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形而上的追索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此题目,并不是说徐则臣将“身份认同”当作了形而上追索的内容,而是说,在他持之以恒的“北漂”书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元素。这种元素从丰厚的现实土壤里长出来,又超越其上,以“身份认同”的形式开出了朝向精神层面的花朵。一直在不断沉淀和精进的徐则臣,或许又将迎来新的创作嬗变。
  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说起来,一切还是要回到《耶路撒冷》,回到作家对于叙事艺术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实践。
  徐则臣用了六年时间写《耶路撒冷》,在写作过程中,他关于短篇小说的念头一个个成型,但彼时又无法脱开长篇而写。当他终于完成《耶路撒冷》后,却发现自己写不成计划中的那些短篇。于是,他将自己喜欢的经典短篇小说集结起来,发现它们都少于八千字。他说:“短的短篇让我觉得无比美好。”可是,要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像长篇或传统叙事那样去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无疑是局促的,也是陈腐的。也就是说,必须要更换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如果说以前是“从A走到B走到C一直走到Z”的话,这种惯用环节现在应当被拆解或绕行,由此造成的“残缺”和“不完整”或许正是成就短篇的关键。
  现在,徐则臣关于短篇小说的新的尝试、关于现代生活不确定性的思考,就呈现在他近期的短篇《兄弟》里。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戴山川从南方老家来到北京,“寻找另一个自己”。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低端人口”行健、米萝和“我”听他说着清醒的胡话,内心暗笑他的癫狂。不过,戴山川非常认真,并且一再强调,他要找的不是孪生兄弟,而就是他自己,一个和他一模一样、只不过一直以来生活在陌生大城市的自己:“一个人在世上,会不会真有自己的分身呢?”
  在这里,“身份认同”是一眼可辨的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它要落脚的地方并非实打实的“身份认同”,而是通向了形而上的精神追索。戴山川执著地寻找,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是为了印证“我们需要另外一个自己”。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所以,想象另外一个自己就是想象一种精神生活,就是想象从自身分裂出去孳生起来的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小世界”。可以说,徐则臣从“精神层面”对“身份认同”的书写将这篇小说与那些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叙事的同等题材区别了开来。
  这种形而上的追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在《兄弟》中,徐则臣依然以他熟悉的北京“低端人口”的生活为叙事底盘,将之与戴山川的寻找相并列,相比照。一边是清闲下来的“三无人员”寻衅滋事的暴躁戾气,一边是戴山川领着农民工老乔的独生子鸭蛋去寻找另一个自己的淡定安静。前者是身体的入世,后者是精神的出世,两者之间的强烈反差构成了戏剧性的张力。戴山川领着鸭蛋去照了一张照片,告诉这个孤单的孩子,这就是他的弟弟“鸡蛋”。从此以后,鸭蛋乖顺多了,也成熟多了。他每天和墙上的弟弟“鸡蛋”说话,关心他、照顾他。老乔夫妇喜之不尽,甚至动了生二胎的念头。
  作为“70后”,徐则臣从来没有耽溺于琐碎的个人化写作。他曾经与粗粝的生活短兵相接并扎根其上,这使得他的精神和书写比同龄人都要来得更加地茁壮与结实。他的历史认知和现实观念一直是清晰的、在地化的,这在《王城如海》中已经有着突破诸多限制和难度的展现。在《兄弟》里,他再次展示了在“轻与重”、“现实与精神”、“底层与强权”等层面来回切换的复杂技巧。在打群架中,无辜的胖崔死了,这成为北京清除“低端人口”的借口。城乡结合部的违规房屋被推倒,闲杂人员被遣回原籍。在强行拆迁中,戴山川为了救出鸭蛋的弟弟“鸡蛋”(贴在墙上的照片),冲进了房间,推土机这时也杵了上去。
  那一刻,时间停滞,尘烟腾起,所有的人都呆若木鸡。不过,作家终究还是慈悲的,他要为这片焦土残垣上像羊群一样被四处驱赶的人们留存一點点希望。戴山川没有死,他从碎砖头里举出了一张照片,鸭蛋喊着“弟弟”向他跑去。两代“寻找自己”的人在废墟上完成了对接。
  《兄弟》不足一万字,却交织出了丰富的叙事维度,建构起了辽阔的精神空间。自己寻找自己,自己想象自己,自己与自己对话,这种“镜像”式的执著寻找与追索,赋予了《兄弟》以拔地升腾的诗性气度。当这种向上的轻盈同时携带着作家对现实的犀利观察与记录时,它的“轻”就有了坚实的支撑与动力。这种既轻且重、既现实化又精神化的叙事,是我一直期待着的“70后”的写作方向与路径。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由《青年作家》杂志社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四川宜宾举行,共有9部作品榜上有名。周嘉宁的《基本美》获得中篇小说奖主奖,林森的《海里岸上》、王威廉的《多普勒效应》获得中篇小说奖提名奖;付秀莹的《春暮》获得短篇小说奖主奖,斯继东的《禁指》、赵依的《四季日料》获得短篇小说獎提名奖;胡正刚的《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得非虚构写作奖主奖,塞壬的《沉溺》、王林先的《商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发展的契机,又面临诸多窘境。大学语文应转变以教育方为主的教学改革思路,而应以受教育方的需求出发,淡化大学语文工具性特点,强化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能力教育 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
近期,曹乃谦的最新作品、“母亲三部曲”的终章《清风三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为该书作序推荐。《清风三叹》用自述散文体的样式,借以九题系列的章法结构,采取散点透视的笔法,述写着作者不同的人生段落。老母离世后,儿子在人生旷野中踽踽独行,回忆母子情深,回望人生之路的纯诚淡然,让人格外动容。《清风三叹》全书分三章展开,以作者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索,讲述了1978年前后的生活细节和工
付秀莹最新长篇小说《他乡》日前出版,小说中来自芳村的女孩翟小梨,凭借自己的天资和勤奋,从乡村到省会,又从省会来到首都,她在生活的激流中沉浮辗转,在命运的壁垒面前跌跌撞撞,满怀伤痕。但那道射向自我的隐秘微光,从未停止照耀。最终,她完成了个人的精神成长,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创作《他乡》和《陌上》完全不同,几乎是一气呵成的,30多万字一气呵成,真的是流淌的感觉。”付秀莹坦言,小说除主体部分之外,还插入了
很多人都知道付秀莹擅长写乡村,她笔下的“芳村”有来历亦有去处,自洽性地构成了一个青翠蓊郁的“陌上中国”,一草一叶、一蔬一饭都沁人心脾,牵人魂魄。但是,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從创作时间上来说,付秀莹写城市几乎是与“芳村”同步的。如果说她写故乡是追忆性、思考性的,那么,她的城市书写则是介入性的、当下性的,比如《蜗牛》。  小说以2020年的疫情为背景,写的是小瓦和老靳这一对曾经的恋人在城市白手起家,人到中
J.M.库切最新小说作品《耶稣的学生时代》日前首发。两位库切的忠实读者作家、评论家邱华栋和刚刚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李洱分享关于库切及其新書的种种话题。《耶稣的学生时代》是库切上一部作品《耶稣的童年》的续篇,在书的题记处,库切用《堂吉诃德》中的话自我打趣:“不论哪部书,续篇从来没有好的。”但《耶稣的学生时代》精彩程度完全不逊于前作:一个虚构的移民国度、一个神秘的天才儿童、一所匪夷所思的学校、一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不但是小说家,作品畅销百万册,是捷克图书排行榜上的霸榜作家,还是位曾多次拿下包括奥斯卡小金人在内的全球顶尖电影奖项的电影人。斯维拉克小说作品“布拉格故事集”近日首次由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中文版。斯维拉克多才多艺,尤其在电影事业上成绩斐然,然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短篇小说作家,但这个梦一直被拖延着,作品一直藏之于抽屉。直到72岁时,斯维拉克才出版人生第一部小说集《
2020年4月23日,是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后的第一个“世界读书日”。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主任袁爽介绍,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大环境下,这个读书日显得格外特殊。南京向全球文学之都城市网络发起“共读经典”国际文学作品领读活动,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给全世界遭受疫情困扰的地区和人们带去信心和勇气。在活动发起的一周内,收到了来自8个国家、多位知名作家的支持和响应,他们用多种语言发来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视频,其中包括
李云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与评论上百篇。著有评论集《重申“新文学”的理想》、《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新视野下的文化与世界》、《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等,小说集《父亲与果园》、《再见,牛魔王》、《到姐姐家去》等。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南方文坛》优秀论
李娟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的散文《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日前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会觉得自己是“散文家”,我一般都自称写作者。我最初也写过小说,后来这部分内容被收录我的第一本书《九篇雪》中。但我很快發现,我的小说其实和散文没什么区别。而且我现在仍然觉得,我的散文其实就是一部部标准的小说:有故事的发展,有情节的变化,有丰富的细节,有头有尾。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