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报纸辑录类音乐图书的出版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edc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相关图书非常少,少到研究者都无法顺利展开研究工作,导致这个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发展滞后,我们亟需整理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相关图书。《申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记载资料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性,是研究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
  中国音协曾经在重庆举办过一个“中国近现代史学研讨会”,大会发布了《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提出“重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书、刊、文、谱,以形成完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原作书系。”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吁,中国近现代音乐这门学科的基础非常薄弱,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大部分的史料要么丢失,要么残缺,更多史料被淹没在大量散落的报纸杂志中,导致了收集整理工作异常困难,很多研究者碍于材料收集整理的难度,放弃了继续深入研究,这就像恶性循环一样,一方面教学和研究可用的材料非常少,另一方面学者们长期在大量的散落的材料中寻找相关文献,却收获甚少学科难以纵深发展。目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相关图书非常少,少到研究者都无法顺利展开研究工作,导致这个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发展滞后,我们亟需整理出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相关图书。
  一、为什么要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报纸辑录类图书
  中国近现代报纸是中国近现代史撰写、研究的重要对象,根据历史学研究的特性,“以史为据”是最基本的学科切入点,“考据”就成为了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式,所谓“考据”就是收集和考订材料的方法。所以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当时发行的报纸,报纸的特性是时效性、生活性和碎片性,虽然就史料的严谨性而言,报纸上的材料不如正史中记载的材料,往往被列为二手材料,但是报纸却更能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生活的全貌。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在《黄钟》发表题为《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的文章,这篇文章呼吁清理我们的史料家底:“当务之急还是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也就是应当抓紧做好基本史料的开掘、收集、整理、研究和汇编,尽可能建立起一套文、谱、音、像、图、物俱全的‘立体化’的史料体系和教材。”[1]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料建设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不少学者投身其中进行资料整理和专题研究。非常可惜的是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的书籍却比较少,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张静蔚选编校订,199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这本汇编史料于2004年再版,说明图书市场和学术界对此类书籍是有一定需求的,同时出版业也应该注意学术界对这类基础研究型图书的需求。《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仅对1840-1919年的材料进行了汇编,2012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金亚迪教授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有关于这本书的评议文章,认为“汇编”重点收集整理了张德彝的游记文本,张德彝出生于清道光年间,一生八次出国,曾担任过英国大使,他丰富的驻外经历,决定了他的游记大多记载了域外国家风土人情的见闻。所以金亚迪教授在文中认为,虽然书中涉及了清末民初的报纸、杂志、游记和音乐课本等相关材料,可能是因为书的篇幅所致,汇编的材料和收集却体例不统一。[2]而且这些游记大多数域外的所见所闻,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记载却并不细致。所以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得并不充分,尤其是报纸中的音乐史料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报纸中音乐史料的辑录与研究还有待加强。
  二、《申报》音乐史料的辑录与研究出版的相关问题
  1.为什么选择辑录《申报》
  一般报纸史料收集和整理较为看重报纸的“发行时间”“影响范围”“内容价值”三个方面,我们对比了《解放日报》(1941-1947)、《新华日报》(1938-1949)、《中央日报》(1928-1949)、《民国日报》(1916-1949)、《大公报》(1902-1949)、《申报》(1872-1949)后,查阅了这些报纸材料目前的存放情况,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上海图书馆、北京大成数据库、湖北青苹果数据库等均有《申报》的原本材料可以查阅,所以我们认为《申报》是非常适合展开辑录工作的报纸。《申报》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也最大的一份报纸[3],从1872年创刊以来,在七十八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于1949年5月停刊。据统计共出版了27000余期,从出版的时长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看是其他同时期报纸难以企及,另从内容价值来看,《申报》里有大量的近现代中外的重大事件,大量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材料的宝库,学术界甚至认为《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2.辑录内容按照什么形式划分
  《申报》是一份具有市民性的报纸,刊登了许多音乐、电影、戏曲的演出信息,也开辟了自由言论的专栏,满足民众的生活娱乐需求。《申报》里的音乐信息,包括音乐新闻、音乐教育法规、乐评、乐谱和音乐广告等在内,大量的乐评文章都集中在副刊《自由谈》里,《自由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必须研究学习的内容,鲁迅、巴金、郁达夫等都曾为这个副刊撰写文章,学界普遍认为《自由谈》里的文章是中国近代文学的撰写体例的代表。《自由谈》这个副刊因为类似于随笔,我们整理了与音乐相关材料后发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戏评,主要是对当时演出戏剧内容和演员表现的评论;第二类是戏考,主要是对演出剧目的由来和创新剧的内容来源的介绍;第三类是直接将演出剧本内容刊登到栏目中。由此可见,《申报》的撰文体例相当丰富,这就给材料的归类带来了困难,加上广告、新闻、政策,每一期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多达6条以上。我们在反复论证后认为,把文献和图片分开辑录最为合理,文献主要辑录的内容为评论、新闻和政策三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辑录。图片主要为戏剧广告、剧照、樂谱、乐器广告和唱片广告,按照时间顺序,重复的内容只辑录一次,但是要标注清楚在什么时间段内重复。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有一个时间和类型上的直观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界的分类研究。   3.辑录内容的文体问题
  我们在编辑文献卷的时候发现很多文章并没有标点,标点符号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逐渐规范用法,所以那个时期《申报》上文章的断句,都是以圆圈加空格的方式来辅助断句。专家认为基础史料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材料的原貌,从这些过去的报纸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标点符号、文体和字体的演变过程,如何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如何从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如何规范语言文字的用法,是研究中國标点、文字发展宝贵的基础史料。
  4.外来词汇的翻译问题
  《申报》主要记载的是当时上海地区的一些社会情况,上海在当时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心,所以有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会,报道的时候撰稿人根据报纸发行地区的语言特征,对曲目和作曲家进行了翻译,如1926年5月2日刊登在《申报》上的文字音乐史料中记载了,当时上海市政厅举行的一场交响音乐会,介绍了演出曲目和作品以及作曲家的介绍,笔者选择了几首翻译有特色的曲目给大家参考一下,《番特勒》序曲(今译:《费德尔》Phedre)、《谢肉祭》序曲(今译:《狂欢节》序曲Carnival Overture)、《薛格弗利特》(今译:《齐格弗里德》Siegfried选自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在作曲家方面马思南今译为马斯奈(Jules Massenet),韦贝尔今译为韦伯(Carl Maria Friedrich Ernst von Weber),特伏沙克今译为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rak)。[4]为了不让现在的读者产生混淆,虽然在辑录的时候我们还是以尊重历史文献原貌为基本原则,但是还是在这些翻译词汇的编辑上标注了现在的通行叫法,以便于研究者参照对比。
  三、结语
  辑录近现代报纸相关的史料,是一个非常枯燥和繁复的过程,除了要按照类别进行挑选和分类外,还要为这些并不规范的文献,逐一校订成一个规范的文本,由于《申报》的发行年代久远,有些材料原文件并不清晰,需要作者和编辑在不同的版本中查找校订。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历史材料的原貌,同时也要根据现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进行符合出版规则的修订。之所以要做这些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填补学科图书的出版空白,另一方面是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学科能在有丰富基础史料的支撑下,迅速前进。相较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时,可以分为正史、野史、小说、杂谈等不同材料和方向研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时可利用的规范原始材料非常少,音乐学界都认为中国有规定可寻的音乐教育、流行音乐的萌芽诞生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但可以支持学术观点的材料,可以用的资料却非常少。辑录出版《申报》中的音乐史料,是解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缺乏基础研究材料的问题,也为后续辑录同时期的其他报纸中音乐材料积累经验,填补该学科的出版空白,为今天中国音乐理论学科的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聆群.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J].黄钟,2002(3).
  [2]金亚迪.《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年)》阅读拾遗——兼论晚清域外游记音乐史料研究[J].音乐研究,2012(1).
  [3]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中国通史(第12卷)[M]//近现代后编1919-1949(上)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7.
  [4]孙黄澍,戴楚雯,王海蓝.《申报》音乐史料分类与研究[J].出版广角,2012(3).
   (作者单位系安徽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新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至少要经历三年的时间去磨炼。好编辑要有踏下心来做书的定力和不断求知的欲望,并非一蹴而就。做书时碰到问题是常见不过的事,找选题、找作者、找画者可能是最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每前进一步都感到如释重负。  关键词:童书 名家经典 编辑手记  2013年夏天,告别了七年的大学生活,我应聘进入出版社少儿编辑部工作。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入职,老社长嘱咐我们的话:“一个新人成长为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我国出版单位数据资源管理,及大型跨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运营研究为基础,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在医学专业出版领域数据资源管理运营实践,总结五方面相关建议,以期为出版同行提供参考。  数据资源是出版企业重要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出版领域,数据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和资产属性,与当前出版单位提升竞争优势、提高双效益联系紧密。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出版行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工
期刊
摘要: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出版成为业内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校本教材的个性化与独立性要求,以及出版现状,正呼吁出版业的关注。视野下潜、实践下潜、资源下潜、销售下潜的出版下潜模式,无疑能使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出版更加规范、更加完善,从而对学校教育的个性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教材出版 校本教材 下潜模式  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自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适时根据
期刊
《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一部以新中国治淮历程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从实地采访获取的海量史实出发,以饱含深情、充满诗意又不失理性的文笔,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治淮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歌颂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改革意志和奋斗精神。作品题材重大,主题突出,人物鲜明,语言优美,
期刊
摘要: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科学方面的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专业、专心、专注地打造一份真正适合幼儿、让幼儿由衷喜爱又能激发起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的出版物,是作为幼儿图书出版者的使命。  关键词:《小聪仔·我爱大自然》 科普电子书 原创精品  2017年5月,《小聪仔》期刊编辑部再传捷报,《小聪仔·我爱大自然》科普电子书入选国家出版最高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继2015年入選第五届中华优秀出
期刊
摘要:目前高职高专教材质量低下,重复抄袭现象严重,理论性强于实操性,高校教师受考评机制束缚,参编意愿不强。以早期教育专业为例,引入一线力量,如医院医生、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人员、早教机构的资深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既能丰富教材多媒体素材,又能调动其积极性。高校教师加一线力量,则是高职高专教材作者的最佳组合,发挥两者的优势,有助于兼顾理论与实践,显著提升教材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材 早期教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对中华水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不断升温,水文化科普活动日益重要。科普图书是科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中的插图不可或缺。本文通过总结《图说中华水文化书系》插图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科普插图应保证趣味性和严谨性的有机统一,并以实例予以讲解介绍。  关键词:水文化 科普插图 趣味性 严谨性  随着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12年)》文件的出台,我国自政府到民间兴起了弘扬、传播中华
期刊
摘 要: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学的理念引入图书出版质量管理工作中,以图书出版全流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对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可供出版社同仁参考的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策略和方法。  图书质量问题一直是出版界老生常谈的焦点话题。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图书质量的日益关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年持续开展了多种出版物质量专项检查工
期刊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患者走进公众的视野,罕见病多为先天性,大多数患者为儿童,因为病罕见,容易误诊,又难治,很多罕见病患者长期与病魔作斗争,遭受病魔的摧残。作为编辑,策划出版一本《可治性罕见病》专著意义重大。  关键词:罕见病 可治性 专著 策划编辑  2016年,再次传得沸沸扬扬的“世界首例换头手术”,让所有人震惊!换头,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桥段,但据多家媒体报道,患“先天性肌肉萎缩症”罕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畅通,存储和流通渠道扩大,这便在无形中拓展了受众群体和市场能量,为出版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机会,因而,出版社应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东风,尽量完整、及时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长期规律地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建立起可以随取随用的数据管理模式。利用不断更新的数据理解和把握图书市场的机会或降低投入的风险,以期有效地提高出版社的业绩。  关键词:数据分析 图书出版 业绩提升  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