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态度:承认过去对现在的塑造力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kinh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在高考招生中历史学仍然属于冷门专业,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史学工作者,我还是经常有机会感受到国人对于历史的热情。然而,恕我直言,即使是撇开希望我指点盗墓门径的那极小部分,大多数“史学爱好者”对于历史的兴趣距离严肃的热爱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我知道我这么说要得罪一大片,不过,请先不忙生气,且听我说仔细。
  严肃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史实。过去的已经过去,无法完全复原,只能以史料为依据尽可能接近真实。然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些基本的事实、简单的关系其实不难判定。假定这说法、这人物、这东西是明清乃至民国的材料里才出现的,你又怎么可以言之凿凿地断定它来自宋朝?听专家说,尊重专业。这很难做到吗?对许多人来说,不容易。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包公怒铡陈世美、岳母刺字,说没有就没有了吗?对于很多人来说,感情上不易接受。当然,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上述人物情节,作为宋朝的历史事实不曾存在过,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民间记忆的确存在。承认某些耳熟能详的掌故并非事实,是求真;区分历史事实的真实与民间记忆的真实,是更高层次的求真。求真的热爱才是严肃的热爱。
  严肃的第二要义是正视传统,尽可能全面真实地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评判,由此才能避免妄断。对“万恶的旧社会”“落后的封建(或者更准确地说,帝制)时代”横加斥责,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苛责古人,动不动就嗤之以鼻曰“迷信”,曰“落后”,姿态越是高调,距离严肃越遥远。传统中国有着自身独特的政治文化,以此文化为前提,才能理解古人然后正视传统。比如说,明明已经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可是宋朝人还是坚持要用“天人感应”的理论来解释日食、月食,你只道他们是何其愚昧,你以为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本身存在矛盾吗?他们当然知道!可是,在他们的时代,如果放弃了天和祖宗,还有什么是可以用来约束皇帝的?所以,尽管天象可以预测,宋朝人还是会在日食发生后要求皇帝减膳撤乐、下诏求言——而这一切,与重视救灾、加强赈济可以并行不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框架中,天人感应关系治道与信仰。关于父子君臣、家国天下,传统中国有一套基本自洽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构架,它们相互支撑,构成一个礼法社会。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那个体系自有其判断标准。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那个体系中的人和事,或者把人和事从那个体系中抽离出来,用以证明、解释今天的人和事,其实都是冒险。正视传统,就是要了解传统得以产生并发挥作用的文化背景,然后,才能理解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再然后,才谈得到扬弃传统。
  严肃的最高精义是以历史的态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历史从未断裂,昨天累积成今天,即使我们处心积虑地割裂历史,即使我们恩断义绝、不顾而去,作为文化基因的历史仍然无时不在。这就像是那些瞧不起父母的子女,通常会在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在自己身上发现父母身上那些令人厌恶的性格品质。作为文化基因的历史无法逃避。如果你恨它,它便冤魂不散,纠缠搅扰,在你不喜欢的时刻跳出来以不体面的方式败坏你、阻挡你。对于过去,最恰当的态度是平心静气地研究、了解,同时环顾四周,看看别的人、其他的路,在比较中加深自我认知,从而寻得通向美好明天的路。我们不会变成别人,但是理应变得更好。遗传疾病,可以基因治疗。承认过去对现在的塑造力,承认现在是过去的延续,才能获得建设的力量,这就是历史的态度。
  尊重史实,正视传统,以历史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我所说的对历史严肃的热爱,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如此。语言可以诙谐幽默,态度必须严肃。你做得到吗?即便史学工作者,能把这种严肃贯彻始终,也不容易。我们一起努力。
其他文献
一九一零年,在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下,东三省又迎来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这一年的夏秋之际,东北三省发生水患,奔涌的江水越过堤坝,直扑农田。仅黑龙江省的受灾农田面积就达到了2万余亩,难民15万之多。  祸不单行。当年11月,鼠疫跟随贩卖旱獭毛皮的商人从俄罗斯经满洲里蔓延到东北地区,并沿着铁路向南和向东蔓延开来。临近岁末,大量闯关东的关内人急于回乡过春节,于是,鼠疫随着返乡的劳工向内地蔓延,短短三个月
期刊
英语单词“China”,首字母大写时,含义是“中国”;首字母小写时,它的含义是“瓷器”。这种“一词多义”(polysemy)并非如“土耳其”(Turkey)与火鸡(turkey)那般源于一个无伤大雅的误会。在欧洲人眼中,作为瓷器的故乡,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与这种高贵而珍奇的手工艺品有着天然的联系,瓷器最早被欧洲人称作“中国货”(chinaware),而以瓷器的造型与纹饰为基础再结合欧洲元素发展出来的时
期刊
为了缓解边疆紧张局势,唐朝效仿汉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做法,进行了所谓的“和亲”。但是,唐朝的“和亲”几乎都是从唐朝李姓宗室、皇亲中选出相貌姣好的女子封为“公主”去“和亲”的。  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本是唐朝远支宗室女,于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资治通鉴》
期刊
明英宗朱祁镇(以下简称英宗)是明代唯一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的皇帝。其人生平极富戏剧性,经历了明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故:“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  前一次事变是受权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俘,随行的五十万(一说二十五万左右)将士也因他的错误而成了冤死鬼。英宗本人先是作为人质被瓦剌裹挟着进攻北京,后又被挟持到塞北苦寒之地(“北狩”),过着缺米少菜的游牧生活,很受了些苦。所幸
期刊
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叛乱频仍,殷鉴不远,北宋历代皇帝和文臣都或多或少猜忌和防范武将,部分文官甚至奉重文轻武为“祖宗家法”。名将狄青的遭遇是北宋文武关系的一个缩影。狄青战功赫赫,官拜枢密使(北宋管理军务的最高机构为枢密院,枢密使为其长官),位极人臣,却被文官蔑称为 “赤枢”(北宋开封一带俗称兵士为赤老,狄青出身行武,官至枢密使,故被蔑称赤枢)。为官期间,狄青小心谨慎,还是因为捕风捉影的谣言而遭文官集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也开始了最为卓绝艰苦的全面抗战。如果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计算,中国人对日本侵略的抗争,则长达14年之久。  在漫长的侵略战争中,远离本土的日本士兵遗留下很多家书。本刊编辑部从建川博物馆寻访到了此类书信3000余封。从这一个切入点进入对战争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  日军有极为严格的书信审查制度,普通士兵的书
期刊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这座得名于“永保大都(即元大都北京)安定”之意的城市,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历史人物的因缘际会,保定得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深深影响着清末民初的历史进程。  一个人与一所军校  抵达保定后的第一站,首先探访直隶总督署。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也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三开间的
期刊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各地纷纷以各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铭记这一伟大而艰苦卓绝的胜利。  另一边,同样有一个展览引发了关注:位于日本东京的昭和馆从4月到12月下旬举办《战后70年写真展》,众多日本摄影师拍摄的历史照片,及美方资料照片,再现了1945年的日本:遭遇美军大轰炸后的东京银座、被烧掉整个三楼的东京站、8.15后跪在皇居前痛哭的百姓、等候着配给的人们、一丝不挂营养失调
期刊
常用的客套话“别来无恙”原本是与恙虫的“虫害”有关的成语,而另一常被提及的攻击人的阴招“含沙射影”事实上也与 “毒虫”有关,而且这种“毒虫”之可怖、之神秘,完全不是恙虫那个级别的。  成语“含沙射影”中祸害人的“毒虫”的本名叫蜮。其正式的出处,乃是唐朝学者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一书:  “蜮音或,沈又音域,状如鼈,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  根据陆德明的考证,这
期刊
钱钟书先生《槐聚诗存》中,有一首写于1942年的七律,诗题为《题某氏集》。“某氏”为谁,钱钟书先生何以隐去?是不敢提还是不便提?这些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钱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近年来,随着一些资料、档案的公开,大陆和台湾的学者经过详细考证,确认此“某氏”即为汪精卫。由此,钱钟书先生和汪精卫的交往历史被公开,《题某氏集》本身所含的诗谶意味,以及诗中所用“武元衡遇刺事件”的典故,更为我们回观武元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