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亦可恶的陈水扁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od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两句虽不一定对却经常吻合现实的俗语,一句是“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另一句则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像陈水扁这样的人就予人既可恶又可怜的感觉,可恶与可怜纠缠,让人在感情上左右为难。
  
  “昔日人上人,今日阶下囚”
  
  陈水扁的确有可怜之处。他去年5月19日任满下台,迄今已1年4个半月,但他因弊案从去年11月12日算起已两度被羁押,第一次关了32天,第二次至今已关了285天,合起来已达317天,等于下台后有2/3的日子都是在看守所里度过,这种“昔日人上人,今日阶下囚”的滋味,当然极其可怜。
  除了失去自由的这种可怜外,尽管我对陈水扁这样的人极其厌恶痛恨,但我也要表示,他在台湾的确受到了司法程序上不公正的待遇:
  (一)台湾社会由于政治上的蓝绿恶斗,早已形成了“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帮派思想。这种蓝绿分野也充分显露在媒体上,出现了一批蓝色名嘴和一批绿色名嘴。过去绿色执政,绿色名嘴当然气势如虹;而今蓝色执政,蓝色名嘴当然等到了属于他们的时刻。他们对台湾许多有待改革的事务缺乏兴趣,锲而不舍地一直把扁案当话题乃是永远不嫌烦的选择。只要扁案的侦办或审理有令他们不满意或起疑窦之处,这些名嘴就把矛头一转,宣称该检察官或法官是陈水扁或民进党过去所布下的“暗桩”或“同路人”。
  蓝色名嘴已催化出了一种“恨扁民粹主义”。这种气氛已严重威胁到司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例如,全世界有哪个地方,当承审法官已定,但媒体名嘴一阵叫骂,认为该法官可能亲扁,于是遂紧急更换?而今这种事却在台湾发生。蓝色名嘴的“恨扁民粹主义”,已使台湾司法出现了新的“蓝色恐怖”!
  (二)对司法有理解的,都知道法官在议定是否要羁押,或是断定有罪无罪时,都不能只听检察官的,也要听有利于被告的,而后根据“罪疑唯轻”的原則做出裁定或判决。但目前台湾“恨扁民粹主义”当道,这种司法人权的问题已不可能受到重视。举例而言,最初,特侦组为了办案取证将陈水扁羁押,这或许不无必要。但陈水扁后来已被起诉,仍被羁押,就有点讲不过去了。
  因为,被告被起诉表示检察官一定透过搜证及口供掌握到足以确信其有罪的证据,这时当然就不再有串供或湮灭证据的顾虑;其次,陈水扁曾是领导人,下台后仍享有最高礼遇,进出之间都有国安局的保镖随扈,他逃亡的可能性极低,若无串供、湮灭证据或逃亡之虞,再羁押他就毫无意义,何况陈水扁这种层级的被告,司法的任何决定不但动其观瞻,对台湾岛内的民心也有极大影响,在羁押与否这种程序问题上多一点人权考量,也是一种慷慨,未尝不是件好事。
  陈水扁第二次羁押前,包括我在内,台湾有许多法界舆论界人士主张不应继续羁押,但这样的声音根本就不被理睬。近日,大家都不谈扁案的实体问题,而集中在陈水扁的司法人权问题,认为他的司法人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种说法不是站不住脚的。
  (三)陈水扁那边持续就羁押问题提出抗告,10月8日台湾的最高法院接受了抗告,要高等法院重开羁押庭。但这个羁押庭一开4个小时,法官们又开小会评议了两个小时,最后仍裁定羁押,而继续羁押的理由有五,平心而沦,这五项理由没有一项站得住脚,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拟申论。只是可以确定,在这个“恨扁民粹主义”当道的时刻,把陈水扁关住不放乃是最优先的目标,至于司法人权问题早已被抛到了脑后。
  因此,就司法程序及人权而言,陈水扁其实是很可怜的。在他当权的8年,台湾的蓝绿恶斗日益严重,这是台湾政治文化的严重倒退,对于这种文化的倒退,他也扮演了极大的角色。而今时移势变,曾经被他搞坏的政治文化已使他自己成了受害人。他在司法程序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可怜里未尝没有一点反讽的意含。
  
  坏事做绝咎由自取
  
  当一个社会像台湾这样被撕裂成两半,两边的人都出现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民粹情绪,哪边有势就去整另一边的人,这种情况若继续,每个人都有沦于可怜情景的可能性。
  因此,若论真可怜,恐怕是整个台湾呢!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恶可恨之处。陈水扁的弊案爆发后,他若缄默以对,他的案子还真的棘手万分。但作为律师、煽动家出身的他,当然不可能缄默,于是在过去一年多里,他真是做绝了各式各样的动作:他闹过多次绝食,又出书,还多次爆料,颠颠倒倒,俨然把自己搞成了政治小丑。最荒唐的,乃是他显然在某些极独人士的献案下,祈求美国法院下令美国军政府指示马英九立即将他释放,并撤销对他的无期徒刑判决。
  陈水扁的这个动作荒唐至极,但不是毫无来由。因为台独的极端人士一向认为台湾地位未定,是美国的军事占领地,因此宗主管辖权属于那个其实并不存在的“美国军政府”,台湾的领导人只是这个军政府的“民政长官”,国民党政府只是个“中华民国流亡政府”。
  极独派编造出一个奇怪的上层殖民军政府,将台湾矮化成美国的军事占领地,陈水扁又转而向那个从来就未存在过的“美军占领台湾军政府”求救。自我扭曲并曲解历史,虚构出一个救命恩人。可怜的陈水扁不仅可恶可恨,甚至是可鄙了。他可能已不需要监狱,而应进入精神病院了!
  (摘自《参考消息》2009.10.13)B11
其他文献
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相信脚踏实地才能梦想成真,而有的人却妄想一夜暴富。后者轻易地相信别人的谎言,甚至落入别人的圈套之中,继而走向人生的死胡同。  二零零九年的一天,长安县的刘阿姨突然接到从广州那边某派出所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儿子贺明精神失常了,在派出所门口发现他时,他已昏倒在地。这简直如晴天霹雳,好好的儿子这是怎么了?刘阿姨赶紧给大女儿打电话……  刘阿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不禁痛
期刊
《论语·子张》篇中有“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大意是指君子有三种神态(即三变):远远望去端正威严,但当你靠近他的时候却发现其实他很温和,而你听到他说话的时候则用词严正而无佞邪。  采访马凤炯先生,我们深切感受到他的这种君子之气……    文以载道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究竟是艺术成就其精神还是精神成就其艺术?究竟是艺术控制了精神还是精神控制了艺术?这是一个
期刊
重庆出美女,解放碑下,嘉陵江边,倩影流连。  未承想,这几个重庆女人却用另一种方式闻名全国——谢才萍、陈光明、胡燕瑜……  她们或为黑道大姐大,或沦为涉黑官员情妇,或倚仗黑靠山疯狂敛财,风情万种的背后,是疯狂和煞气,乌云密布。    谢才萍:重庆“黑帮教母”    10月14日,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上午9点,谢才萍身着统一印有编码的橘色背心被带上法庭。她的左手边,手下21名成员一字排开。  这个
期刊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他成功背后的家庭教育,却很少被公开。老盖茨先生在本文中回忆了自己和妻子、母亲如何教导童年和少年时期盖茨的经历,这是一个“让天赋自由”的精彩历程。    帮孩子成就梦想    我从儿子盖茨那里学习到:童年时的好奇可以持续一生。  当盖茨年幼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图书馆。他非常热爱阅读,我经常需要加速周转,及时返还图书馆一部分书,好借到更多,以满足他不竭的阅读需
期刊
十年前,我翻过天山,来到南疆,在慕士塔格峰下,我拍到这张照片。现在它一直是我个人网站的封面。  十年过去了,我几乎整天看到它,却难以把这种感受写下来。今年是西部长征十年,当年参加过这次壮举的义士们,都在张罗着要隆重庆祝一下。于是各种想法从全国各地传来。再看这张照片,简直就是我们这些远行客自身的写照了。  我们去过很多地方,邂逅过很多人,当然也产生过很多想法。远行归来,我们常常会思索:什么是我们苦苦
期刊
黑老大竟要求法庭重新审理  □田文生、郑琳    “因为案情相当复杂,我要求法庭重新审理”10月12日下午5时,当杨天庆在最后的总结陈述中突然说出这句话时,参与和旁听庭审的人们一片愕然。  被指控为“涉黑团伙老大”的杨天庆表示,在“6·26”案件中,背后另有指使,自己不应该背上“主使”的罪名。  对于多数指控,被告人及辩护人并未否认,而在三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上,控辩双方及诉讼代理人展开了激烈的法庭辩
期刊
1999年4月9日,朱镕基总理率中国政府访美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华盛顿希尔顿大酒店会见了100多位旅美华人专家、学者代表和华侨界、商界华人领袖,其中有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校友、青年数学家王小麓。当朱镕基总理与王小麓亲切交谈时,王小麓用长沙话告诉朱总理:“朱总理您是广益中学校友,我也是湖南师大附中的校友。”他代表母校的校友和全体师生向总理问候,朱总理紧紧握住王小麓的手,也用长沙话说:“谢谢你,谢谢大家!我也
期刊
《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刊登温家宝总理的文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下内容是其中一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
期刊
1991年,63岁的朱镕基从上海赶赴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2003年,朱镕基以75岁之身退出庙堂,隐居田园。  朱镕基执掌中国经济大权的 12年,也是中国施行市场经济的头12年。前所未有的经济乱象纷呈,朱镕基奇迹般地突破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痉挛的怪圈,将中国推入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顶峰阶段。  1993年是治理经济过热,1998年是治理经济过冷。治疗这两个宏观经济的疑难杂症,“是朱镕基在任期
期刊
阎先生在“文革”初期曾在中央“文革”小组工作,直接服务于江青等人,能够在中枢机要行走,具有历史现场目击者的“证人”身份;同时他又是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的学者,把留存一段真实的历史视为“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责任”,努力推动“文革”研究的开展。近年来,他撰写了许多研究“文革”的文章,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厘清了一些重大史实,在国内外学界很有些反响。阎先生的文章恰如其人,朴实、平易、严谨、周密,言必有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