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西部精神”的情与色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md_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曾经轰动影坛的中国西部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西部电影的制作方式、影片形态、整体风格、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对发扬与传承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创造中国电影的辉煌,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白鹿原;民族特色;影像色彩
  王全安曾提过《白鹿原》是中国拍摄最“困难”的电影,这不仅是王全安为影片遇到种种困难的一种托词,而是要告诉观众,由小说《白鹿原》改编为电影《白鹿原》是相当艰辛的。因为当代文学界对小说《白鹿原》有着极高的评价“一部震撼民族灵魂的作品”。作品时间跨度长、人物多,故事的悲欢离合与关中地区的年代、历史相溶交错,从民俗到宗族为读者展现出一副壮丽雄浑的近代历史长卷。导演王全安将小说近五十万字的篇幅浓缩到一部时长仅2个小时的电影中,取其主要,充分体现出原著的魂魄。西格尔曾说,“每一部好电影,好小说,好喜剧都是有主题思想的。”这也说明了电影《白鹿原》实为一部“受人瞩目、引发争议”的成功之作。在这里我所关注的是影片中乡土民族色彩的意象表现与美学效果。
  (1)乡土民族特色的地域环境
  中国作为有着960万陆路面积的多民族国家,在人文、地理、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历史传承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中国电影能在跨地域展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的过程中,产生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地域环境是文化得以产生和沿袭的基本载体,环境是孕育文化的母体,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中国的民俗题材电影始终致力于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环境。电影中的白鹿原地处陕西关中平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源远流长。电影中的宗族祠堂、祖宗灵位、乡约碑文等等,都无时无刻的在展示着此地传统儒家文化的厚重积淀。电影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关中平原的自然景观,更有意识的将老腔、牌坊、麦田等地域特色与故事情节完美的交融在一起。
  在电影《白鹿原》中,导演王全安以视觉感极强的画面来深化这部电影的主体,麦田场景是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开场伴随着“征东总是一场总是空”的老腔吼唱,镜头在无边无际的黄金色麦浪缓慢平移,紧接着则是转向“麦客”在田中割麦的场景。这个不算很长的开场镜头将影片中麦田场景、老腔声色杂揉在一起,给观众们引领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麦田和麦浪的场景一次一次的出现,像一副绚烂缤纷的油画,让我们想起梵高笔下的麦田。再加上陕西关中地区独特的“麦客”。(“麦客”是陕西关中地区一项独特的农民,每到麦子丰收季节,那些家中田少或无田的青壮年,便道大户人家去给当地的大户割麦子。)使得这一简短的开场竟压缩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影片开始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既是白鹿原村民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写照,同时也因影片的美学强化而逐渐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喻指。电影以金黄的麦田开头,又同样以金黄的麦地结尾,面对频繁的政权更替,社会动荡,无言的黄土地与金黄的麦田始终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导演反复的使用黄调,并结合影片主体、立意,结合影片的叙事,将导演的观念,意象以无尽的主观色彩联想传达给观众,引发观众的自我思考,这样色彩的纪实表现起到了“画外音”的作用,让观众更好的体会到影片民族风格。所谓“象有尽而意无穷|”,以客观的艺术效果追求内在的张力,促进理性思考。
  (2)人物性格与服饰的刻画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小说《白鹿原》精简而创作出来的,电影中诸多的人物服饰的刻画离不开原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绘。除了原著中对于各种人物形象的文字描写,影响人物服饰的重要因素还包括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呈现给观众一个原汁原味的,具有别样风情的关中面貌,让大家都深刻的记住了关中地区时代变迁,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以白、鹿两家三代人,麦客,田小娥三个主要任务人物形象为例,分析人物服饰风格在整部电影中的作用。
  电影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内心情感,一部电影成功与否,取决于它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白鹿原》取得的成功在于它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而且是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故事、魅力。白鹿原上的故事基本上是围绕父子两代人身上。这里的主要刻画的是父辈的白嘉轩、鹿三、鹿子霖,子辈是白孝文、黑娃、鹿兆鹏等。两代人的人物性格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父辈人的性格几乎是静止的,成熟的;而子辈的性格则不安甚至是叛逆。从服饰上,除鹿兆鹏之外其余人基本以对襟的棉袄,外披一件皮袄,下穿棉布大裆裤,色彩比较单一,以黑色、深灰为主,穿着朴素而又不失庄重。分析歸纳两代人的外表穿着,不难发现,都代表了传统,烙有时代的印记。而子辈思想在电影中则表现出来的叛逆、追求,大无畏的闯荡精神。正是这种传统和新潮的碰撞,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才使得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3)主体在影像色彩中的呈现
  美学家阿恩海姆说到“一组声音,按照一种序列,可以造成易于领会的乐曲,而随便的乱奏,就是一片杂乱的噪音。电影的画面也是一样,正如同一组颜色,按照一种合理安排可以形成美妙的画面,反之就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颜色”。所以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画面的艺术表现上,重点考虑影片的整体色调,既要追求在统一、又要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影片画面的艺术表现更贴近生活,更加具有世俗美、现实美、亲切美。
  小说《白鹿原》以多种视角,多线叙述的方法来构建一个丰富的乡土世界,文化、价值的多元与矛盾,对传统的欣赏与批判。小说中承载的极其沉重复杂的内容。如此驳杂丰富的内容着实给电影改编带来诸多困难。导演王全安在主抓主干情节的奠基上,通过人物群、地域特色、乡土风俗的描绘,最大程度的将原著的主体还原在电影中。
  小说的核心意蕴想是对风俗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反思。电影着重抓住这一主题,从农民、粮食、土地,这三者的关系入手,以极强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深化主体。麦田的景象是电影中出现最多的场景,麦浪与麦田宛如一幅重彩油画,闪耀着热烈、纯净的生命。电影以金黄色开头,又以同样的金黄色结尾,中间穿插着频繁的政权更替、剧烈的社会动荡。电影前半部分的金黄色给观众带来的是温暖,欣欣向荣。那么后半段的黄色与白色的对比则给人一种阴冷、破败之感。这样的前后颜色比对正好不仅仅是自然景观在影片中的呈现,更是映衬、深化《白鹿原》所要控诉的主题。
  小结
  影片的最后白鹿原族长、白嘉轩还是站了起来,不过他的腰板再也不想以前那样挺拔。长工鹿三最后的命运则是悬梁自尽。乡绅鹿子霖似疯又没疯的说道“鹿子霖,回来了”是暗示的宗法伦常的沦落,还是象征在宗族的压抑扭曲下的个体行为。当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世界被电影艺术的色彩没学转化为现实图像,这种对主题的升华,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电影本身!无论电影中的历史多麽的称重,民族的生命力的生生不息也正如那黄金色的麦田一样,呈现着无限希望。
  参考文献:
  [1]民族电影的民族化视听风格呈现——以王全安电影《图雅的婚事》《白鹿原》为例,张含 - 《民族艺术研究》- 2013
  [2]文学名著改编:影视文化发展的捷径——从三部陕西文学巨著的影视改编谈起,杨立军;袁丽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骑墙叙事、语境错位与隐喻功能耗散——电影《白鹿原》改编之失一解,谢刚;李硕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3
其他文献
【摘要】: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分析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研究遗存器物的排列序号来确定器物的相对年代和演化过程。通过对考古类型学的学习,发现之前我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考古类型学时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谈谈我对考古类型学的看法。  【关键词】:类型学;共存关系  一、考古类型学的发展   类型学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在中国考古学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电影与电视剧两个不同版本的《红高粱》,从小说到影视改编过程中叙事的转换、造型元素上的取舍,以及受众在接受影视作品时方式上的转换,分析作品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成功与不足,研究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更深一步的了解电影和电视剧应如何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使观众能够在不同版本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  【关键词】:色彩;人物;区别;叙事元素;改编  “红高粱”三个字,承载了太多的荣耀
期刊
【摘要】: 技术悲观主义怀疑和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认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技术乐观主义则将技术理想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不论是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技术悲观主义,两者都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漩涡。本文将跳出“技术决定论”的漩涡,在工具论的视阈下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进行分析,以阐释技术的本质。  【关键词】:工具论;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悲观主义;技术决定
期刊
【摘要】:阅读推广是图书馆专业服务的历史必然,是高校转型下图书馆特色化、社会化开展工作的机遇,是提升高校师生阅读素养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阅读推广  阅读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国家实力的引擎,是人类文化交流的纽带、知识繁衍的手段[1],随着大阅读时代的到来,国际、国内、业界动态都表明,阅读推广正蓬勃发展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2]。  相关研究指出,阅读数量少、阅读范围窄、对书的选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是人类文明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处理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路子,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群众文化事业向前发展;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使我们当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之道。  【关键
期刊
近日,偶然间又看了一遍电影《狼图腾》,那种深深的震撼与感动再次击动着我的内心,在此,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感想给大家。轻松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片讲述了,蒙古草原辽阔壮美的景象,草原狼野性孤傲的形象,以及人与狼演绎的生命之歌。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的震撼拍摄,加拿大著名驯兽师安德鲁·辛普森的高超技巧,以及中国演员冯绍峰、窦骁等人的用心表演,都为此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部影片历时七年,从前期准备到拍摄过程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陆最火爆的电视综艺节目莫过于大型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一档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第四节季目于2015年7月17日在浙江卫视播出。2015年的节目里邀请了周杰伦、庾澄庆、那英和汪峰担任导师。首期节目播出后,央视索福瑞公布收视率为2.717,创四年来首播节目的最高收视纪录,拿下了
期刊
【摘要】:孟获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马湖,其不仅是孟获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三国演义》中孟获“七擒七纵”是否属实?孟获文化的挖掘弘扬是否具有其意义以及如何挖掘其内涵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孟获庙;七擒七纵;孟获文化  马湖位于雷波县县城东北部四五十里处,湖中有个凸出的龟形小岛。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间,岛上先后断断续续建成了坐北
期刊
【摘要】: 《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儿童剧情型电影,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故事。影片的精彩,除了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情感以外,还有当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哲理。本文将从影片本身着手,进一步解析阅读障碍以及对待特殊需求儿童的特殊教育。  【关键词】:地球上的星星;阅读障碍;教育  爱因斯坦,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3岁才会说话,记忆力很
期刊
【摘要】: 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杜希格与基思·布拉德舍合写的一组报道“苹果经济”获得2013年普利策释意性新闻奖。本文将深入这一系列报道的文本内容及组织结构,利用文化霸权相关理论,揭示其隐藏在看似客观、平衡报道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及霸权意识形态。  【关键词】:苹果经济;文化霸权;美国;中国  一、前言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在这个过程中,普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