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世安。80后,广东鹤山人,擅诗歌和评论,发过,文章,入过选刊,获过小奖,现为本刊编辑。出版诗集《告别缪斯》。
很长一段时间,郑小琼的诗歌创作处于一种体验性,或者说经验状态,笔下触及的基本上就是她所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打工真实生态,诗歌创作在彷徨、压抑、忧虑、孤独中痛苦地思考,近距离关注和揭露打工现实。我很喜欢她这系列打工题材的诗歌,譬如《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很明显,《打工,一个沧桑的词》是诗人打工生活体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最终爆发,诗歌的铺开也主要依靠诗人充沛而亢奋的情感推动,包括叙述、描摹、自呓、抒情、引中和控诉,而形式上并没有太多技巧性的东西,或者说技巧是朴实自然的,完全不着痕迹,几乎是水到渠成。“写出打工这个词很艰难”——这样的开始,情感的抒发是平缓的,显得波澜不惊,但这种平缓却分明是抓心的。打工的“艰难”不仅表现为现实的残酷。难以一一列数,还是诗人内心矛盾和挣扎的细致呈现。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给诗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她曾经“把它(打工)当作可以让生命再次飞腾的阶梯”,但现实事与愿违,诗人看着自己从“有着梦想和激情”渐渐退次成“庸俗而卑微”……这是一个异常痛苦的阶段,诗人把自己曾经的美好幢憬。笔带过,而把笔触集中在对打工现实的反映和勾勒上。诗人把打工总结为一个“陷阱”,在这个已经挣扎两年,并将继续挣扎的巨大“陷阱”里,她试图用诗歌的方式实现精神和心灵的救赎。
在对打工现状的真实呈现和深入体验上,诗人在《打工,一个沧桑的词》里频繁地用到一些充满主观情绪的词语,这是一种完全经验的述说,诸如“咒骂”、“呐喊”、“愤怒”、“沧桑”、“叹息”、“疲倦”、“艰辛”、“饥饿”、“惘怅”、“疼痛”、“麻木”、“迷茫”、“疼痛”、“苍凉”、“践踏”、“耻辱”、“绝望”和“庸俗而卑微”、“衰老而憔悴”、“孤独而忧伤”等等,这一系列具有精神质感和控诉性质的词语,真实而密集地完成诗人对打工生态和感受的重现,同时又针一般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阅读痛感,随着我们对诗歌文字的阅读,及时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血色的打工世界。并得到全面的真切的切身感受。
诗人并没有局限于自身情感的抒发和烦扰的思考,而是有选择性地引述他人观点和穿插相关的事实,譬如“失业”、“办证”、“思乡”和“流浪”等,挖掘和总结不同打工个体的情感共性,成功地从自身体验性回归到群体层面,“打工”话题因而得到拓展和深化,而“打工”的群体性和社会性也进一步得以突现——“像我的兄长许强描写的那样”、“或者像罗德远一样用打工这个词来敛聚内0的光芒”、“像许岚她写下一个白领丽人的自叙中/不可能改变自己是浮萍一样的身份”、“必须像张守刚一样/深刻地了解一些与它有关的词语和事件”,还有“比如深圳的安子/比如不下跪的孙天帅比如遭搜身的女工”等等,诗人巧妙地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打工感受和打工现实纳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原本强烈的自我宣泄状态得到弱化,而一种对打工的共同认知得到充实、巩固和最大程度的强化——在诗歌的叙述中,诗人从来没有把自己从“打工”队伍中独立出来,更没有把自己的打工情感孤立地抒发,也没有放弃自己打工者的姿态,而是时刻深入到打工浩荡的队伍当中,和所有打工者同呼吸共命运,偶尔站起来振臂一呼,都是打工群体的共同心声,直逼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态,这也是《打工,一个沧桑的词》的灵魂和成功所在。
对于诗歌阅读,我越来越重视其对生活现状的审视,而郑小琼系列打工诗歌正像锋利的匕首,以体验者的身份和思考者的姿态。从社会底层打工者的现实切入。带着强烈的时代力和责任感,直逼『心灵、精神和灵魂层面,准确而深刻地割裂一个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打工群体的痛。
《打工,一个沧桑的词》选自《2003年度中国最佳散文诗》(漓江出版社)
很长一段时间,郑小琼的诗歌创作处于一种体验性,或者说经验状态,笔下触及的基本上就是她所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打工真实生态,诗歌创作在彷徨、压抑、忧虑、孤独中痛苦地思考,近距离关注和揭露打工现实。我很喜欢她这系列打工题材的诗歌,譬如《打工,一个沧桑的词》。
很明显,《打工,一个沧桑的词》是诗人打工生活体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最终爆发,诗歌的铺开也主要依靠诗人充沛而亢奋的情感推动,包括叙述、描摹、自呓、抒情、引中和控诉,而形式上并没有太多技巧性的东西,或者说技巧是朴实自然的,完全不着痕迹,几乎是水到渠成。“写出打工这个词很艰难”——这样的开始,情感的抒发是平缓的,显得波澜不惊,但这种平缓却分明是抓心的。打工的“艰难”不仅表现为现实的残酷。难以一一列数,还是诗人内心矛盾和挣扎的细致呈现。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给诗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她曾经“把它(打工)当作可以让生命再次飞腾的阶梯”,但现实事与愿违,诗人看着自己从“有着梦想和激情”渐渐退次成“庸俗而卑微”……这是一个异常痛苦的阶段,诗人把自己曾经的美好幢憬。笔带过,而把笔触集中在对打工现实的反映和勾勒上。诗人把打工总结为一个“陷阱”,在这个已经挣扎两年,并将继续挣扎的巨大“陷阱”里,她试图用诗歌的方式实现精神和心灵的救赎。
在对打工现状的真实呈现和深入体验上,诗人在《打工,一个沧桑的词》里频繁地用到一些充满主观情绪的词语,这是一种完全经验的述说,诸如“咒骂”、“呐喊”、“愤怒”、“沧桑”、“叹息”、“疲倦”、“艰辛”、“饥饿”、“惘怅”、“疼痛”、“麻木”、“迷茫”、“疼痛”、“苍凉”、“践踏”、“耻辱”、“绝望”和“庸俗而卑微”、“衰老而憔悴”、“孤独而忧伤”等等,这一系列具有精神质感和控诉性质的词语,真实而密集地完成诗人对打工生态和感受的重现,同时又针一般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阅读痛感,随着我们对诗歌文字的阅读,及时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血色的打工世界。并得到全面的真切的切身感受。
诗人并没有局限于自身情感的抒发和烦扰的思考,而是有选择性地引述他人观点和穿插相关的事实,譬如“失业”、“办证”、“思乡”和“流浪”等,挖掘和总结不同打工个体的情感共性,成功地从自身体验性回归到群体层面,“打工”话题因而得到拓展和深化,而“打工”的群体性和社会性也进一步得以突现——“像我的兄长许强描写的那样”、“或者像罗德远一样用打工这个词来敛聚内0的光芒”、“像许岚她写下一个白领丽人的自叙中/不可能改变自己是浮萍一样的身份”、“必须像张守刚一样/深刻地了解一些与它有关的词语和事件”,还有“比如深圳的安子/比如不下跪的孙天帅比如遭搜身的女工”等等,诗人巧妙地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打工感受和打工现实纳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原本强烈的自我宣泄状态得到弱化,而一种对打工的共同认知得到充实、巩固和最大程度的强化——在诗歌的叙述中,诗人从来没有把自己从“打工”队伍中独立出来,更没有把自己的打工情感孤立地抒发,也没有放弃自己打工者的姿态,而是时刻深入到打工浩荡的队伍当中,和所有打工者同呼吸共命运,偶尔站起来振臂一呼,都是打工群体的共同心声,直逼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态,这也是《打工,一个沧桑的词》的灵魂和成功所在。
对于诗歌阅读,我越来越重视其对生活现状的审视,而郑小琼系列打工诗歌正像锋利的匕首,以体验者的身份和思考者的姿态。从社会底层打工者的现实切入。带着强烈的时代力和责任感,直逼『心灵、精神和灵魂层面,准确而深刻地割裂一个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打工群体的痛。
《打工,一个沧桑的词》选自《2003年度中国最佳散文诗》(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