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静气创精品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我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阐述了探索精品课程建设之路,提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为配合《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于2003年4-5月先后颁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03]3号),以此为契机,高职院校兴起了一股以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
  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院自2003年4月开始建设精品课程。2004年9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列为广西高校“重点课程”,200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的课程建设工作,学院制订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提出以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明确规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评审标准、运行管理、资助和奖励等措施;按照“争创国家级-稳保自治区级-优化校级”的课程建设思路,争取在2010年建设成2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以上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以及2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内容反映市场需求、课程资源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我院已建设有校级精品课程18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其中,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已成功入选广西教育厅2009年推荐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录。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累计投入近30万元,编写并出版有20余部校本教材;在校级精品课程中,集中了一流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教师梯队;精品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历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均获优良以上;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学院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真正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明显滞后;进行实质的课程建设、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程建设,真正体现行动导向教学思想、進行工学结合的课程较少;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讨不够深入,使得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建设的内涵不到位;建设完成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利用率偏低。
  为了顺利实现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实现2010年建设成6门以上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学院整合了建设力量,成立精品课程创建办公室,形成了以课程组成员为核心、精品课程创建办公室为中心、相关工作小组为协助的建设机制,迈上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台阶,开创了一条精品课程创建的探索之路。
  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切合高职院校的总体规划、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内涵、科学分工以及教师持续不断的艰苦工作方能实现。
  2.1 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
  参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结合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制定了《2008-2010年加快优质专业与精品课程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建设领导机构,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创建步骤以及保障措施,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2.2 下达建设任务,开展建设工作
  学院下达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系、部根据自身课程建设情况,提交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精品课程创建办公室统筹审定各系、部的建设计划后,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深入学习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把握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组织机构成立后,立即组织了相关教师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让教师理解精品课程之“精”的内涵,知晓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的基础上,明确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设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建设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的课程内容、突出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优势。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双师”结构和教研教改成果。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力支持,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为此,学院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发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专职教师的教学潜能,提升自身水平;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从双师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角度重新整合课程组成员;要求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教研和教改活动。
  (3)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在创建过程中,要求课程组以实际应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作参照,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整合和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指导课程负责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建设过程种,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课程组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转变以课程、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建设“一体化教室”,采用“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依托学院精品课程网上建设与申报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注重培育课程特色。精品课程之“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特色鲜明。在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成员及精品课程创建办成员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以及教改、技术服务等方面,挖掘课程亮点,培育和提炼课程特色。
  2.3 整合学院资源,支持课程改革建设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制订了《2009年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工作攻坚时间安排表》以及《2009年创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工作攻坚时间安排表》,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分解为多个操作性强的子项目,并根据建设进度确定完成任务时间;安排相关工作小组或专人负责,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众志成城,精品建设出成效
  经过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建设,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李向民老师主持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经过自治区教育厅评审,在全区申报国家级的25门课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区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7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中的一门,该课程组正在对申报的材料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争取早日实现我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刘志坚老师支持的建筑工程计价课程和李战雄老师支持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课程向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现正等待专家的评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性增强,有6门校级精品课程争创自治区精品课程,经过两次校内的评审,推荐文桂萍、陈红、李克彬、谢滨老师主持的课程(共4门)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工作。精品课程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并初步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机制。
  3 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1)解读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也就是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的内涵,即“五个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体系;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而贯穿这“五个一流”的精神主线,也就是精品课程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行为上的特征就是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2)要进一步提炼课程特色。精品课程就是在质量上追求“精”,在综合性上体现“品”。课程特色就是反映某学科、专业在长期办学和课程建设中形成的独特风格,而风格源于创新。因此,精品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课程建设就要结合实际,不断的积累和总结,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授课对象的研究,专业定位等方面来考虑该课程的核心“竞争点”,从而凸现其特色。当然,特色与创新根植于改革与实践,惟有改革实践与创新,方显“本”色、“特”色。课程特色最终还是落实在教学目标的落实,要有效的反应在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效果上。
  (3)要进一步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打造特色与标志性成果。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论文和教学科研项目是反映教学研究的亮点,应大力提倡和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为创建精品课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4)继续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真实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紧紧把握住这条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包含“工作”的方方面面,课程组要继续以工程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平台;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校任务。
  (5)科学规划,继续坚持课程建设,保证课程的先进性。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专业特点。努力完善教学内容和课题体系的改革建设,结合工程实践不断修订、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启用的条件下,尽快实训交互式网络教学。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长效。无论建设的条件、现状、环境如何,都应坚定不移的建设下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做出新的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低层次再现运用变为多层面的延伸,帮助教师实现了把美术欣赏课上得有声有色。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如果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使课堂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教师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所以只有在恰当的时机引入多媒体,使之助教师一臂之力,化腐朽为神奇。  关键词 美术欣赏 学科渗透 网络交互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中年段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习作“素材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帮助学生建立习作“素材库”,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能力 习作素材  小学三、四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年级,写作由写句向写段过渡。一般情
期刊
摘要 彩票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出来。本文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探索高校对彩票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彩票业 培养模式 人才需求  三亚学院“体育竞猜”专业方向隶属于旅游管理系。2010年获海南省教育厅批准,2011年招收第一界学生,主要培养彩票方面的专业人才。现有两界在校学生如何构建新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合格的人
期刊
摘要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与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产生互动和对话。在教学后,对本节课的实施过程和达到的效果进行思考,以便逐步形成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的过程与途径。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结构模型 化学学习  1 课程实施过程  在高一下学期有机物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一节有关分子结构模型组装的实践课。  第一环节,把上课班级的42名学生根据座位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
期刊
摘要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既能够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对学教并重的信息检索课程模式进行探索,试图从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学教并重 信息检索 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
期刊
摘 要 随着学生干部数量的增多,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几类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从而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学生干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背景  当前,一些学生干部政治信仰淡漠,思想动机不纯,自我认识不准确,道德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足。学生干部作为
期刊
摘 要 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对发挥党支部作用有重要影响。横向设置和纵向设置是目前在高校中比较普遍的两种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选择如何设置党支部时要立足实际,系统思考,突出研究生主体特色,发挥党支部应有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研究生党支部 横向设置 纵向设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现状分析  横向设置和纵向设置是目前在高校中比较普遍的两
期刊
摘 要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的学前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快,但在广大农村幼儿园仍然满足不了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从而导致了大班化教育、小学化教育,致使幼儿园情感教育的缺失。而作为被“留守”的幼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教育,因此他们的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无法得到满足。为此,政府、幼儿园、家庭应该共同探索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让“留守幼儿”不再缺失情感教育。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幼儿 情感教育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和党建方面的工作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情况。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开展多方面调研,探索性地提出学院研究生党建管理新模式,并已形成固定的专业化管理模式,所取得的经验也将对今后研究生管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研究生党建 课题组 学生党支部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生党建管理新模式的由来  1.1 研究背景  随着研究生的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校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各高校密切关注的话题。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学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风建设项目调查为依据,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教学水平质量的关键因素,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