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知难,自知也难
说这是实验也好,行为艺术也罢,Rosenhan老先生的实验的确展现了心理诊断的难处,这也是为什么对各类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心理学工作最根本的难处在于,作为外人,我们观测另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观测他的行为,我们获取他的想法也只能通过对方的表达行为,但如你所知,很多人一来并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来表达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真实心理状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要基于长期的观察和相处,并且需要有经验的人通过高效沟通引导想法的表达。
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又使得人们鲜有时间静下来谈心,中国社会又是一个相对来说重视礼节和体面的社会,这就导致我们相比西方人,更少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情感,更害怕表现得突兀,害怕与别人产生不同,担心自己是不被他人接受的异类。(这也是日本的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日本比中国还更重视体面。)
对于自己是否是异类这个问题,在行为上,我们很好发现自己是不是特立独行,因为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比如××上完厕所不洗手,我也有时候不洗手,所以我不是异类,对吧?但想法很难观察,自己每天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和别人一样,遇到事情后自己内心的波涛与别人相比是高是低,都是很难观察的。心理学家虽然可以通过心理问卷来测你长期以来的行为趋向和应对各种情况的反应幅度,但也很难预料到一个具体的事件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影响,一个人会产生多少奇思妙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大多源于此:想法太多,却极少通过交流沟通和周围人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总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异类。
怀疑之前先理解
作为一个以心理学见长的知乎作者,我的私信箱里大概躺着几百封各式各样的疑问,很多来自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怀疑自己是异类或者“神经病”。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就比如:
◎拖延症:我到考试了还不爱学习我是不是有拖延症?怎么治啊?这样下去我这辈子会不会完蛋了?
◎抑郁症:考试没考好感觉很失落/很伤心/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没兴趣,感觉有点抑郁了,求大神给看一眼?
◎易分心:我写作业很容易被其他谈话/电视机/音乐吸引怎么办?
◎想象力丰富:我经常幻想一些科幻/奇幻,比如我开着星际战舰和星灵—起大战异虫/我穿越到异次元成为国师用魔法击败敌人大军……有时候上课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前也想,有时候想着想着还模拟一些声音,我是不是“神经病”?
◎我听了某首歌后脑子里总是出现它的旋律,我是不是被洗脑了?
◎自私、胆小、难以控制情绪、不擅长社交、不够宽宏大量……我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人?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情况都太常见了,比如说,你只要一上微博搜索“拖延症”就会发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抱怨自己拖延症耽误事(笔者自己也是在deadline前一天写的这篇文章,本来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写好的,结果昨天和前天都去打牌/玩游戏了……);再比如,生物为什么还有恐惧和贪婪这种反应呢?就是为了活命啊!如果你连害怕和逐利都不会,怎么能活下去呢?人的情绪随着周围环境、事态变化会有波动,这也很正常,毕竟人是敏感的社交生物,需要感知外界信号迅速做出反应和判断,并释放自己的信号去影响他人;即便是大树,也会对外界有所反应,会根据季节和气候调整自己的“装束”。
好了,那就剩下丰富的想象力了,江湖传闻想象力丰富的人容易得“神经病”,是或不是?我记得有人在知乎上问过“我总幻想被霸道总裁追求,我是不是不正常”这个问题。当时我就笑出声了,要知道,我国每年至少要拍几十部霸道总裁元素的电影电视剧,写几万部霸道总裁/皇族霸主题材的小说,这些编剧和作家都“恬不知耻”地写出来了,还拿出来公开放映,而你就是想想而已,修为差太远了。说真的,如果脑洞大、想象力丰富、内心戏多也是病的话,金庸和琼瑶应该是近代史上中国最大的两个神经病了,然而并不是。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你们想过的各种“我是不是有毛病”的问题,其他人都想过,假设有一天大家能开诚布公地聊起“我年轻时候的愚蠢想法”来,估计会成为历史上具有最大共鸣的话题。
这也是学习心理学对我自己的一个改变。高中时的我是个想法很多的青年,对自己的想法好奇,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很好奇。很多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别人跟我不一样?我有这些想法会不会是天才?(咳咳,此处可能的确有些自恋……)后来我上了大学,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才发现,我们常常忧虑的所谓“人性的缺点”,其实只是人类作为生物(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具有的—些正常反应,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者环境,它们很可能都是优点,比如自信与自恋、谨瞳与犹豫、自律与保守、思想开放与放纵不羁……
你与你的遇到,大多是凡人
说回Rosenhan,为什么说他是社会活动家呢?他发表了文章后,逐渐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被标明是精神病,主要因为别人认为他是精神病,而不是他实际上有异常。于是他开始呼吁取消“精神病”这种说法和诊断,他认为这是社会多数人群排除异己的一种手段。当然,这种说法有些极端了,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跟他亲自去精神病院被一些非人道手段对待也有关系(没记错的话,Rosenhan老先生自己似乎是被关时间最长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定义精神病的方式还是基于对“异常行为”的判断,而异常行为本身就是少数。有时候,少数并不一定意味着病,也不一定意味着错,天才也是少数,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也是少数,在强压之下敢于反抗的仍然还是少数。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少数,却在当时的时代被认为是异端,是疯子,最后只能靠历史来洗白自身。所以,Rosenhan老先生的故事对我们的最大诫训在于:谨瞳对待少数。
而对于精神疾病的判断,虽然不像Rosenhan老先生说的“完全不存在这回事”这么极端,但具体的判断过程也是科学且严格的,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判断,而且就算具有专业知识,也可能会像一开始的那些被戏弄的医院一样误诊。
因此,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人,怀疑他是精神病一定是你最不应该做的一件事。有时候,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便会明白,他也许就是个有着喜怒哀乐,有新奇愿望和想法,并且处在谜一样的人生洪流中的渺小凡人而已。
说这是实验也好,行为艺术也罢,Rosenhan老先生的实验的确展现了心理诊断的难处,这也是为什么对各类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心理学工作最根本的难处在于,作为外人,我们观测另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观测他的行为,我们获取他的想法也只能通过对方的表达行为,但如你所知,很多人一来并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来表达能力也有高有低。因此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真实心理状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并非完全不可能,但要基于长期的观察和相处,并且需要有经验的人通过高效沟通引导想法的表达。
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又使得人们鲜有时间静下来谈心,中国社会又是一个相对来说重视礼节和体面的社会,这就导致我们相比西方人,更少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情感,更害怕表现得突兀,害怕与别人产生不同,担心自己是不被他人接受的异类。(这也是日本的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日本比中国还更重视体面。)
对于自己是否是异类这个问题,在行为上,我们很好发现自己是不是特立独行,因为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比如××上完厕所不洗手,我也有时候不洗手,所以我不是异类,对吧?但想法很难观察,自己每天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和别人一样,遇到事情后自己内心的波涛与别人相比是高是低,都是很难观察的。心理学家虽然可以通过心理问卷来测你长期以来的行为趋向和应对各种情况的反应幅度,但也很难预料到一个具体的事件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影响,一个人会产生多少奇思妙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大多源于此:想法太多,却极少通过交流沟通和周围人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总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异类。
怀疑之前先理解
作为一个以心理学见长的知乎作者,我的私信箱里大概躺着几百封各式各样的疑问,很多来自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怀疑自己是异类或者“神经病”。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就比如:
◎拖延症:我到考试了还不爱学习我是不是有拖延症?怎么治啊?这样下去我这辈子会不会完蛋了?
◎抑郁症:考试没考好感觉很失落/很伤心/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没兴趣,感觉有点抑郁了,求大神给看一眼?
◎易分心:我写作业很容易被其他谈话/电视机/音乐吸引怎么办?
◎想象力丰富:我经常幻想一些科幻/奇幻,比如我开着星际战舰和星灵—起大战异虫/我穿越到异次元成为国师用魔法击败敌人大军……有时候上课也想、走路也想、睡觉前也想,有时候想着想着还模拟一些声音,我是不是“神经病”?
◎我听了某首歌后脑子里总是出现它的旋律,我是不是被洗脑了?
◎自私、胆小、难以控制情绪、不擅长社交、不够宽宏大量……我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人?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情况都太常见了,比如说,你只要一上微博搜索“拖延症”就会发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抱怨自己拖延症耽误事(笔者自己也是在deadline前一天写的这篇文章,本来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写好的,结果昨天和前天都去打牌/玩游戏了……);再比如,生物为什么还有恐惧和贪婪这种反应呢?就是为了活命啊!如果你连害怕和逐利都不会,怎么能活下去呢?人的情绪随着周围环境、事态变化会有波动,这也很正常,毕竟人是敏感的社交生物,需要感知外界信号迅速做出反应和判断,并释放自己的信号去影响他人;即便是大树,也会对外界有所反应,会根据季节和气候调整自己的“装束”。
好了,那就剩下丰富的想象力了,江湖传闻想象力丰富的人容易得“神经病”,是或不是?我记得有人在知乎上问过“我总幻想被霸道总裁追求,我是不是不正常”这个问题。当时我就笑出声了,要知道,我国每年至少要拍几十部霸道总裁元素的电影电视剧,写几万部霸道总裁/皇族霸主题材的小说,这些编剧和作家都“恬不知耻”地写出来了,还拿出来公开放映,而你就是想想而已,修为差太远了。说真的,如果脑洞大、想象力丰富、内心戏多也是病的话,金庸和琼瑶应该是近代史上中国最大的两个神经病了,然而并不是。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你们想过的各种“我是不是有毛病”的问题,其他人都想过,假设有一天大家能开诚布公地聊起“我年轻时候的愚蠢想法”来,估计会成为历史上具有最大共鸣的话题。
这也是学习心理学对我自己的一个改变。高中时的我是个想法很多的青年,对自己的想法好奇,对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很好奇。很多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别人跟我不一样?我有这些想法会不会是天才?(咳咳,此处可能的确有些自恋……)后来我上了大学,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才发现,我们常常忧虑的所谓“人性的缺点”,其实只是人类作为生物(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具有的—些正常反应,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者环境,它们很可能都是优点,比如自信与自恋、谨瞳与犹豫、自律与保守、思想开放与放纵不羁……
你与你的遇到,大多是凡人
说回Rosenhan,为什么说他是社会活动家呢?他发表了文章后,逐渐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很多人之所以被标明是精神病,主要因为别人认为他是精神病,而不是他实际上有异常。于是他开始呼吁取消“精神病”这种说法和诊断,他认为这是社会多数人群排除异己的一种手段。当然,这种说法有些极端了,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跟他亲自去精神病院被一些非人道手段对待也有关系(没记错的话,Rosenhan老先生自己似乎是被关时间最长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定义精神病的方式还是基于对“异常行为”的判断,而异常行为本身就是少数。有时候,少数并不一定意味着病,也不一定意味着错,天才也是少数,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也是少数,在强压之下敢于反抗的仍然还是少数。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少数,却在当时的时代被认为是异端,是疯子,最后只能靠历史来洗白自身。所以,Rosenhan老先生的故事对我们的最大诫训在于:谨瞳对待少数。
而对于精神疾病的判断,虽然不像Rosenhan老先生说的“完全不存在这回事”这么极端,但具体的判断过程也是科学且严格的,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判断,而且就算具有专业知识,也可能会像一开始的那些被戏弄的医院一样误诊。
因此,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人,怀疑他是精神病一定是你最不应该做的一件事。有时候,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便会明白,他也许就是个有着喜怒哀乐,有新奇愿望和想法,并且处在谜一样的人生洪流中的渺小凡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