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争抢,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少数幼儿会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矫治
【中图分类号】G61
引言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幼儿,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正。
一、攻击性行为概述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哈特普的研究表明,3岁时幼儿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有明显增加;4岁时身体攻击达到顶点;一般在5岁以后,由于社会规范的习得和经验的积累,幼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思想、理论、信念等等,包括社会公德标准、社会风气、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等,他们直接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通过父母的言行、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1)放任型父母不约束幼儿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幼儿提供控制攻击行为的机会。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2)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幼儿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3)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三)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我们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攻击性的幼儿一味采用惩罚的方式,态度粗暴,言语恶劣,表面上是压制了幼儿的攻击行为,实际上是为幼儿树立了一个不良的榜样,也让幼儿随之产生强烈的逆反心里,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同时,同伴的影响也会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
为。
(四)心理、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同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个体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遗传素质、疾病、人格因素等。如:实验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中部分幼儿大脑左右半球一些功能的发育存在着某些非均衡现象,这种半球功能失衡的发展,影响大脑协同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整合能力,导致认知的偏差,认知的偏差会产生攻击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娇治
(一)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发明的,对2~12岁的孩子尤为有效。应用时父母和老师要与孩子保持目光的接触,表情严肃但不必严厉,用10个字以内的句子简单地告诉孩子必须暂时隔离的原因,在10秒钟之内把孩子送到隔离的地点(让其一个人待上几分钟或卫生间等,安全但无聊的地方),按照1岁1分钟的原则上好计时器,隔离结束后再要求孩子说出他被隔离的原因就行了,不必要求他认错。因为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搁在一边不予理睬,在同伴高高兴兴地玩耍时被孤零零地扔在一边,但又完全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的,比挨一顿骂难受多了。
(二)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来处理幼儿中的偶发攻击性行为
幼儿之间总是避免不了发生冲突和矛盾,如夺取他人的物品(玩具、食物、图片等),为了保护自己的物品,或者是和别人争夺空间(座位、活动场所等),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在游戏时的种种纠纷,更或者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报复还击(在受到他人的伤害、干扰后对他人进行攻击)。在这些情况下,幼儿都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当幼儿采取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要及时制止,并采取冷静的态度.问清是非,帮助孩子分析对错,对错误的一方要严肃批评,并且要教给幼儿处理矛盾的方法,例如讲道理、互相谦让等等。
(三)采取正确的育儿方法,避免采用粗暴、放任的教育方式
我班幼儿祺祺,他十分聪明、可爱。小时候,在其他幼儿园上托班的时候,老师都喜欢逗他,和他开玩笑,结果他在幼儿园变得十分骄横,谁也管不了他。最后,父母只好讲他转到我们幼儿园。从小班開始,祺祺就不断的扰乱教学秩序,并动手打人,我们请家长协助教育,祺祺的妈妈采用的是打骂加惩罚。最终的结果是,祺祺到了中班,攻击性行为有增无减,甚至发展到威胁我们老师,说要把因为他不守纪律而不给他玩玩具的老师推到。在班级,几乎各个小朋友都怕他,如果他看到有小朋友在打架,他会不问缘由冲上去帮助较弱的一方。在班级活动中,他总是要制造一些混乱,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对于祺祺的攻击行为,我们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了一致的态度,家长努力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教育祺祺。我们则针对祺祺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当祺祺出现攻击行为时,让他反思;利用祺祺不愿意被集体否定的心理,采用小组集体评奖活动,使得祺祺的行为与他所在的小组成员的荣誉密切相关,小组可以因为祺祺的进步而获得荣誉,也可因为祺祺的过失而使他人的成绩被取消。
通过几次评比,祺祺所在的小组因为祺祺的过失落后于其他小组,祺祺感受到了来自小组的压力,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时,我们为祺祺的进步而给祺祺所在的小组一个奖励让他们赶上其他小组,让祺祺感受到行为自控后的积极效果;当祺祺攻击他人之后,我们对被攻击的幼儿表示关心,并让祺祺想一想如果是别人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对于祺祺的攻击性行为所造成的物品及活动场所的混乱,我们要求祺祺将其恢复到原样。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十分注意公正的对待祺祺,对他晓之以理。经过一年的教育。祺祺变得较为自控,攻击性行为也明显减少。
(四)对于已经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治
汪汪是个5岁的男孩,别看他个头不高,在幼儿园却是大名鼎鼎,不少家长因为他而纷纷找老师告状,诉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安全感。汪汪自幼儿园小班开始,就主动招惹别的班级的幼儿,尤其是温顺听话的小女孩。有一个小班的女孩只要一看见汪汪在室外,就吓得赶紧躲进班级。汪汪在打了人以后,还有个习惯,无论是老师批评他,还是其他家长的好言相劝,都将导致他下一次攻击上次告状的孩子。
对于汪汪的问题,他的母亲表示歉意,他的父亲表示无奈。我们在观察汪汪时发现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敌对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较为急躁,有时暗暗使劲,将自己的纽扣扯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找他聊天,舒缓他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找他的父母了解情况,原来汪汪的父母离异了,平时他们对汪汪的关心很少。汪汪很孤独,也很害怕。正是因为这种心里,他常常去攻击别的小朋友来保护自己。在和他的父母沟通后,我们建议他的父母要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关心孩子,让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温馨。同时我们为他进行心理辅导,在幼儿园我们尽量消除对汪汪攻击行为的关注,同时运用榜样和认知训练,为他创造尽量少
冲突环境。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现在的汪汪已经很少出现攻击性行为了,但他的笑容却越来越多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进行及时地处理,任其发展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预防,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玉华,苏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2):129-132.
[2]何萍.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21):165.
[3]陈君.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课外阅读:中下,2012,(9):357-358.
[4]刘海燕,王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69-71.
[5]俞娅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J].教育界,2011,(27):177.
[6]刘欢欢.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及教育策略的探索[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2,(8).
[7]刘亚杰.幼兒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4):127.
[8]丁吉卓玛.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210-211.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矫治
【中图分类号】G61
引言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幼儿,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正。
一、攻击性行为概述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哈特普的研究表明,3岁时幼儿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有明显增加;4岁时身体攻击达到顶点;一般在5岁以后,由于社会规范的习得和经验的积累,幼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思想、理论、信念等等,包括社会公德标准、社会风气、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等,他们直接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通过父母的言行、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1)放任型父母不约束幼儿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幼儿提供控制攻击行为的机会。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2)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幼儿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3)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三)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我们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攻击性的幼儿一味采用惩罚的方式,态度粗暴,言语恶劣,表面上是压制了幼儿的攻击行为,实际上是为幼儿树立了一个不良的榜样,也让幼儿随之产生强烈的逆反心里,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同时,同伴的影响也会引发幼儿的攻击性行
为。
(四)心理、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同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个体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遗传素质、疾病、人格因素等。如:实验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中部分幼儿大脑左右半球一些功能的发育存在着某些非均衡现象,这种半球功能失衡的发展,影响大脑协同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整合能力,导致认知的偏差,认知的偏差会产生攻击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娇治
(一)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发明的,对2~12岁的孩子尤为有效。应用时父母和老师要与孩子保持目光的接触,表情严肃但不必严厉,用10个字以内的句子简单地告诉孩子必须暂时隔离的原因,在10秒钟之内把孩子送到隔离的地点(让其一个人待上几分钟或卫生间等,安全但无聊的地方),按照1岁1分钟的原则上好计时器,隔离结束后再要求孩子说出他被隔离的原因就行了,不必要求他认错。因为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搁在一边不予理睬,在同伴高高兴兴地玩耍时被孤零零地扔在一边,但又完全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的,比挨一顿骂难受多了。
(二)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来处理幼儿中的偶发攻击性行为
幼儿之间总是避免不了发生冲突和矛盾,如夺取他人的物品(玩具、食物、图片等),为了保护自己的物品,或者是和别人争夺空间(座位、活动场所等),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在游戏时的种种纠纷,更或者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报复还击(在受到他人的伤害、干扰后对他人进行攻击)。在这些情况下,幼儿都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当幼儿采取攻击性行为的时候,要及时制止,并采取冷静的态度.问清是非,帮助孩子分析对错,对错误的一方要严肃批评,并且要教给幼儿处理矛盾的方法,例如讲道理、互相谦让等等。
(三)采取正确的育儿方法,避免采用粗暴、放任的教育方式
我班幼儿祺祺,他十分聪明、可爱。小时候,在其他幼儿园上托班的时候,老师都喜欢逗他,和他开玩笑,结果他在幼儿园变得十分骄横,谁也管不了他。最后,父母只好讲他转到我们幼儿园。从小班開始,祺祺就不断的扰乱教学秩序,并动手打人,我们请家长协助教育,祺祺的妈妈采用的是打骂加惩罚。最终的结果是,祺祺到了中班,攻击性行为有增无减,甚至发展到威胁我们老师,说要把因为他不守纪律而不给他玩玩具的老师推到。在班级,几乎各个小朋友都怕他,如果他看到有小朋友在打架,他会不问缘由冲上去帮助较弱的一方。在班级活动中,他总是要制造一些混乱,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对于祺祺的攻击行为,我们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了一致的态度,家长努力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教育祺祺。我们则针对祺祺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当祺祺出现攻击行为时,让他反思;利用祺祺不愿意被集体否定的心理,采用小组集体评奖活动,使得祺祺的行为与他所在的小组成员的荣誉密切相关,小组可以因为祺祺的进步而获得荣誉,也可因为祺祺的过失而使他人的成绩被取消。
通过几次评比,祺祺所在的小组因为祺祺的过失落后于其他小组,祺祺感受到了来自小组的压力,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的行为。这时,我们为祺祺的进步而给祺祺所在的小组一个奖励让他们赶上其他小组,让祺祺感受到行为自控后的积极效果;当祺祺攻击他人之后,我们对被攻击的幼儿表示关心,并让祺祺想一想如果是别人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对于祺祺的攻击性行为所造成的物品及活动场所的混乱,我们要求祺祺将其恢复到原样。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十分注意公正的对待祺祺,对他晓之以理。经过一年的教育。祺祺变得较为自控,攻击性行为也明显减少。
(四)对于已经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治
汪汪是个5岁的男孩,别看他个头不高,在幼儿园却是大名鼎鼎,不少家长因为他而纷纷找老师告状,诉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安全感。汪汪自幼儿园小班开始,就主动招惹别的班级的幼儿,尤其是温顺听话的小女孩。有一个小班的女孩只要一看见汪汪在室外,就吓得赶紧躲进班级。汪汪在打了人以后,还有个习惯,无论是老师批评他,还是其他家长的好言相劝,都将导致他下一次攻击上次告状的孩子。
对于汪汪的问题,他的母亲表示歉意,他的父亲表示无奈。我们在观察汪汪时发现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敌对的情绪,自己的情绪较为急躁,有时暗暗使劲,将自己的纽扣扯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找他聊天,舒缓他的精神,同时我们也找他的父母了解情况,原来汪汪的父母离异了,平时他们对汪汪的关心很少。汪汪很孤独,也很害怕。正是因为这种心里,他常常去攻击别的小朋友来保护自己。在和他的父母沟通后,我们建议他的父母要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关心孩子,让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温馨。同时我们为他进行心理辅导,在幼儿园我们尽量消除对汪汪攻击行为的关注,同时运用榜样和认知训练,为他创造尽量少
冲突环境。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现在的汪汪已经很少出现攻击性行为了,但他的笑容却越来越多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进行及时地处理,任其发展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预防,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玉华,苏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2):129-132.
[2]何萍.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21):165.
[3]陈君.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课外阅读:中下,2012,(9):357-358.
[4]刘海燕,王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应对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69-71.
[5]俞娅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J].教育界,2011,(27):177.
[6]刘欢欢.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象及教育策略的探索[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2,(8).
[7]刘亚杰.幼兒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4):127.
[8]丁吉卓玛.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