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评估作为一项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估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引导和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内部财务管理,从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实现企业财务战略和财务目标。本文通过对财务评價意义以及财务评估方法的讨论,分析商业银行财务评价体系当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探求提高财务评估准确性、效率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增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价值,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一、财务管理评估意义
财务管理评价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其重要作用之一。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现有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监管部门、供应商和员工对信息的需求。
(一)监管层面的财务管理评价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行业,一直以来受到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关注。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是监管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保监会主要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体系是指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其他渠道获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对该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经营管理状况、盈利能力、流动性及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客观定量分析及定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对该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和过程。主要体现在每年一次的监管评级。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金融机构评级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体系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本管理、资产质量、市场风险、流动性、盈利能力、信息系统等方面。
(二)财务报表相关使用人的财务管理评价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群体日趋壮大。作为商业银行的现有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等也会使用其年报或者对外披露的其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财务管理评价。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行财务管理评价,对其财务指标进行纵向对比,横向比较等一系列手段来采取是否进行持续投资或者持有投资的判断。
(三)商业银行自身的财务管理评价
商业银行也会从自身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风险管控、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评价,分析、比较各因素影响,评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包括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及财务制度建设,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财务管理评估的方法
(一)定性评估
降低违规行为和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是财务管理评估的基本要求,所以财务评估应侧重于事前风险防范,故定性评估应是财务评估的重点。定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评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二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三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具体到商业银行:一是财务管理环境合理合法有效,包括组织层面和人员层面。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环境的基础,是有效实施财务管理的保障,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的贯彻实施。组织层面由组织架构、管理理念及职责边界等构成。而人员层面则体现在员工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方面。首先,健全的内部治理要求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健康、合理合法的公司治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的坚实基础,并且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使企业随时接受新鲜事物和保持旺盛的精力,而明确的职责边界能够规范企业的运营,避免出现一事多管或无人管事的局面。同时,人员要有足够的胜任能力,无论是从专业胜任能力还是道德层面,这样才能更好的从业务和道德层面来控制风险。二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财务制度涉及到商业银行工作的各个方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维持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及日常工作的有效运转,全面的财务制度必不可少。即使人员具有胜任能力,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也会在操作业务时无所适从。具体包含基础层面的财务管理办法、会计基本制度;实际操作层面的各种核算办法及费用管理方面办法。商业银行从会计政策选择,科目设置,各种业务的核算办法到资本规划、费用支出,从业务到经营都离不开具体制度的建设。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定性评估的关键环节。三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拥有好的制度并不代表有好的执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分为两种,一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二是性质比较严重的舞弊行为。如果出现舞弊行为,即使金额较小,性质也是非常严重。体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漏洞,内控存在薄弱环节,严重的体现了内控缺失。为了规避操作风险,激励及奖惩制度也有存在的必要。
(二)定量评估
商业银行财务定量评估主要侧重于事后经营成果和资产状况等的评价,主要分为资本性指标、盈利性指标和资产质量指标。
1.资本性指标主要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通过严格资本的定义,及确定风险的覆盖范围,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要求。并通过强化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机制,推动商业银行从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资本性指标越高,代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强,消耗资本低,非消耗资本类业务发展较好,未来发展前景好。 2.盈利性指标主要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净利润等。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收益率越高,代表单一资产的盈利性越强,周转率好,效率高。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資产
资本收益率越高,代表股东投入产出比高,股东价值高。
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成本收入比越低代表每单位收入所消耗的成本越低,资源使用效率高。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监管评价中的成本收入比指标,业务及管理费范围较年报披露范围稍广一点,还包含“其他业务支出”项目数据。
净利润越高代表银行实际盈利能力越强。
3.资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等。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
不良贷款率越低,代表商业银行单位贷款出现的不良贷款低,风险管控好。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额
拨备覆盖率高,代表商业银行每单位不良贷款可以有更多的拨备来覆盖,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强。
拨贷比=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总额
拨贷比高,代表商业银行每单位贷款可以有更多的拨备来覆盖,考虑到未知不良贷款的产生,代表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强。
目前,监管机构对于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的监管底线为150%和2.5%。
定量评估的优势:一是客观可评价,二是直观可比较。往往通过分析定量指标发现存在的问题来倒逼定性指标的改进。但是定量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评估中的困难与挑战
(一)单一指标评估的片面性
单一定量指标过于片面,并且易受到特殊因素影响,单凭单一指标优劣来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劣过于简单。例如,在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是否充分的判断标准,主要适用于三个定量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不良贷款率,取决于不良贷款额和贷款总额。评价针对不良贷款拨备提取是否充分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又是不良贷款的反向指标。这就说明,如果2家银行的实际贷款质量完全相同,但是由于执行标准的差异,很有可能其中一家银行的指标明显优于另一家银行。而拨贷比指标忽视了贷款质量,A银行贷款规模大于B银行,但是贷款质量却明显优于B银行,如果两家银行计提贷款拨备相同的情况下,从指标看来,B银行的情况要优于A银行。
(二)忽略商业银行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不同成长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单纯通过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过于简单粗暴。有时候定量指标仅仅是引出问题的手段,其本身并不说明财务管理的好坏,比如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其财务指标会相应变化,单凭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盈利率是否高等,是难以判断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例如,银行经营费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不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变化,反而会不断地摊薄;而变动费用在一定时期内随着业务量成比例增加,但是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产生规模效应,边际成本也会逐渐下降。这就说明,在一定情况下,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费用率是在不断下降的。成本收入比是考核银行费用效率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处于成长期的银行,受网点布局,人员增加、技术升级等因素影响,固定成本非常巨大,而此时营业收入并不能同比例增加,这时成本收入比指标偏大。但是,不能就此认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一个处于成熟期的银行,由于已具规模,成本收入比就会相应下降。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定性定量指标评价的结合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辅相成,定性的成果体现在定量上,而定量又会印证定性的有效性。财务管理评估不能分割的来看定性或定量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它是一套自上而下的一个体系。
(二)全生命周期分析
通过确定商业银行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来采取不同的目标值对其进行分析比较,这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允。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目前,大多数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评估忽略了现金流量表作用。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对现金流量表数据的分析来比较商业银行两年来的业务量变化、得出其投资理念,经营方向等的改变。通过现金流量表指标分析来补充主流指标的不足,说不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作者单位:青岛银行)
一、财务管理评估意义
财务管理评价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是其重要作用之一。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现有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监管部门、供应商和员工对信息的需求。
(一)监管层面的财务管理评价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行业,一直以来受到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的关注。财务管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是监管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保监会主要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体系是指银行业监管机构根据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其他渠道获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对该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经营管理状况、盈利能力、流动性及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客观定量分析及定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对该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和过程。主要体现在每年一次的监管评级。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金融机构评级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体系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本管理、资产质量、市场风险、流动性、盈利能力、信息系统等方面。
(二)财务报表相关使用人的财务管理评价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群体日趋壮大。作为商业银行的现有投资者、潜在投资者等也会使用其年报或者对外披露的其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财务管理评价。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进行财务管理评价,对其财务指标进行纵向对比,横向比较等一系列手段来采取是否进行持续投资或者持有投资的判断。
(三)商业银行自身的财务管理评价
商业银行也会从自身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风险管控、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评价,分析、比较各因素影响,评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包括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及财务制度建设,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财务管理评估的方法
(一)定性评估
降低违规行为和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是财务管理评估的基本要求,所以财务评估应侧重于事前风险防范,故定性评估应是财务评估的重点。定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评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二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三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具体到商业银行:一是财务管理环境合理合法有效,包括组织层面和人员层面。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环境的基础,是有效实施财务管理的保障,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的贯彻实施。组织层面由组织架构、管理理念及职责边界等构成。而人员层面则体现在员工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方面。首先,健全的内部治理要求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健康、合理合法的公司治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的坚实基础,并且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使企业随时接受新鲜事物和保持旺盛的精力,而明确的职责边界能够规范企业的运营,避免出现一事多管或无人管事的局面。同时,人员要有足够的胜任能力,无论是从专业胜任能力还是道德层面,这样才能更好的从业务和道德层面来控制风险。二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财务制度涉及到商业银行工作的各个方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维持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及日常工作的有效运转,全面的财务制度必不可少。即使人员具有胜任能力,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也会在操作业务时无所适从。具体包含基础层面的财务管理办法、会计基本制度;实际操作层面的各种核算办法及费用管理方面办法。商业银行从会计政策选择,科目设置,各种业务的核算办法到资本规划、费用支出,从业务到经营都离不开具体制度的建设。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定性评估的关键环节。三是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拥有好的制度并不代表有好的执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分为两种,一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二是性质比较严重的舞弊行为。如果出现舞弊行为,即使金额较小,性质也是非常严重。体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漏洞,内控存在薄弱环节,严重的体现了内控缺失。为了规避操作风险,激励及奖惩制度也有存在的必要。
(二)定量评估
商业银行财务定量评估主要侧重于事后经营成果和资产状况等的评价,主要分为资本性指标、盈利性指标和资产质量指标。
1.资本性指标主要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通过严格资本的定义,及确定风险的覆盖范围,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要求。并通过强化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机制,推动商业银行从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资本性指标越高,代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强,消耗资本低,非消耗资本类业务发展较好,未来发展前景好。 2.盈利性指标主要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收入比、净利润等。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收益率越高,代表单一资产的盈利性越强,周转率好,效率高。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資产
资本收益率越高,代表股东投入产出比高,股东价值高。
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成本收入比越低代表每单位收入所消耗的成本越低,资源使用效率高。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监管评价中的成本收入比指标,业务及管理费范围较年报披露范围稍广一点,还包含“其他业务支出”项目数据。
净利润越高代表银行实际盈利能力越强。
3.资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等。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
不良贷款率越低,代表商业银行单位贷款出现的不良贷款低,风险管控好。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额
拨备覆盖率高,代表商业银行每单位不良贷款可以有更多的拨备来覆盖,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强。
拨贷比=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总额
拨贷比高,代表商业银行每单位贷款可以有更多的拨备来覆盖,考虑到未知不良贷款的产生,代表化解不良贷款的能力强。
目前,监管机构对于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的监管底线为150%和2.5%。
定量评估的优势:一是客观可评价,二是直观可比较。往往通过分析定量指标发现存在的问题来倒逼定性指标的改进。但是定量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评估中的困难与挑战
(一)单一指标评估的片面性
单一定量指标过于片面,并且易受到特殊因素影响,单凭单一指标优劣来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劣过于简单。例如,在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是否充分的判断标准,主要适用于三个定量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不良贷款率,取决于不良贷款额和贷款总额。评价针对不良贷款拨备提取是否充分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又是不良贷款的反向指标。这就说明,如果2家银行的实际贷款质量完全相同,但是由于执行标准的差异,很有可能其中一家银行的指标明显优于另一家银行。而拨贷比指标忽视了贷款质量,A银行贷款规模大于B银行,但是贷款质量却明显优于B银行,如果两家银行计提贷款拨备相同的情况下,从指标看来,B银行的情况要优于A银行。
(二)忽略商业银行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不同成长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单纯通过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过于简单粗暴。有时候定量指标仅仅是引出问题的手段,其本身并不说明财务管理的好坏,比如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其财务指标会相应变化,单凭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裕,盈利率是否高等,是难以判断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例如,银行经营费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不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变化,反而会不断地摊薄;而变动费用在一定时期内随着业务量成比例增加,但是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产生规模效应,边际成本也会逐渐下降。这就说明,在一定情况下,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费用率是在不断下降的。成本收入比是考核银行费用效率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处于成长期的银行,受网点布局,人员增加、技术升级等因素影响,固定成本非常巨大,而此时营业收入并不能同比例增加,这时成本收入比指标偏大。但是,不能就此认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一个处于成熟期的银行,由于已具规模,成本收入比就会相应下降。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定性定量指标评价的结合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辅相成,定性的成果体现在定量上,而定量又会印证定性的有效性。财务管理评估不能分割的来看定性或定量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它是一套自上而下的一个体系。
(二)全生命周期分析
通过确定商业银行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来采取不同的目标值对其进行分析比较,这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允。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目前,大多数对商业银行的财务评估忽略了现金流量表作用。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对现金流量表数据的分析来比较商业银行两年来的业务量变化、得出其投资理念,经营方向等的改变。通过现金流量表指标分析来补充主流指标的不足,说不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作者单位:青岛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