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课程的特征与习得主体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使得当前 “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开发和应用体育德育资源,为丰富和优化“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在对学生道德情怀的熏陶,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内化具有显著的实效性。
  【关键词】体育;德育资源;“思政课”课程教学;实效性
  现代德育教育发展模式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课程教学注重实效性。然而, “思政课”课程的教学效果远不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打折扣。如何提高 “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课题。
  一、困境与出路: “思政课”的教学困境与体育德育资源
  “思政课”课程的特征与习得主体特殊性所存在现实的冲突,使得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深陷困境。“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和精神修养等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教学地位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非常重要。“思政课”课程涉及大量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内容大都是原则规范与制度条文,虽然内容都有现实问题的结合,但却理论性强,欠缺形象性,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依赖教师教学的生动与形象,另一方面需要习得主体具有潜心学习的习惯与较为扎实的文化素质,才能收到明显的实效性。
  增进体育专业“思政课”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开发和应用体育德育资源。上述分析可知,“思政课”课程的特征与认知主体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专业“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当然,从理论上来说,虽然习得主体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把自身的知识素养提高到完全能使体育专业习得主体兴趣浓厚的程度,则上述矛盾可以迎刃而解。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部分教师一味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手段缺乏针对性,远离现实生活,远离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实思想没有多大帮助,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被学生戏称为“假大空”,认为该类课程就是为了适应政治宣传的需要,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排斥。因此,以“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为取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衔接贴近体育专业实际,使其成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自主性,已成为增进体育专业“思政课”课程实效性的迫切需要。增进体育专业“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充分开发体育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追求自身本质全面实现的重要载体,在人文化和社会化的衍变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了深刻的德育价值,是实施德育的理想手段。体育德育资源具有特殊的德育价值和功能,能够很好地契合体育专业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开发和应用体育德育资源已成为体育专业“思政课”课程教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可能与可行:体育德育资源与“思政课”课程教学契合的理论前提
  体育德育资源与体育专业“思政课”课程教学两者在教育主题与教学对象上协调一致,把体育德育资源融入“思政课”课程,可以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确保针对性和现实性,增进实效性。
  体育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为丰富和优化“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体育的德育主题与“思政课”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与“思政课”课程教学要求存在诸多契合点。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追求自身本质全面实现的重要载体,体育与德育的融通性已是人类共识。人类漫长的体育实践活动中赋予其丰富的德育内涵和功能:从“东亚病夫”到奥运金牌大国的民族崛起史;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公平、公开、公正的规则意识;团队统一、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拼搏精神;增进友谊、促进和平的兼容开放精神;重在参与、淡看胜负的成败观念;公平竟技、诚信为本的竞争意识;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等。显而易见,体育所追求的德育主题和所蕴含的德育内涵与“思政课”课程所强调的教育要求和目标是相一致的。同时,人类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孕育新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体育德育资源,由此可以适时性地 更新和丰富“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德育资源的现实性为丰富和优化“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行性。虽然,“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获得德育资源的途径是广泛而多渠道的,以体育运动为手段的这种德育教育途径紧扣了体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体育德育资源的注入使“思政课”这类原本与体育专业学生特点相矛盾的文化理论课程与体育这门特殊专业得以紧密有效衔接起来。把这些相对更受学生关注或者更加熟悉的体育资源及其蕴含的丰富德育内涵有的放矢地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讲解,教其所需,学其所用,实现了加强德育教育与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这种内容对于长期浸淫在体育这个特定局域内,相对缺乏文化理论学习素养和兴趣的学生来讲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深刻,对于未来将从事体育类职业的相对具有较强专业认知和评价意识的学生来讲更为实用,更为亲近,从心理上产生亲近感,解除对思想传导和理论灌输的防备,就相对更容易投入到预设情境。当然这种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发和运用体育德育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现实性, 增进教学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熏陶与内化:体育德育资源与“思政课”课程教学融合的现实需要
  “思政课”课程是德育课程。德育作为一种价值教育,是一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原则与规范熏陶,并把它们内化自身的内在信念的教育行为。体育德育育人对于营建一个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懷,内化其接受的思想道德原则意义深远,是“思政课”课程教学的现实需要,能够有效增进“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体育德育资源的形象性、娱乐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想道德品质熏陶环境。首先,体育德育资源形象性强。思想理论原则与规范属于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可以生硬地说明某个观点,但难以提供活生生的感受与体验。体育德育资源却与抽象的思想理论原则与规范不同,她所展现蕴含丰富德育内涵的思想行为或个体榜样,是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感受真切的。   体育德育资源的感染性与实践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想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内化情境。无意识是德育形式的最高形式,它往往把教育的意向与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通过耳濡目染,亲历亲为,在潜移默化中自由地、自动地达到预设效果。体育就是这样一种无意识德育教育。首先,感染力强。体育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参与或观看体育运动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优秀运动员是许多大学生喜欢和崇拜的对象,加上体育竞赛和活动进行过程中本身特有的热烈生动的氛围,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融入感。这使体育德育资源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因素,继而通过情感强烈自然的迸发,在个体身上自然而然染上烙印,实现特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内化,这也是“思政课”课程教学的目的追求。在“思政课”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德育资源特有的感动人、愉悦人的特性,精心设计教育情境,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使其获得深切的内心体验,融理性教育与情感陶冶于一炉,就能使学生在愉悦的体育文化体验中得到熏陶,在强烈的情感陶冶中实现特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讲到爱国主义时,观看深受大学生喜爱和崇拜的篮球明星姚明在强手如林的NBA出色表现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回国参赛的视频,更能够引起共鸣,使学生愿意接受、效仿、加工,把爱国主义内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其次,实践性显著。体育德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可以通过个体直接开展体育活动实践来进行的,它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通过亲身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经历直接的情绪体验,能够更深刻地接受这一教育。这种在运动中弘扬德育的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比单纯进行理论性德育教育,其自我参与性使其更易被内化,由亲身体验達到内心震撼,更容易形成对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的理解和认可,内化为自身品质。“思政课”课程教学可与大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实施建立紧密联系,对体育行为所展现出的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意志品质等进行及时准确地思想引导。
  结语
  高校“思政课”对体育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思维,下大力气,花硬功夫,努力探索一条在高校“思政课”中最大限度开发和应用体育德育资源的德育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进课程吸引力和针对性的路径。
  作者简介:钟小红(1973-),女,湖南省望城人,哲学硕士,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讲师 资助基金:湖南省社体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16)16B23
  参考文献:
  [1]余静,李新卫,余涛;基于德育价值的高校校园体育活动体系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05).
  [2]戴健;利用体育专业资源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7(05).
  [3]钟小红,试论奥林匹克德育资源在体育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能训练是指身体具备某种程度的能力,足以安全而有效地应付日常生活中身体所承受的冲击和负荷,免于过度疲劳,并有体力享受休闲及娱乐活动的能力。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而武术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主要也表现在力量、速度、耐力和稳定性的训练上,掌握体能训练方法是为了武术训练的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体能训练
期刊
【摘 要】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对高中教育的综合要求,即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要为社会的进步而服务。高中的体育教学在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怎样才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新时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在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认识高中
期刊
【摘 要】本人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体育中课堂教学的意义,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追求课堂的时效性,尤其是在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上,可以融入不同是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登要素出发,围绕提升学生的需求和提升高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职体育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是在与就业为指导的高职教学模式下,思考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将有效
期刊
【摘 要】德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应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始终把德育工作当成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最具实效性、最根本的方式之一,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密切加强实践基地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
期刊
【摘 要】体育课程标准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既增强了体质和提高了运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终身体育;学习共同体;促进者;引导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当中,很好的针对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且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相关工作当中的重点和要点。文章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我国的人才培养现状,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式,力求加强工作改善问题,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方面事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
期刊
【摘 要】起飞延误及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已成为欧美等国家机场的普遍问题。为减轻机场延误及拥塞,执行战术性的计划和控制,提高地面和终端地区的调度管理效率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的解决方案。作为地面运营调度管理的一部分,本文深入研究了跑道运营计划(ROP)的结构和特征。  【关键词】跑到调度计划(ROP)分阶段;重量类型参数;算法设计  一、引言  无论是在机场之间的空域以及毗邻地区,还是在机场表面区域,容量—需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日益突出。多媒体计算机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致力于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从几方面
期刊
【摘 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知识、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素质,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遵循体育锻炼原则,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  【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其中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游泳课作为体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升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游泳课上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游泳课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