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论的伦理价值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乐文化是儒家伦理教育的艺术化,《乐记》中阐述的乐论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谈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而是倾向于伦理修养与政治教化问题,人们可以借着乐调节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以美的旋律渲染氛围,传达情志,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美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深入挖掘乐论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幸福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乐记;抒情表意;美善教化;和谐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086-02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现当代学术界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之下,传统的伦理思想古为今用,《乐记》就是其中一部包含着进步思想的代表著作。
  《乐记》一书虽以乐为全文标题,但它所谈的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问题,而是倾向于伦理修养与政治教化问题,它的整体内容也并不以音乐为目的,而旨在提升人格修养,以德为终极目标。《乐记》一书中深入探讨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主张礼、乐并举,从而安定天下,本文则着重从乐的角度,探析其伦理思想。
  一、乐的释义
  乐根源于原始社会仪礼文化,是礼乐制的组成元素,与礼不可分。直至西周,乐从礼中独立出来。礼、乐别为二物,这时的乐因乐器种类的不断增多,成为了一切乐音的代名词,它囊括音乐、舞蹈、诗歌,集三位为一体,于是这样一种综合性艺术便应运而生了。
  《乐记》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旄,谓之乐。”[1]1483显而易见,“声”、“音”、“乐”三者之间是一个音乐生成的过程,呈递进关系。其中,“声”泛指一切声音,乃至包括各种噪音;“音”特指有不同的声响互相应和,产生变化,使“五声(宫、商、角、徵、羽)”[2]具全而产生的谐和旋律;“乐”是按照谐和的旋律配用乐器演奏,加上与之相符的舞蹈表演,是一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在这里,它对“声”、“音”、“乐”三者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声音根源于人的内心活动,具有主观的内心情感。然而,人经由内心活动而产生出来的声音并不都是乐音,而只有当其中的乐音互相应和,发生变化,犹如文章一样,有规律,有组织性地编排为歌曲,并对照歌曲加以乐器演奏,伴以干戚的武舞、羽旄文舞的表演,才能称之为音乐。“声、音、乐三者相结合乃现代人所言之音乐”[3]132。笔者认为,此乐娓娓动听,入人心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人们情感的真实表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于中而现于外。
  此外,《乐记》更进一步划分了乐的不同性质和内容,有“德音”、“溺音”、“乐音”、“淫音”之分。《乐记》云:“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1]1497这是文侯与子夏关于古乐、新乐问题的探讨,在文侯看来,古乐、新乐都是乐,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而子夏认为,尽管古乐、新乐都有音律,但古乐合乎德性,而新乐偏重情欲,所以“德音之谓乐”[1]1497。与“德音”相对的是“溺音”、“淫音”,子夏把郑、宋、卫、齐之音都看做是“溺音”,如《乐记》云:“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音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1]1497指明淫声有害于德,祭祀予以弃之不用。
  “古乐”是至善至美的,使德性能够显明,天下安定,所以为历代君王广为推崇,发扬光大。
  二、乐的伦理功能分析
  (一)乐的抒情表意功能
  《乐记》云:“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者也,动于外者也。”[1]1499可见,乐深入到人的内心层次,是内在的,自律的。它是人们情感、意志、心理活动等意识形式的内在体现。乐是歌曲生发出来的,人们可借以表达某种情感。如《乐记》所云:“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1]1486如果人的情感是愁思忧虑的,那么他就会创作出细微、低沉的音乐,而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愁;如果人的情感是安逸欢乐的,那么他就会创作出明朗欢快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乐与情感遥相呼应,人们借着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他人进行零距离交流。
  音乐发于人的情感,不同的音乐色泽体现出人的不同情感。《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教……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1]1483。乐的本源在于人的内心活动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作用,每当人的内心产生悲哀的感应时,发出的声音哀怨而低微;而当人内心产生快乐的感应时,发出的声音舒畅而柔顺,我们可以透过音乐的色泽,体会到人的内心情感。
  音乐创作的目的是使人感到愉快,它对人们内心的情感起着调节作用。《乐记》云:“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之致乐以治心者也。”[1]1499通过音乐调节人的内心情感,使人身心舒畅,进而调节自身的言行,有益于人生。
  (二)乐的美善教化功能
  乐发自情感,是一种活动,更是一条通往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它以美的旋律渲染氛围,传达情志,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通过美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朝着君子的终极目标行进。乐的这种教化功能是巨大的。
  乐是由内心活动表现为声音的,反映的是真实的情感。《乐记》云:“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伪”[1]1496。乐是不可以弄虚作假的,换而言之,乐是至诚的,它向人们开启了一扇真善美的窗户,动人心弦,直入人心,感化众人。如《中庸》所云:“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4]57人唯有达到真诚,才能感动外物,变革人心,而达到教化的最佳效果。乐正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有治本之效。
  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感是善变的,上提至真情下至则为无限的欲望追逐。人是社会中的人,难免抵不住外来诱惑而坠入邪恶的深渊,其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用道义来制止私欲,以乐为手段进行教化,“致乐以治心者也”[1]1499。通过乐的美感,驱逐物欲,节制人欲,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德性,达到自足而乐的精神境界。
  此外,乐具有长期潜移默化之效,对社会有巨大的反作用。乐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风俗政治的渗透,与风俗同类的乐可加固此风俗,紧密凝结着人们相对一致的情感与心性,使人们的生活井然有序,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天下一片安宁。
  在教养人民的方法中乐是最重要的,《乐记》云:“生民之道,乐为大焉。”[1]1496正是乐的这种巨大教化作用,提高了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奠定了人们共通的感情基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乐的促进和谐功能
  1.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
  儒者所提倡的寓教于乐就是试图通过音乐感化他人,愉人性情,从而实现民众的相敬和睦,逐渐达成他们理想中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大同”世界。《乐记》云:“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1]1499乐是调理内心的,使和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理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心平和而顺畅,没有怨恨,使自身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下。
  2.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乐记》进一步明确提出:“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1]1499强调乐的演绎,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地域,不同利益的个群体粘合起来,尽可能达成亲善一致,和谐共处。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乐的和不仅体现在人自身,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1]1484,在这里,乐为同,同则理解为和,强调的是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即乐表示为自然的和谐,又如《乐记》所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禐之以明,而百化与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1]1485自然的和谐,孕育出万物,天地间充满着生机,乐仿天地和谐而作,传达了人们向往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共同创造其乐融融的太平盛世,是整个人类社会矢志不渝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中国传统乐论的当代启示
  《乐记》是一部经典儒家著作,它不仅拥有庞博的艺术理论知识,而且处处渗透着中国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教化思想,是先哲智慧的结晶。乐所含有的科学思想,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音乐既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一种社会教育的工具。人们在学习掌握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身的人格修养也逐步得到确立、提升,具有德性。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反映了人们特殊的伦理关系,《乐记》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1]1497突出了人的道德品质的加强对国家的兴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听者感受到美的同时接受道德教化,从而成就君子人格。
  其次,音乐普遍重视人声,如《乐记》所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1]1483它与科学发展观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人类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同时又是历史中的剧作者,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最后,音乐引导风俗,潜移默化地改善社会不良习气和陈规陋习,它的和谐思想突出体现在人本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所强调的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敬和睦,包容万物的伦理理念,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
  所以,从乐的角度挖掘知识,探析伦理思想,汲取智慧,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发扬高尚品德的光辉,达到人类社会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实现真善美深层次的圆融,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陈襄民,刘太祥,注译.五经四书全译(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冯文慈.释“宫、商、角、徵、羽”阶名由来[J].中国音乐,1984,(1).
  [3]金尚理.礼宜乐和的文化理想[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2002.
  [4]朱熹集注.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从理论层面论证了和谐的内涵,并结合高校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使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和谐校园形成统一内在的认识。  关键词:贫困;和谐;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176-02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变革发展,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关注
期刊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形象运动,使政府形象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政府形象传播也成了世界性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在吸引外资和遵守贸易规则的要求下,不断地优化政府形象传播,塑造高效、民主、透明的政府形象。应用大众传播是一个国家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策略选择,中西方在应用大众传播存在差异,就在比较中西方政府形象传播策略选择,特别以用大众传播为例,分析中西方的差异,从
期刊
摘要:以中山学院为例,阐述了独立学院在留级生学籍处理上所作的留级试读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留级;试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24-01    留级生是指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达不到学校所规定的学分要求,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需要跟随下一年级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兴起,降低了
期刊
摘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三个方面构建丽水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丽水市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并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对丽水市在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各项效益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丽水市工业化初期,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值明显高于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各效益系统基本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社会和经济效益增长较
期刊
摘要:结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发掘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为创新人格的培育提供了载体、营造了氛围、创立了空间,以求进一步拓展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创新人格;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71-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教育的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其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指向的。其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整合课程的内容和思想,深化课堂内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外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改革 
期刊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和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可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陕西文化产业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高校正是至关重要的人才孵化器。以咸阳师范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为例,着重探讨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旨在为陕西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互动关系
期刊
摘要:清季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其中二万万女性在报刊等媒体与亲友等人的触动下,开始走出“三从四德”之牢笼进入社会,由此催生了女报人、女教师等新女性,但这些新女性最终犹如昙花一现,在传统压力下以回归而告终。以清末著名女报人陈撷芬为考察对象,分析她在报刊传播与人际交往的夹击下思想蜕变的轨迹,及最终怎样面对传统压力。  关键词:陈撷芬;大众媒介;人际交往;新女性;传统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 要: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关键词:《伤逝》;整体性;丰富性;人性与人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高校医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旅游项目逐渐赢得了市场关注。以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为例,分析了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 开发医学旅游资源对高校自身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高校医学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高校医学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客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7-0115-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