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为探索G杆菌脓毒症的治疗问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本所制备的分泌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提取mRNA,然后反转录成cDNA第一链,用特异性轻、重链引物扩增反应产物,获得重链(340bp)和轻链(320bp)基因片段,经纯化后将轻链和重链基因用一多肽连接物连接,构成单链抗体基因片段。此单链抗体基因经再次PCR扩增后克隆入PCANTAB5噬菌粒中再转化于感受态的TG1大肠杆菌中,通过噬菌体抗体库
期刊
期刊
为了应用吻合血管的双蒂下腹直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法再造乳房,采用胸廓内动脉近、远心端为受区血管再造乳房,共行6例,其中一例以对侧胸廓内动脉为受区血管,术后皮瓣成活良好。随访10~40个月,无脂肪液化,腹部薄弱等并发症发生。
期刊
为探讨胶原降解代谢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对23例患增生性瘢痕的成年病人的瘢痕组织(其中8例经病理检查)及正常皮肤的胶原酶活性作了检测和比较观察。检测结果:瘢痕组织的胶原酶活性平均值为197.09±48.10(U),正常皮肤胶原酶活性平均值为73.17±13.71(U),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不仅与胶原的过度合成与沉积有关,同时与胶原降解代谢减少有关。
1994年曾介绍了枕颈背(OCD)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应用。现报告其后完成的另一种改进设计,即在原基础上于远端继续延伸扩大,与肩胛皮瓣相融合,以形成近端蒂窄,远端附加血管吻合的巨大皮瓣。这样既保证了皮瓣的血供,增加了面积,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共行5例全部成活。本皮瓣是巨大面颈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
鉴于大面积深度放射性溃疡的治疗采用换药、清创、游离植皮的方法效果不佳。文中介绍了近几年来10例13处病例的临床成功实践,认为采用彻底清创后以肌皮瓣、轴型皮瓣或局部旋转皮瓣及腹壁整形术原则,修复大面积严重的放射性溃疡是一项积极有效的可行方法,共已治愈10例13处放射性溃疡,皆获成功,应予提倡。
为了深入了解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不同基底血供和断蒂时间对于皮瓣的成活和质量的相互关系,以指导断蒂时机的选择,本实验设计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以硅胶膜分别阻断基底面积的90%、60%和30%,并分别于3,7,10天断蒂。结果显示:在同一断蒂时间下,受床血供不同,成活率有差异。而在相同基底血供的皮瓣,在不同断蒂时间显示出不同的成活面积。实验还显示:皮瓣的成活并不完全表明其质量。因此,认为:应根据皮
采用腹直肌蒂胸骨瓣翻转成形术治疗漏斗胸8例。手术要点在于充分游离腹直肌,切断肋软骨时尽量保留软骨膜的完整,慎勿损伤腹直肌的肋软骨附着部及腹壁上动脉。8例术后胸骨凹陷完全矫正,胸廓外形恢复正常。经半年以上随访,患儿活动量明显增加,X线复查胸骨与肋骨断端已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