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AA理论模型的“血流的管道——血管”概念教学设计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尝试将CRAA理论模型应用于“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的概念教学,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形成、深化和运用概念。
  关键词:CRAA理论模型;概念教学;应用;运用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一) 理论概述
  CRAA理论模型(体验学习圈模式)是美国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吸收和融合杜威、勒温、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后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该理论模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在人际活动中亲身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然后把反思和观察到的结果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的教育理念。
  大卫·库伯认为体验学习是由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行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所形成的螺旋上升的学习圈(图一)。将CRAA理论模型应用于本节课程概念教学中所对应为感知概念、形成概念、深化概念、运用概念四个环节。
  (二) 教学设计主线
  本节课围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展开,以血液流动的方向为主线,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概念,使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角度理解本节内容,从而生动活泼地使学生感知、形成、深化、运用“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程标准及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依次编排:物质是通过血液来运输,血流的管道是血管,动力是心脏三节的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从概念、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知识内容,既是血液内容的深化,也是为学习血液循环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第一章人的生殖介绍胎盘的结构、第二章消化和吸收介绍小肠的结构特点、第三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毛细血管壁等知识时,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生熟悉出血的现象,也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这都说明学生对于血管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从血管种类、结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整体等方面来把握概念,其中辨别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及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角度理解血管是难点,区分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功能是重点,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实践观察中具体分析,以及在活动中感悟、内化知识。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述“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概念
  2. 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角色扮演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 教学过程及实施策略
  (一) 通过学生的具体经验引入——感知感念
  初中新課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此,以学生的具体经验引入,可达到感知概念的效果。本节以日常家庭用水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水管将水运送到家家户户的例子来比拟血液在我们人体内的管道流动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组织或细胞。提出问题:血液流经的管道是什么?引出血管的概念,进入新课内容。
  (二) 在观察现象和教师引导中——初步形成概念
  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开始前,向学生提问:
  问题1:你认为的血管是怎么样的?让教师明确学生对血管的理解已有的知识。
  问题2:血管中的血液主要是在谁的驱动下流动的?
  问题3: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是否有方向?如果有,那么流动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提示学生:既然血液是在心脏的驱动下流动的,那么就是说有把血液从心脏中流出的血管,也有把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
  问题4:把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是?把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又是?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血液流动的方向(流向小鱼尾鳍和流出小鱼尾鳍)来区分动脉和静脉。(提示学生: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为倒像)同时,教师在各个小组中指导和巡视,让学生指出流向小鱼尾鳍的血流方向和流出小鱼尾鳍的血流方向。
  教师明确向学生指出概念:把血液从心脏流出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去的血管是动脉。
  将血液从身体的各个部分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
  问题5:是否能观察到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血管(即毛细血管)?
  问题6: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教师指出毛细血管概念: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教师归纳:通过显微观察可知,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关系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是一个整体,即“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图二)。并通过动画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完善概念
  问题7:这三类血管血流的速度一样吗?
  问题8:这三类血管的管径大小一样吗?
  问题9:这三类血管的分布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后,记录所观察的现象并组内讨论。各组派代表以我是心脏……,我是动脉……,我是毛细血管……,我是静脉……开头进行角色扮演,逐步完善概念。   如:我是心脏,在我的驱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首先进入的是与我相连的动脉。
  我是动脉,我与心脏相连时较粗,与心脏远离时不断分支变细,管径也由大到小,最小的我再分支成毛细血管。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我是静脉,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向最小的我,然后逐级汇集到较大的我,再送回心脏。
  我是动脉,我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的速度快。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血流的速度最慢。
  我是静脉,我的管壁较薄,弹性较小,血流速度也较慢。
  我是动脉,我一般分布较深,一般看不到也摸不到我,但也有些分布较浅,比如颈部及腕部内侧能到摸到搏动的就是分布较浅的我。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数量很大,分布最广,遍布全身组织中。
  我是静脉,我有些分布较深,有些分布较浅,能够在手臂上看到的“青筋”就是分布较浅的我。
  我是毛细血管,我的功能是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我是静脉,分布在四肢的我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有各自的特点,如果由教师进行阐述,显得枯燥乏味,以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形象生动,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就能掌握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切身思考和体验生物问题与知识,认知、情感、想象等全身心参与学习,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也让生物课堂变得丰富而活跃。
  (四) 在分析生活情境中——运用概念
  问题10: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状况呢?
  问题11:在输血或输液时,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
  問题12:你知道一些血管病吗?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其出现的特征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径缩小。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血管病的信息,深化血管的概念。
  四、 教学反思
  1. 尝试将CRAA理论模型应用于概念教学中,使学生逐步感受概念、建构概念,理解概念、联系与运用概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概念。
  2. 教学中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观察血液流动的方向区分动脉和静脉,把握动脉与静脉区分的本质,初步形成概念,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探究的科学方法。
  3. 在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区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特点,将枯燥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既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增添了教学丰富的色彩。
  4. 在帮助学生学习“血流的管道—血管”这一概念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了血管的概念,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奠定基础。
  5. 在课堂中让学生利用所学概念分析生活中的情境,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反馈;介绍血管病的实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9-50.
  作者简介:
  王玲,广东省梅州市,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蒋捷,南宋晚期词人,处于宋元易代之际,国破家亡,江山易主,他义不仕元,长期过着隐居、漂泊的生活。《虞美人·听雨》高度概括了他的生命体验。他经历了少年时期的安乐富足、中年时期的风雨漂泊、暮年的落寞无奈,他的词反映了一个典型的南宋遗民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  关键词:蒋捷;《虞美人·听雨》;漂泊;落寞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晚期词人,南宋灭亡后隐居太湖,人称竹山先生。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
摘要:形合、意合为英语、汉语的语言组织特征,此特征在古文翻译中尤为明显。《陈情表》作为我国古代文字作品中语言特色较为鲜明的一篇文章,可为中英文语篇翻译从形合到意合的转换提供良好示范案例。  关键词:语篇;古文翻译;陈情表  《陈情表》出自《文选》卷三十七,《陈情表》具有音律和谐、叙事节奏鲜明、语言表达简洁干练等特点。由于《陈情表》语言具有较高的汉语文字特点,可更加直观地展现语篇的形合意合转换。因此
摘 要: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向我们展现着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且蕴含着特有的人文与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物质文明逐渐替代传统手工文明的背景下,传承和创新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成为我们面前急于研究和解决的课题。通过审视大理剑川白族木雕工艺的现存问题,窥探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
摘要:利用互聯网进行美术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等多媒体设备在相应的平台内随时随地反复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而微信平台的开发与运用,对小学美术教育来讲可谓如虎添翼。本文从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入手,结合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以探究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关键词:微信平台;互联网;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育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评价方式,有自身独特的目标和作用,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
摘要:浙江学考与选考选择题共用,因此选择题复习,适用于全体学生,复习课具有普适性。本文以高一《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选择题复习课为例,从“依托考标,抓住重点;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迁移原理,建构认知;多向反馈,查漏补缺”四个维度阐释地理复习策略。  关键词:地理复习学考;选考;选择题;地理思維构建  复习课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点在于如何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建构,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让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一标多本”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除了像传统教学那样传授数学知识外
摘要:阅读处理恰当,要突出阅读重点,紧扣文章,将题目设置在重难点上,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找到每个自然段的主旨大意,进行相应的连线,扫读部分让学生对每个自然段进行细读,并回答相关问题。由易到难,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阅读课;能力目标;达人秀;才艺表演秀  授课班级初二(4)班  授课日期2017年10月11日  授课类型阅读课  学时数Section Bperiod 2  教学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取代,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减轻教师负担,还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学生同样如此,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
摘要:山西皮影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它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皮影的特点上,又融入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山西皮影的造型特征与变现形态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关键词:视觉传达;传统艺术;山西皮影  一、 山西皮影概述及艺术特色  (一) 山西皮影概述  这里所讲的皮影包括皮影的雕镂、制作、舞台表演以及唱腔,是艺人们根据舞台表演用手工在皮子材料上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