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特传统是18世纪在英美文学中新兴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不仅对当时的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哥特传统诞生至今,国内外关于哥特传统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且随着各种思想和各类文学思潮的不断兴起,关于哥特传统的研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研究哥特传统的热潮,本文就是通过对哥特传统的概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以及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特点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对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流派;哥特传统
  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中,是一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形式,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对后世英美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哥特传统文学作品通过塑造阴森、神秘、恐怖的氛围,对社会生活中的黑暗面和不合理现象通过变形和夸大等多种方式进行揭示。
  一、哥特传统概述
  “哥特”最早并不是指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和文学形式。最早哥特是对居住在北欧的好战部族的称呼。在同古罗马帝国的战斗中哥特人是战斗的助理,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哥特民族的人们也散落在欧洲的各个地区,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哥特族的人们在同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性,在约公元7世纪的时候,哥特民族彻底消失了,但是其英勇善战的事迹仍旧被记录了下来。在14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叫法萨里的意大利人将人们都不喜欢的一种建筑风格称为哥特风格。这些建筑一般有尖耸的屋顶,彩色的玻璃,厚重的墙壁,在该建筑结构内部整体环境比较阴森幽暗,随着哥特文化的不断发展,后来人们将其应用到文学创作中就诞生了作哥特式风格的文学形式。
  二、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一)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兴起
  随着哥特文化的发展,在18世纪的中后期,作家在创作的时候积极应用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形成哥特式传统独具特色的创作形式。贺拉斯·华尔浦尔的作品《奥特朗图堡》作为哥特传统的创作标志,使得哥特传统渐渐在英美文学中发展并盛行起来[1]。虽然后世的作家在创作中不断对哥特传统做出探索,但是总体来说,哥特传统作品中都是发生在一些阴暗的城堡或是荒凉的废墟中,容易构建起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通过对一些血腥的、暴力的因素进行描写和渲染,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2]。并且在传统的哥特小说中,经常会塑造一些类似于灵魂、精灵以及魔鬼等多种形象,这是由于小说中增加了这些在传统的小说创作中比较匮乏的因素,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神秘、恐怖之感[3]。《奥特朗图堡》通过应用阴森诡异和恐怖严肃的故事发展情节,讲述了曼费雷德家族的衰败过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创作形式,是形成哥特传统的基础。
  (二)哥特小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奥特朗图堡》这种风格独特的小说创作模式诞生后,就引起了广大作家的注意,首先在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作品,都凸显出了浓郁的哥特传统风格,如《乌多夫堡之谜》、《修道士》、《意大利人》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哥特小说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渐渐在英国发展流行起来,并在美国也受到作家的广泛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尝试进行哥特小说创作,例如,作家雪莱、拜伦、狄更斯等进行过尝试。随着这些优秀作家的尝试使得哥特小说创作形式不断发展,渐渐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并最终形成文学创作中的哥特传统。这对英美文学的不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特点
  (一)故事发展情节紧凑,结构缜密严谨
  在英美小说的哥特题材的小说中,作者通常通过描写变化多端的场面变化和情节发展,使得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刺激的故事情节吸引,能够收到心灵的碰撞与冲击[4]。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与1818 年的作品《弗兰肯斯坦》,该作品全名为《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在概述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作为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在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萌生了希望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创造和发明一个生命。在小说的最后,弗兰肯斯坦在和怪物的搏斗中去世,怪物突然感到了懊悔,最后跳海自杀。整部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发展紧凑,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故事不断发展,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随着故事人物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出现紧张的心情。
  (二)怪诞恐怖的故事氛围
  在英美小说中作家通过应用哥特创作形式,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能力,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恐怖的怪诞气氛,并通过使用变形的手法将人们内心的丑陋和残忍夸张地表达出来,使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并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在处理情节方面,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将人和鬼、生和死联系起来,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怪异的世界形成对比,并能够使整个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一定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作家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修道士》来说,《修道士》创作于是作者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青年时期,该作品具有强烈的哥特传统。《修道士》该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一个修道院里,修道院的主人公是德高望重的修道院院长安布罗斯,当他见到作品中的女主角——安东尼亚之后,对这个美丽的姑娘产生了邪念,并且不顾自己还是修道院的院长这一身份,忘记了自己的神职。在该书面世之后就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之一。而该书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将主人公的只维护自己尊贵的地位但是不履行自己职责的社会假绅士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描绘出情欲、恐怖、罪恶等多种因素交织的情节,从而吸引了广大的读者[5]。
  (三)复杂的心理描写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不仅注重描写阴森恐怖的环境和紧张紧凑的故事情节,还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在哥特小说中一方面是通过刻画和渲染紧张恐怖的环境来塑造出使人感到阴森恐惧的氛围,还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凸显诡异恐怖的气氛[6]。比较典型的是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中简述了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故事,在文中还描写了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穷诗人甘果瓦以及弓箭队队长法比等人。在《巴黎圣母院》一文中,有大篇幅的对克洛德的心理变化描写,能够充分的显示出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与束缚的。一方面,他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另一方面,由于他的感情在长久以来都受到了压抑,在面对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时就迸发出了强烈的欲望,这是人物的矛盾心理也是其性格的两重性的具体表现。在其他的英美哥特传统小说中,还有通过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来塑造阴森诡异气氛的,如作家拜伦的《吸血鬼》中就有对医生坡里多利的心理描写,以及美籍非裔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中就有大段的心理描写。
  结束语
  哥特传统通过应用夸张怪诞的超现实写作手法对色彩诡谲、恐怖紧张的事件进行描写,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陈旧腐朽。哥特传统始终秉持着分辨善恶、探索道德价值,这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人性、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起人类反思。哥特传统是英美文学中重要的代表流派,并对世界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时光飞转流逝,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仍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鑫,葛坦花.英美哥特式小说的艺术魅力评述[J].长城,2011(08).
  [2]陈晋华.哥特小说在英美文学中的演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3]张圆.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J].考试周刊,2012(12).
  [4]杨建芳.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
  [5]商叙明.英美哥特式小说恐怖的表现形态与创作源泉[J]山花,2010(6).
  [6]黄曦.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究[J].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透过分析后殖民的理论,主要从归化和异化两个角度出发。在归化中进一步从几个具体翻译方法来分析葛浩文的翻译手法,从而更好理解莫言作品获奖原因及在后殖民背景下中国翻译及文化的出路。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红高粱家族》;翻译策略  一 后殖民翻译理论及《红高粱家族》中翻译策略分析  后殖民翻译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一种解构性的理论批评话语,它源自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承袭了后
期刊
【摘要】:《茶花女》是于1848年问世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品,1899年由林纾和王寿昌译  入中国,并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是第一部翻译到中国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而此部翻译作品也成了多年来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进行了研究探索,主要集中在对其主人公的形象研究、悲剧命运研究等着重于内容的
期刊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受制于译者意识形态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语境下进行。意识形态作为制约翻译的重要因素,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起着操控作用。因鲁迅生活年代的复杂性,其翻译活动必定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从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对鲁迅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操控;鲁迅;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出后,翻译研究的中心应该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充斥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设计管理学科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设计管理学科分析认识,利用对比的手法,使得读者对设计管理有较强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服装设计  一、早期的设计管理学科认识  早期的人们认为设计管理学科是无聊乏味的,空虚的,毫无头绪的,甚至有些不认可的。设计管理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大学的时候对于此课就有所
期刊
【摘要】:满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其称为“肃慎”,“挹娄”是其在汉代时期的称谓,“勿吉”是其在南北朝时期的称谓,“靺鞨”是其在隋唐时期的称谓,“女真”是其在辽、宋、元以及明时期的称谓。在十六世纪末,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满族散居于全国各地,以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足最多,因此对东北地区
期刊
【摘要】:清初,石涛在其画理提出 “蒙养”“生活”概念,“一画论”为石涛画理核心,上述这对概念则应当是“一画”重要构成,全面厘清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经梳理, “蒙养”有:修养(修习)说、矛盾统一说、造化说(自然山川)、比德说、生命力说、天蒙说、童蒙说等,其释义随着时代文化、思想演变具有极强生成特性,从而得以丰富与延伸。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蒙养;生活;笔墨  数百年来,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石
期刊
【摘要】:张志公先生是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富有革新意识的一位语文教育家,他对“语文教育现代化”这个跨世纪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在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国外母语教育和港台地区语文教育的经验,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意义、途径以及构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述,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树和改革实践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张志公;语文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 
期刊
【摘要】:舞蹈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它的整个过程都体现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特别是当今的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培养,给舞蹈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程序——合作学习”舞蹈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文从“程序——合作学习”舞蹈教学模式的结构入手,首先分析了“程序——合作学习”舞蹈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然后研究了“程序——合作学习”舞蹈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操作程序构建,为“程序—
期刊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评析《中学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调查研究》
期刊
【摘要】:“答询”是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程基础模块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口语表达的内容。它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广泛地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答询的相关知识,掌握答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本文就如何上好这节课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答询;倾听;分析;对答  答询是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程基础模块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节口语表达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