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拆老房子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392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住的小区,大约是上个世纪40年代建的,至今有70年历史了。清一色的两层红砖小楼,经过了70年的风雨,依然没有显得多旧。最近,小区管理委员会在做一件工程———给有些剥落的砖缝抹上水泥,房子看上去焕然一新。
  纽约的很多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曼哈顿下城唐人街街头,可以见到很多屋子外墙上挂着铁楼梯———那是纽约市旧楼的防火逃生梯。大楼建设时,纽约市没有建逃生通道的规定,很多大楼没有逃生通道。后来要求大楼必须建逃生通道,这些已经建好的大楼,没有办法从内部改造,只好在外墙上挂一个铁梯,通到楼顶和地下。万一大楼失火,楼里的人可以通过逃生梯逃出火场。
  这些大楼,虽然建成时间不短,但结构依然完好,功能也不差,一般不会被拆除。拆除一栋大楼重盖的成本,比平地上新盖一栋大楼的成本高得多。美国地大,可盖的地方很多,所以很少见到像中国那样大规模拆楼。有的大楼看上去很旧,也空着,但没有人动拆楼的脑筋。
  朋友老沈在纽约上州的房子是1870年代盖的,有一条小溪从房子旁边流过,溪水汇成一个水塘,水塘里有一只百岁的草龟,见证楼房过去的和新的屋主。楼房虽老,但他善加保养。他计划在水塘处建一个凉亭,把小溪拓宽。沈先生是纽约著名书法家,凉亭建好后,他打算邀三五书法知己,坐在小溪边,曲水流觞,饮绍兴黄酒。
  去年,去长岛参观一个葡萄酒厂。这家葡萄酒厂有一栋18世纪的小房子,被长岛葡萄酒协会用作办公场所。
  有一年,跟大陆来的朋友去参观西点军校,了解到军校有个规定:原来的旧建筑永远不拆。马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争武器,马术是以前西点军校的一个重要课程。原来用来养马的马厩,到了今天却没马可养。西点军校将这些低矮的马厩改造成学生档案馆,但永远不会拆掉这些马厩。
  不拆楼文化,既是美国人珍惜旧物的体现,也符合清教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原则———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财富,要体现在实体财富上。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这个概念中国人不难理解,实体财富要通过积累,才会增加。
  不拆楼,是美国保持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栋大楼,除了凝聚着物质材料成本,还凝聚着当时的劳动成本。随着时间推移,无数栋大楼组合形成的街道,更凝聚着文化的积淀和城市的集体记忆。材料和劳动成本,是可以计算的财富,但文化积淀,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这些大楼是财富的标记,一旦拆了,这些财富就消失了。从这个角度看,每拆一栋大楼,就算是损失一笔城市的财富。
其他文献
我不止一次想象过我们的银婚典礼:在一个用鲜花装饰着的白色帐篷里,有一个六人管弦乐队;几百个客人拥挤在帐篷内外,丈夫和我交换着钻石手镯;乐队奏起乐曲,我俩摇摇摆摆地跳着舞,然后,爬上游船,打开香槟酒,泪水涟涟的儿女们在码头上向我们挥手……  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把两个汉堡包和几个热狗扔在烤架上,扔得乱七八糟的食品等着我们去收拾。桌子上是我们互赠的礼物:一件看起来什么人都能穿的浴衣,一瓶带喷嘴的淋浴剂。
期刊
查不出过敏源  2011年10月,12岁的女儿到新西兰留学读初中。我放弃了医生的工作,以陪读妈妈的身份一同前往。  在新西兰待久了,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地华人和中国移民都很少生病,一旦得病,总是不远万里回中国看。我觉得他们真是小题大做。直到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西兰总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但特别潮湿,所以这里的人80%以上都有关节炎或风湿病。  我和女儿来这里
期刊
休息好才是硬道理  南部非洲的黑人干什么事都是优哉游哉,对他们来说,没有值得着急的事情。  2007年3月21日,奎鲁市举行津巴布韦国家庆祝穆加贝总统83岁寿辰庆典,学生、市民等上万人9点进入会场,使团收到的通知是10点到达会场,11点庆典开始,下午1点完毕,然后招待使节们用饭。从首都到达奎鲁市要三个小时,我8点就往那边赶,但是寿星穆加贝自己12点才到,原定下午1点结束的庆典,拖到下午4点才完毕。
期刊
衰老的日本rn2010年,我去日本留学.有一次在地铁上,我搀扶一个走路不便的90岁老人上车.这个老人感谢我的同时,抱怨起他们的生存现状:“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这听起来挺
期刊
为了体验美国人的家庭生活,我做过几次钟点保姆。有一次,我要去照顾一对小兄弟,哥哥叫罗,刚刚满七岁,小弟弟叫杰,才三岁。他们的妈妈临走之前告诉我,杰发脾气了,弄湿了自己的外套,又不喜欢新买来的衣服,只穿着一件短袖在玩,如果他觉得冷的话,不要拿衣服给他,由他去。  杰冷得直打哆嗦。我看不过去,就问杰:“你冷吗?要不要去穿件衣服?”杰擦了擦鼻涕,摇摇头说:“冷。不过,我对妈妈说,我绝对不穿那件衣服,我不
期刊
在美国,医生必须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原则,每位医生在入职时,医院都会发一本小册子,里面通过12条医患沟通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进行交流。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以患者为中心”医学研究所就提出了医患沟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维护患者尊严、与患者共享医疗信息、鼓励并支持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治疗中,以及虚心接受患者的意见。2004年,一位名叫萨利的患儿母亲,根据自己孩子的就
期刊
俄罗斯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俄罗斯谚语有云: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如果想要健康,那么就要锻炼;运动越多,活得越久。  在俄罗斯的公园中,早晚都能看到一身运动装的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或跑步,或打排球,强壮筋骨。俄罗斯属于高纬度地区,冬天漫长,冰雪多,所以冰雪项目很发达,基本上每个大公园一到冬季,就开始浇冰场,滑冰者如云。有些大公园还会开辟滑雪道。  夏天滑不了冰,俄罗斯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就成了
期刊
二婶病逝后,二叔在韩国成了独居老人。我准备带二叔回国内小住,他却执意不肯。二叔对我说:“政府会安排‘独居老人生活指导员’免费为我们服务。”我决定在韩国陪他住上一段时间。  处理完二婶后事的第五天上午,二叔便接到“独居老人生活指导员”的电话。电话里,一名自称全淑贤的中年女性告诉二叔,以后将成为他的生活指导员。今后二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与她联系,她会竭尽所能提供服务。最后,全淑贤劝慰二叔要节哀顺变
期刊
由于对环境的大力保护,近年来,日本的各种野生动物,比如狗熊、浣熊、兔子、野猪、猴子等等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逐渐习惯了和人类和平相处的生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偏偏日本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野生动物一旦多了,就难免和人狭路相逢。有些不怕人的野生动物如今经常在城市近郊出没,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于是日本各地,近年来屡屡出现标题有“熊害”“猪害”字眼的文章,不是伤人就是把某个小孩堵在家里一天出不来,令人担忧
期刊
这些日子,就在我家隔壁,一栋老房子要拆掉重建,令我有机会观察德国的拆迁过程。  首先,人少。从头到尾,我只见到两个工人,一个在大吊车上忙来忙去,一个在地上配合着。  这台大吊车,有点像变魔术的玩具。当然十分巨大。它有三四个不同的头:有钳子一样用来挑拣的,有用来粉碎的,有用来打钻的,有用来起吊货物的。不同时候,底下的那位工人负责装上不同的头。  二人珠联璧合,上下配合分拣不同的材料:钢筋、砖头、木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