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原发性腺鳞状细胞癌一例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8岁.因上腹部隐痛3个月、加重1周人院.患者3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不伴腹胀、腹泻,无发热、心悸、恶心、呕吐等,疼痛不向肩胛部放射.2个月前曾去多家医院行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和超声等检查,均提示"胃炎",给予对症处理未见明显效果.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8℃,心率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无肌紧张和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HBsAg阴性,ALT 95 U/L,AST 45 U/L,白蛋白46.4 g/L,球蛋白26.5 g/L,总蛋白72.9 g/L,TBil 20.4 μmol/L,间接胆红素7.4 μmol/L,直接胆红素13.0 μmol/L.超声检查见肝右叶内有一高回声、边界不清的团块,范围约65.0 mm×52.0 mm.上腹部CT示:肝右前叶低密度病变.增强CT示:肝右前叶近肝裂处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境界不清;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静脉期部分强化消退;腹膜后和肝胃间隙可见多个增大淋巴结影,CT诊断:肝内低密度灶,考虑肝癌(图1);腹膜后和肝胃间隙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2060.0 U/mL,AFP 2.58 μg/L,CEA 8.7μg/L.术前临床诊断:肝癌.入院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肝癌切除术,术中见肝门部淋巴结肿大,肝右叶内见一肿块,大小约4.0 cm×5.0 cm,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肝镰状韧带被肿瘤浸润.手术切除肝肿块和肝门淋巴结。

其他文献
患者男,46岁,因“肝移植术后半年,呕血、黑便4d”入院.患者入院前出现呕血,约200 mL,伴有黑便,无黑蒙、晕厥等,至当地医院抑酸治疗后未再呕血,但仍反复黑便,量较多,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患者2年前因发现肝左叶巨块型肝癌,先后行左半肝切除术、经导管肝动脉化学疗法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并口服索拉非
期刊
IBD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疾病.IBD的发病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其中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BD的危险程度及发病率.IBD发病率在卫生条件好的发达国家高,而在卫生条件差的欠发达国家却低,故提出了IBD发病的“卫生学假说”,即在较好卫生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其蠕虫等病原体感染机会较少,影响了人体持续存在的免疫反应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故在成年后更易患IBD等免
期刊
患者男,48岁,因反复脓血便10余年,肢体麻木1个月于2012年1月16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特殊诱因出现脓血便,确诊为“UC,左半结肠”,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及美沙拉嗪治疗,病情缓解,但时有反复,缓解期最长可维持10个月.入院4个月前再次出现脓血便,3~4次/d,经泼尼松、美沙拉嗪、庆大霉素等联合治疗3周,脓血便消失,排稀便2~3次/d.激素逐渐减量,但症状出现反复,病情控制不理想.排
期刊
目的 分析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肝活组织检查、发病前明确有药物服用史的DI-AIH患者5例,收集其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和服药情况、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随访情况.收集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指标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ALP、GGT、球蛋白、γ-球蛋白百分比、白蛋白、嗜酸粒细胞、抗核抗体
患者女,28岁,因反复黏液脓血便12年、加重4年入院.2001年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泼尼松和柳氮磺吡啶治疗后好转.其后病情出现反复,未正规治疗.近4年,患者反复黏液脓血便,每日4~5次,偶有下腹痛,服用美沙拉嗪效果不佳.既往有胆囊息肉病史,已婚未育.入院体格检查示,患者贫血貌,左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无异常发现.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50 cm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粗糙,血
期刊
目的 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肠镜下特征和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66例直肠NEN患者的肠镜资料和病理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胃肠胰腺NEN病理分类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级,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66例直肠NEN分布于距肛门3~15 cm处.54例最大径≤1 cm,肠镜下多表现
目的 分析总结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G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男性LELGC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资料.采用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CD20、CD3、CD4、CD8、上皮钙黏素、β-连环蛋白、bcl-2、p16、p53、p63、c-erbB-2、细胞周期蛋白D1、Ki67、DNA甲基化转移酶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已经成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重要治疗方法,但TIPS术后支架再狭窄一直是制约TIPS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TIPS术后支架再狭窄1年内发生率高达40%~60%,近年应用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后显著提高了TIPS术后通畅率,但仍有8%~20%的患者TIPS术后1年发
期刊
近年C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CD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其早期诊断率不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疑诊CD者的MRI、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以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为最终诊断依据,总结CD的特点.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疑诊CD并接受影像学检查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为32岁,临床表现为腹痛、
期刊
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胃黏膜萎缩或肠上皮化生时需根除H.pylori[1].H.pylori感染导致的胃黏膜病变多呈散在灶状分布,在根除H.pylori后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时可能导致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为活检)部位不一致,可比性差.应用体腔黏膜活检仪行定标活检可保证治疗前后活检标本取自同一部位,更具可比性[2].本研究应用定标活检对H.pylori相关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