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章的残破之美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印章,从先秦时期经历秦印、汉印、明清流派印等几大印章风格的高峰,其中的“残破”之美一直为人追捧。古之印章,残破本来是客观因素,是经历了时光洗礼后自然形成的破旧与残缺,但中国文人从明代就开始重视此种特殊的“残破”之美淳朴古拙的风格意趣。中国印章的“残破”之美也就从客观现实变成了人为创作与审美的艺术风格。本文着眼于梳理古代文人对“残破”的解读与再创作说明篆刻艺术中关于“残破”之美的演绎。
  关键词:印章;残破;审美
  一、“残破”何来
  古代出土的秦汉印章,往往会出现印面不同程度的破损、侵蚀现象,使得原本清晰的印面变得不够完整或字口出现斑驳感,这就是篆刻者们所谓的“残破”。古印之残破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他们大多数由金属制作,多为铜印,也有金印或银印。由于深埋地下或受到挤压,又且因当时金属的含量不纯,金属材质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腐坏。那么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印面就会与刚刚铸造好的新印有所不同,例如图一、三的印章字口都出现了金属物质的析出或破损,所以字的边沿变得模糊混沌,而非清晰停匀;图二的印章,边沿出现了斑驳的破碎;又如一些蟠条印,由小而薄的小铜片铸造而成,会出现明显的挤压变形。这种不同程度的印章的变形,就是古印章典型的“残破”。
  另一种将军印,也可叫急就章,它们铸造模子的过程较快,甚至是由工匠直接凿刻而成,
  所以与大部分工整严谨的官印不同,它们本身的印面效果就有一种天然不经雕琢之感。经过历史的磨练与侵蚀,其所呈现的印风更富有古拙奔放之感。
  这种由古印章中所获得的不确定的自然形成的“残破”仿佛赋予了一枚印章更多历史的沧桑感与神秘感,它们由一枚工整的工艺品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审美的艺术品。而这种风格,也就自然成为了被后代文人制作印章时青眼的一种审美取向,对这种风格的广泛使用,也是印章从实用性变得更具艺术性的证明。
  二、“印宗秦汉”的文人篆刻
  从印章变成篆刻,与艺术产生联系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文人把诗、书、画、印结合,印章也就彻底成为艺术审美的一部分,正式走向艺术化。文人们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法,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其中“残破”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审美趣味。例如元末明初的王冕“仿汉凿铸并工,奏刀从容,胜过前人……不仅仅参法汉人,同时有新的风格。”[1]以“和平”一派著称的汪关,对古玺印与秦汉印都有着深厚的学习经歷,他的印风平稳工致,但又不刻意追求光洁完美,细节中带有秦汉印章的质朴。朱简(明)一生临摹了大量古玺印与汉印,他所著的《印品》共分两集,分别为古玺印与汉印的临摹。而他的《菌阁藏印》中所创印风也多是在秦汉印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特别是他多用‘碎刀’笔笔钝拙而不光整,可说是一种创体。”[2]他师宗秦汉的“碎刀”之法对后世的篆刻大家巴慰祖(清)、丁敬(清)等都有着很深的影响。丁敬有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混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可以看出,丁敬及早期大多数的西泠印社派成员一样,尽管有了更丰富的取法对象,但还是可以从侧面说明他们对秦汉印的取法以及此时期社会总体对秦汉印的取法情况。
  由于清代末期访碑运动的盛行,大量的古代碑碣被发现并引起重视,在书法方面,也形成了一股金石风气。篆刻与书法从来就是一体的,篆刻家们也开始尝试把更加苍茫夸张的金石意味代入到篆刻中去,例如齐白石,邓石如等,他们收到金石学的影响对“残破”之美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从明清文人印中仅仅对印章稳中求“残破”的自然之感的追求升级为对视觉的追求。例如吴让之有云:“以汉碑入汉印,完白山人之开,所以独有千古。”清代晚期涌现一大批金石篆刻家,他们用大胆的刀锋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了新的“残破”境界。
  三、“残破”的审美方式
  我们今天看到的印章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古代玺印,主要是铜等金属材质的实用功能性印章。我们欣赏这一类印章时可以通过对印章形制、铸造工艺以及历史文献(印面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通过观察印章上留下的铜绿与破损感受时代的沧桑。当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自然的“残破”的由来时,我们就可以去欣赏另一大类被称作“篆刻”的印章了。这类印章是文人依据古印章的风格进行了艺术加工的印章,上面的一些破损之处甚至是认为制造出来的。例如明代的文彭就有记载:“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牍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3]篆刻家不仅仅采用大刀阔斧的“做旧”之法,在印面的设计上也会有故意的笔画粘连、变形、淤结等心思。我们去欣赏的时候可以从印章线条的粗细、变形上体会其中的微妙变化;也可以从线条间的空白中寻求一种疏通、夸张的视觉体验。用此种方式揣测治印者的设计意图,发现印章中独特的“残破”美感,是如今我们观印的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11:98.
  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11:116.
  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下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890.
其他文献
摘要:声乐演唱本就属于一种文化活动,将其运用在群众文化辅导之中,既能强化我国群众的鉴赏水平,又能增加基层群众对于文化辅导的参与兴趣,因此,如今在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时,最好进一步确定声乐演唱的作用与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声乐演唱为基础,首先指明其在群众文化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分析其在群众文化辅导中的开展现状,最后提出其在群众文化辅导中的落实方法。  关键词:声乐演唱;群众文化辅导;方法和作用  从社会
期刊
摘要:不断发展之下,地下综合管廊所涉及到的管线数量随之提升,对防水提出较高要求。因此,需选择合适的防水技术,安排专员将各环节施工落实到位,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确保地下综合管廊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市政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工程防水;施工技术  引言  地下管廊建设是我国化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地下管廊建设不仅要满足基础性服务需求,同时也要重视积极有效的防水设计,从不同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
期刊
摘要:听障人士也有享受博物馆的艺术氛围、吸收博物馆传递文化知识的权利,因此开展手语视频是必要的。手语摄影是以讲解员为拍摄对象,通过手语翻译讲解的介绍,再现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手语视频是传播、介绍的一种手段。制作处理在保证手语摄影真实翻译的前提下,提升了网络视频上的传播力和教育力,起到听障人士能够无障碍吸收博物馆传达知识信息的作用。  关键词:前期准备 手语摄影 制作视频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期刊
摘要:民俗工艺是一种彰显精神物质文化的存在,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民俗工艺文化产业管理,将更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此来实现对民俗工艺文化产业管理的优化,从而为民俗工艺文化产业管理提供保障。本文将探索优化民俗工艺文化产业管理的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俗工艺;文化产业管理;优
期刊
摘要: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蕴藏着无数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与认识在不断加强。目前,民族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已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具有独特风格与艺术形态。我国的任何文化都需要被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亦是如此。而传承最文化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使其被更多世人知晓。同时
期刊
摘要:勃拉克是综合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之上,他的创作理论解决了创作中的构图问题,并对毕加索的绘画理论加以补充,在综合立体主义领域发挥了决定性、开创性的作用。拼贴艺术是勃拉克艺术成就的巅峰,其最大特点就体现在它的形式美上,即将形体、色彩及线条等不同形式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使物体既抽象而又富有动感,呈现出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这也与他的“物体是诗”这一理论相契合。本文阐述了勃拉克综合立体主义的形成过程及其拼
期刊
摘要:在我国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开始通过多种方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理想,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缺乏,政府的保护扶持力度不足等等,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那么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历史上一次有意义的理念的转变,由对学生成绩的单一专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培养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所至,教育要从小抓起,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尤其关注,除了知识的传输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帮助引导提升其自身内在核心素养,包括责任感、诚实勇敢、自主客观思考等和各项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德育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也在经历着改进。而城市化發展的飞速有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的交通网。交通网是城市的血管,其正常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也成为了进行交通道路建设中的热门技术。为了保障道路的施工质量,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沉降路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就该沉降路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以便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  
期刊
摘要:传统金属錾刻工艺属于雕刻工艺的一种,民间又称“金作”、“金活”,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法之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工匠吸收了西域及中亚等少数民族的技法优点使工艺日臻成熟,尤其是皇家錾刻技艺最为精湛,当时宫廷造办处成立专门的“金作”,为皇帝制作的御用之器,堪称鬼斧神工。本文就当前传统金属錾刻工艺的现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努力使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今社会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錾刻;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