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线损率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电力企业运营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常规电力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可以通过线损数据的统一处理,逐步强化内部数据资源管控,从而为线损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推进提供依据。本文根据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节能降损运行现状,对用电信息系统中的节能降损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线损率
前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在主要站点的基础上,包括远程通信信道、本地数据采集通道两个主要构件。在实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大多选择集中器间及其到主站的通信模式,即远程通信信道与本地通信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节能降损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用电信息系统的节能降损效果,对其内部相关模块进行优化分析非常必要。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现状
1、资金投入不足
在用电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没有对用电信息系统节能改造环节投入足够的重视,從而促使其并没有在用电信息系统节能改造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而用电信息系统投入资金的缺失,也导致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进行及时的设备技术改进,从而制约了整体电力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变电所位置不合理
在现阶段我国用电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由于电力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变电所设置过程中,大多将其设定在电力负荷中心位置,从而保证电力资源的充足供应。但是在现阶段用电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由于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严格依据预期设计方案,进行变电所位置的布设,从而导致整体供电线路长度超出预期标准,进而促使用电线路压力逐渐增加。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应用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述
依据国家电网下发的《关于下达智能电网试点工程项目计划的通知》,南安市电业总公司开展了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试点工程建设,计划采用三年时间(2017-2019),构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全县高低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及全面预付费控制。
2、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指标体系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其主要针对本区域内部线损特点,结合全面用电信息采集模块运行特点,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状态的台区、或者分线线路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对整体区域内线路采集模块进行统一管理,为区域内部电力资源的良性运行提供动力[1]。针对公用配变电区域内线损变换情况,可通过分压、分线、分台区、分区等模式进行多层次线损管理模式。在线损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管理线损、经济线损、理论线损、定额线损等几种类型。其中理论线损主要针对现阶段电力网络运行负荷分布情况,采用典型线损率计算的方法,综合考虑配电变压器容量组数、配电变压器电压侧月供电量、台区平均损耗率等因素,获取具体的线损数值;而管理线损主要为管理因素导致的线路电损量;经济线损主要针对电力设备固定的线路,其与供电负荷变化具有一定联系,一般为区域内部最低线损率。
3、用电信息管理降损措施
通过完善线损管理机制,对已存在偷电漏电计量失误导致的线损问题,可采取PDCA闭环管理措施[2]。首先加大线损分压、分线、分区、分台区四分综合管理体系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机制及管理指标体系。同时进行多部门联合管理,每星期、每月定期进行线损统计分析,针对线损异常台区,进行全面整改。然后强化用电计量管理,依据相关法律严厉打击违章违规用电行为,定期对电能表等计量设置进行校验,保证电能计量工作顺利开展。在电力组织内部成立抄表班组,从而实现供电区域内部全面远程抄表模式。在抄表班组用电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采集性能,将计量装置零点数据、采集终端零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通过电力采集数据处理终端与电力营销系统间数据接口的设置,可实现抄表例日算费数据的实时上传。在抄表数据复核、核算等模块应用过程中,也可实现远程抄表费用自动核算,从而避免抄表差错导致的线损指标失误。
最后,电力网络中电能损失与线路管理、负载、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做好线损分析工作,对于整体线损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线损分析过程中,主要通过统计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对比、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对比、实际数据与以往数据对比、计量总表与分表电量对比、阶段水平与年平均水平对比、线路或设备间、季度与年度间、班组间线损对比。在这个基础上,依据月度或年度台区线损或分路线损变换情况,可对异常风险波动幅度较大的台区、分路线路进行统计。并对相应台区线路、分路线路进行统一分析,确定最终异常数据计量风险,如用户窃电、采集终端异常、用户用电档案问题等。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可对实时线损率进行重点监督检测,逐步提高整体台区线损控制效率。
4、优化电网监督管制体系
为了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效力充分发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架构进行适当优化。首先在以往电力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每个台区损失率波动情况,并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分布线路同步查抄计量总表、分表,严厉打击偷电、计量差错、漏洞情况[3]。
然后在现有用电信息采集模式运行的基础上,可通过抄表模块优化、核查户变关系、信息化数据管理模式优化等措施的实施,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管理规范程度,降低管理线损出现概率。在统一的基础线损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依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情况,明确各个管理模块工作职责及运行标准,为区域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最后依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内部数据资源,对整体区域电力资源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核查,通过对基础电力数据运行情况的分析,可逐步明确区域内公变与专变及公变间线路交叉问题。同时结合低压台区内供电顺序的进一步梳理,可指定完善的用电资源配置指标。而通过供售电量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内部电量的对比分析,可绘制对应的线损波动模型,从而为线损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总结: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线损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电力系统线损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结合现阶段线损管理情况,加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力度。同时结合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节能降损能力。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能力的提升,可以在推动电力网络结构优化改造的同时,也可以促使管理线损、技术线损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整体电力网络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梅芳, 甘明, 王宇.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反窃降损分析[J]. 湖南电力, 2016, 36(6):48-50.
[2]陈慧, 夏桃芳, 詹世安.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分相线损计算[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7, 19(1):53-57.
[3]李静. 关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台区线损管理应用研究[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1):00018-00018.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线损率
前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在主要站点的基础上,包括远程通信信道、本地数据采集通道两个主要构件。在实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大多选择集中器间及其到主站的通信模式,即远程通信信道与本地通信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节能降损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用电信息系统的节能降损效果,对其内部相关模块进行优化分析非常必要。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现状
1、资金投入不足
在用电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没有对用电信息系统节能改造环节投入足够的重视,從而促使其并没有在用电信息系统节能改造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而用电信息系统投入资金的缺失,也导致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进行及时的设备技术改进,从而制约了整体电力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变电所位置不合理
在现阶段我国用电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由于电力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在变电所设置过程中,大多将其设定在电力负荷中心位置,从而保证电力资源的充足供应。但是在现阶段用电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由于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严格依据预期设计方案,进行变电所位置的布设,从而导致整体供电线路长度超出预期标准,进而促使用电线路压力逐渐增加。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应用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述
依据国家电网下发的《关于下达智能电网试点工程项目计划的通知》,南安市电业总公司开展了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试点工程建设,计划采用三年时间(2017-2019),构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全县高低压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及全面预付费控制。
2、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线损指标体系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其主要针对本区域内部线损特点,结合全面用电信息采集模块运行特点,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不同状态的台区、或者分线线路进行合理分类,从而对整体区域内线路采集模块进行统一管理,为区域内部电力资源的良性运行提供动力[1]。针对公用配变电区域内线损变换情况,可通过分压、分线、分台区、分区等模式进行多层次线损管理模式。在线损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管理线损、经济线损、理论线损、定额线损等几种类型。其中理论线损主要针对现阶段电力网络运行负荷分布情况,采用典型线损率计算的方法,综合考虑配电变压器容量组数、配电变压器电压侧月供电量、台区平均损耗率等因素,获取具体的线损数值;而管理线损主要为管理因素导致的线路电损量;经济线损主要针对电力设备固定的线路,其与供电负荷变化具有一定联系,一般为区域内部最低线损率。
3、用电信息管理降损措施
通过完善线损管理机制,对已存在偷电漏电计量失误导致的线损问题,可采取PDCA闭环管理措施[2]。首先加大线损分压、分线、分区、分台区四分综合管理体系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机制及管理指标体系。同时进行多部门联合管理,每星期、每月定期进行线损统计分析,针对线损异常台区,进行全面整改。然后强化用电计量管理,依据相关法律严厉打击违章违规用电行为,定期对电能表等计量设置进行校验,保证电能计量工作顺利开展。在电力组织内部成立抄表班组,从而实现供电区域内部全面远程抄表模式。在抄表班组用电信息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采集性能,将计量装置零点数据、采集终端零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通过电力采集数据处理终端与电力营销系统间数据接口的设置,可实现抄表例日算费数据的实时上传。在抄表数据复核、核算等模块应用过程中,也可实现远程抄表费用自动核算,从而避免抄表差错导致的线损指标失误。
最后,电力网络中电能损失与线路管理、负载、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做好线损分析工作,对于整体线损的有效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线损分析过程中,主要通过统计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对比、固定损耗与可变损耗对比、实际数据与以往数据对比、计量总表与分表电量对比、阶段水平与年平均水平对比、线路或设备间、季度与年度间、班组间线损对比。在这个基础上,依据月度或年度台区线损或分路线损变换情况,可对异常风险波动幅度较大的台区、分路线路进行统计。并对相应台区线路、分路线路进行统一分析,确定最终异常数据计量风险,如用户窃电、采集终端异常、用户用电档案问题等。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可对实时线损率进行重点监督检测,逐步提高整体台区线损控制效率。
4、优化电网监督管制体系
为了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效力充分发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架构进行适当优化。首先在以往电力信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每个台区损失率波动情况,并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分布线路同步查抄计量总表、分表,严厉打击偷电、计量差错、漏洞情况[3]。
然后在现有用电信息采集模式运行的基础上,可通过抄表模块优化、核查户变关系、信息化数据管理模式优化等措施的实施,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管理规范程度,降低管理线损出现概率。在统一的基础线损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依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情况,明确各个管理模块工作职责及运行标准,为区域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最后依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内部数据资源,对整体区域电力资源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核查,通过对基础电力数据运行情况的分析,可逐步明确区域内公变与专变及公变间线路交叉问题。同时结合低压台区内供电顺序的进一步梳理,可指定完善的用电资源配置指标。而通过供售电量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内部电量的对比分析,可绘制对应的线损波动模型,从而为线损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总结:
总而言之,电力系统线损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电力系统线损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结合现阶段线损管理情况,加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力度。同时结合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节能降损能力。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节能降损能力的提升,可以在推动电力网络结构优化改造的同时,也可以促使管理线损、技术线损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整体电力网络运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梅芳, 甘明, 王宇.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反窃降损分析[J]. 湖南电力, 2016, 36(6):48-50.
[2]陈慧, 夏桃芳, 詹世安.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分相线损计算[J].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7, 19(1):53-57.
[3]李静. 关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台区线损管理应用研究[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1):00018-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