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页岩开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来源 :矿产勘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页岩作为一种开发利用时间较早的非常规资源,开采方式长期以异地开采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原位改造和开采技术的进步,占总资源量高达70%左右的埋深300~1500m的中深层油页岩开发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梳理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技术进展,了解油页岩原位开采现状,预测原位开采技术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发展特点,尤其是原位开采催化技术等下一代开发关键技术.目前原位加热有电加热、蒸汽加热、辐射加热、燃烧加热四种地层加热方式.催化剂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原位开采的效率和油气品质,当前主要有金属盐类和黏土类催化剂.对比发现CoC12·6H2O与蒙脱土混合制成的联合催化剂可使反应起始温度降低约70℃,能大幅提高反应效率.原位开采将是未来油页岩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要力求在勘探方式上实现与物探、遥感等技术的结合,前期工作中重视数值模拟,催化剂设计上高效可循环,从而保证开发高效、生态稳定,实现油页岩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悬浮态AlH3粉尘爆炸泄放过程的能量输出规律,采用改进后的20 L球爆炸测试系统分别对其在密闭和泄放条件下的爆炸压力和火焰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态AlH3与Al粉相比,在密闭体系内爆炸下限浓度由40 g·m-3下降至30 g·m-3,表明AlH3点燃后释放氢气过程加速了整个化学反应历程;此外,密闭体系下AlH3粉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均高于铝粉爆炸,最大爆炸压力由1.02 MPa上升至1.15 MPa,表明由于氢气释放形成了可燃气体‑可燃粉尘复合体系,使得爆炸能量释放过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常规电法测井和核磁共振差谱法均难以反映储层的含油性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轻质原油核磁自由弛豫测量与下乌尔禾组储层岩心含不同流体的核磁共振对比实验,实验显示:①轻质原油核磁共振自由弛豫T2谱横向弛豫时间起始于100.00 ms;②饱和水岩心核磁共振T2谱基本收敛于100.00 ms;③饱和油岩心核磁共振T2谱在100.00 ms后出现了与原油核磁共振T2谱相似的自由弛豫特征.这说明下乌尔禾组岩心以水润湿为主,饱和
微生物矿化沉积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然而人们对其时空演化过程的认识目前稍显不足.设计了具有大小孔隙的概念化微流控芯片,并利用微生物加固可视化系统对微生物矿化沉积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对沉积过程中的碳酸钙进行识别和计算,从而对微生物矿化沉积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空间结构对碳酸钙晶体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管道大孔隙中碳酸钙以单晶的形式存在,而砂颗粒间小孔隙中碳酸钙以聚合体的方式渐进生长并表现出3个不同的生长过程.无论单晶还是聚合体碳酸钙,它们的生长速率均随
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缺乏系统认识,并对其沉积古环境的认识也存在争议。通过对红柳峡地区下沟组烃源岩的孢粉相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生烃潜力及其沉积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发育孢粉相A(植物碎屑—无定形组合),B(无定形组合)和C(植物碎屑组合)3类孢粉相,并且以孢粉相C为主;孢粉有机质整体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植物碎屑为优势成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显示较差的生油潜力,其中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位无定形含量较高,有机质为Ⅱ2型,具有一
Ti(C,N)基金属陶瓷凭借着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优势,被视为硬质合金的理想升级替代品,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与硬质合金相比,由于金属陶瓷的强韧性,尤其是断裂韧性相对较低,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金属陶瓷材料的强韧性对扩大其应用领域和应用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强韧性的主要技术,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及提高金属陶瓷强韧性的相关机理,简述了目前金属陶瓷强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为了获得具有燃烧增压效应的金属合金复合燃料,通过真空悬浮熔炼、超高温气雾化法、机械合金化等方法联用制备了Al/Mo/PMF(氟化石墨)复合粉末。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热分析(TG/DTA)等表征手段分析复合粉末的物相、颗粒形貌、热性能,用氧弹量热仪、定容等热燃烧实验测试复合粉末的燃烧焓及增压性能。结果表明,经机械球磨后,PMF在复合粉末颗粒中分布均匀,有助于提高粉末的热反应活性,起始反应温度前移,且由燃烧产生的低沸点AlF3、MoO3等产物造成的额外增压效应较为明显,Al/M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潮坪—陆棚沉积体系在不同阶段沉积格局存在的显著差异,利用普通薄片鉴定、岩心观察与详细描述、地震、测井、单井等资料,在井下地层岩性段的划分对比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受古隆起控制,发育“三段式”(底砂岩段、泥岩段与砂岩段均发育)和“一段式”(缺失底砂岩段、泥岩段或泥岩段中下部)2类地层结构。②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发育海侵背景下受古隆起控制的潮坪—陆棚沉积体系。在早、晚沉积期沉积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早期受古隆起控制,沉积相带具有东西向分异特征,且沿古
本文以WC、Co及Ni粉为原料,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Co、Ni粘结相比例的WC-14%(Co,Ni)硬质合金样品,通过对比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电化学极化曲线及浸泡实验结果,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研究了4种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其在3.61%NaCl(pH=7)模拟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 表明:随着w(Co)/w(Ni)比例的降低,合金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降低、抗弯强度则呈现先小幅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w(Co)∶w(Ni)=5∶5时,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急剧下降;随着w(Co)
使用Geo-Experts高级型应力相关土–水特征曲线压力板仪对重庆砂质黏性紫色土在不同覆土压力下(0,40,100,200 kPa)的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应力变量广义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在覆土压力和吸力的双应力变量影响下,土样的孔隙结构发生改变;脱湿过程孔隙比发生显著减小时的拐点吸力值随着覆土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吸湿过程中,土样的孔隙比变化不明显.②在双应力变量下,较大覆土压力的土样(100
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巴西改组已发现2个岩性油气藏,展现出了该地区白垩系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拓展白垩系巴西改组岩性勘探领域,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地震相、砂地比和古地貌等综合分析,明确巴西改组上、中、下3段的物源均来自东南方向的哈拉哈塘南部和英买力南部,沉积体系为河控浅水三角洲.巴西改组中、下段分布在哈拉哈塘东南部,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浅湖亚相,上段在研究区均有分布,为退积型沉积,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浅湖亚相.研究区白垩系的构造为南高北低,在南部物源的空间匹配关系下,认为退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