆自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获得承认。相较而言,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承受更多的煎熬。他们是需要保护的群体,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改革中出现的失误,不应该全部由教师来“埋单”。
  
  (全文完)
  (编辑 沙培宁)
其他文献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在村小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持守自己的信念,辛勤耕耘了8年。8年来,我经历了“火热的激情——冰冷的苦涩——盲从的突围——积极的探索——丰收的美丽”的成长历程。    年轻需要失败    1998年8月,我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工作。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工作后,不满足于现状的我,产生了向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
中小学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教师带来哪些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发展如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2017年9月20日,以“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为主题的2017年基础教育人才发展20人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校长名师,围绕“中小学教师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
2003年12月底,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的五峰私塾(以下简称“五峰私塾”),因塾师年迈,“封馆弃教”,“中国最后的私塾”退出历史舞台,随之引发了众多媒体对私塾教育的广泛关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深入当地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从五峰私塾何以能生存至今,又最终难逃消亡命运的发展轨迹中,反思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私塾“活化石”:  见证近现代私塾教育变迁    五峰私塾
[摘要]聚焦质量、关注效能、追求人道是教学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境界追求。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根基,但有质量并非一定有效能,而有效能并非一定符合人道准则。我们在追求质量与效能的同时,时刻都不能忘记它们应符合人伦底线要求。  [关键词]教学管理;质量;效能;人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12-03    聚焦质量    质量是教学管
大家都说,严瑾是个有智慧的人。不过,其智慧的表现形态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特点:灵动、鲜活,新想法、新见解、新创意不断涌现,却又显得严谨、规范,思考深入,行事周全。因此,有人将其称之为“严谨的智慧”,是体现严瑾品格和风格的智慧。  若问智慧来自哪里?严瑾定会亳不犹豫地回答:智慧诞生于现场。现场是智慧的聚合地,是智慧的生长点,是智慧的一块高地:在现场这块高地上,一定会耸立起教育的高峰,而智慧的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意义重大。对于一所合并校而言,面对合校带来的教师队伍重组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挑战,如何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工作抓手,变挑战为机遇,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尤其重要。近年来,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平度九中”)直面这一难题,开展了系列探索,形成了合并校教师队伍成长的校本经验。一、直面并校挑战,系统谋划教师队伍发展方
[摘要]课堂评议不仅要关注“他人”,也要关注“自我”。评议者要把自己对教学的记忆与理解融入课堂评议中,由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并将自己置身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中来思考。这样的评议才能催发听课者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其思想因子,促进其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课堂评议;教学经历;由人及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
我在基础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年,于2017年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退休以后,进入浙江省海亮教育集团工作。这一年里,我更加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要想办好,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这些年,基础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会,这使我们有了一份从事教育的从容,但怎样透过这份从容找到更有魂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困扰所在。反思几十年的办学实践,纵观当下国内外教育的变革发展,我希望我的一些粗
摘要借助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契机,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一定会有极其纯粹崇高的社会理想,有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自洽的学校教育哲学,有人文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好学校一定有一位领袖型校长;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爱成长”、爱研究、爱创造、爱极致之美;好学校也一定是永遠“不安”、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学校。  关键词好学校;学校教育哲学;资源整合力;教育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摘要对当前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析,并基于自身实践提出相应的思考与解决策略。一是要妥善处理好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的行政导向与学校治理的专业导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在优化集团学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集团学校总校和分校的治理边界,包括理念边界、行为边界、管理边界。三是通过协调区域行政部门的办学评估与集团学校办学的管理评价,有效评价集团学校的办学效益。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学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