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行动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东川对于陌生人来说也许只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久负盛名的铜矿,有多姿多彩的红土地、远近闻名的开花洋芋,那里走出了著名影星张丰毅,多次举办过汽车拉力赛……但可曾知道,由于铜矿的长年开采,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艰苦。
  东川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最北边,距昆明 150千米,是一座工矿城市,被称为“天南铜都”。东川由铜都街道办事处、阿旺镇、乌龙镇、红土地镇、汤丹镇、拖布卡镇、因民镇及色块乡构成。东川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区,全区有 32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511人,因病致贫 8673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3%。
  贫困,是东川特殊的区情;脱贫,是东川的首要任务;健康,是百姓最需要的帮助。“脱贫”先“脱病”,健康才能奔小康。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 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东川的扶贫攻坚战役正如火如荼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书写出壮丽的诗篇,留下了感人的故事。
  上篇 扶贫路上的承诺
  一
  五月下旬的早晨,铜都的老街车水马龙,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穿梭在狭窄的马路上,行人熙熙攘攘,上班的、上学的、做生意的人流形成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在东川区卫生与健康局三楼局长办公室里,一位衣着简约、留着短发、十分精干的女士正埋头批阅着文件。她不时向工作人员提问,安排着工作。她就是卫健局的负责人,党委书记、局长黄晓燕。
  几分钟后,黄晓燕处理完事务,来到隔壁的会议,接受了我的采访。简单的寒暄过后,黄晓燕直奔主题地介绍起东川健康扶贫的工作。她说,健康扶贫是东川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刚性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东川区于 2016年 4月在省内率先启动了健康扶贫工程,聚焦于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四个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的是让贫困人口“脱贫”先“脱病”,“健康”奔“小康”。黄晓燕说:“目标定了,任务有了,关键在做,务求实效。”她的话语透出一种坚毅,扶贫攻坚,没有退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的确,近年来,东川区在健康扶贫上采取的系列措施是行之有效、可圈可点的。其中,为了让患者看病报销化繁为简,让贫困群众方便看病,东川区在公共医疗卫生扶贫上制订了一揽子便民、惠民政策。谈到这里,黄晓燕稍作停顿,逐一说明。
  一是“一站式”报销简化优化。在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结算窗口开通“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管理服务端口,入院免交押金“先诊疗,后付费”,出院“一站式”结算,即时减免救助结算和救治信息数据管理。转诊区外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治疗的贫困人口出院后,到区卫健局“一站式”办理健康扶贫减免救助。
  二是在村卫生室设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账点,承担本村贫困人口“小病”、“慢病”门诊的健康扶贫救助报销。同时,东川区向以户为单位的贫困人口发放了“健康扶贫卡”,凭借“健康扶贫卡”,经工作人员现场核实信息后,即可完成健康扶贫报销。
  三是“家门口”就医便民利民,针对“偏远、分散”的实际,加大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 2016年起,累计安排区级健康扶贫专项资金 1383.9万元,对区内 45个业务用房不达标的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为 148个村卫生室统一配置标准化办公设备和医疗设备。同时,在区内 4家区级公立医院、1家民营医院和 8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加挂“东川区扶贫医院(卫生院)”牌子,作为实施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在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均按照搬迁人口数量同步规划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标准配齐基本医疗设备,配齐医务人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
  四是“四全四免”措施提高保障水平。所谓“四全”,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医保和大病保险全覆盖,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省、市、区财政统筹资金补助,确保参保率 100%;所有病种全覆盖,在国家卫健委确定的 45种重点疾病和 48种次重点疾病的基础上,拓展为所有病种均享受健康扶贫救助;大病救助全覆盖,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一站式”大病救助范围。所谓“四免”,即贫困人口在区属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免交住院押金(预付款);免设医保起付线,贫困人口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免设起付线(200元);免费健康体检,贫困人口每年可免费到区属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接受一次总计费用 284元的贫困人口“健康体检项目包”服务;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五是“四重保障”減轻医疗负担。第一重,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分级诊疗、转诊转院的规范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提高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合规医疗费用在一级联网结算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达到 95%,在二级联网结算医疗机构(区级医院)报销比例达到 85%,在三级联网结算医疗机构(市级及省级医院)报销比例达到 80%。第二重,大病保险。贫困人口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符合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超过 1万元以上 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部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70%;超过 5万元以上 25万元以下(含 25万元)的部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 80%。贫困人口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由原来的 2万元降低为 1万元,降低 50%,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 9.8万元提高到 18.3万元。第三重,民政医疗救助。取消贫困人口民政医疗救助起付线,年度累计救助封顶线不低于 10万元。第四重,政府兜底保障。贫困人口在区内、区外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合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后,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不到 90%的部分和 28种慢性病门诊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不到 80%的部分,由政府兜底保障给予救助,确保个人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不超过 10%,28种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不超过 20%;贫困人口年度内个人合规医疗费用实际自付累计超过东川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部分,由政府兜底保障给予救助。   通过实施“四全四免”和“四重保障”政策,东川区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 100%,建档贫困人口个人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 90%,有效减轻了贫困人口就医费用个人实际支出。截至 2019年 4月 30日,东川区累计对 33776人次因病门诊治疗、41605人次因病住院治疗的贫困人口实施了健康扶贫医疗救助,累计补助健康扶贫救助资金4323.1万元。
  以上措施都是干货,有明细、有指标,见得到,摸得着,方便患者,行之有效,是真正的便民、惠民工程。黄晓燕在介绍以上经验时一点咯噔都不打,如数家珍,她对相关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是十分清楚的,是精明强干的当家人。
  在健康扶贫路上,东川的成功经验不只这些,还有一些可贵之处。黄晓燕说:“政策明了,关键在做。但是,怎样做呢?仅靠当地的人力物力不可能,还必须广泛借助外力,才能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外力是什么?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东川这几年的成功经验,措施之一是:“诊疗技术内培外引”,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上海肺科医院的帮扶,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和业务能力。
  2016年 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调派优质医疗资源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与东川区结缘,自 2016年起连续 5年内,采取“组团式”的支援方式选派 10批次50名医疗专家到东川区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上海派驻医疗队的专家来到东川,加强了东川区人民医院的软硬件建设,在人力物力上对东川进行了全力帮扶。
  措施之二是村医组团进京学习,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能力。2016年 10月,北京市朝阳区和昆明市签约友好市区,达成了定向帮扶东川区的重要共识。于是,北京朝阳区组织专家团队多次来到东川,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免费培训医疗技术骨干 48人;帮扶东川实施“百名骨干乡村医生赴北京适宜技术培训”项目,东川区累计派出 61名各级医院骨干医生、106名骨干乡村医生、10名卫生院院长到朝阳区所属医疗机构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免费进修学习。
  措施之三是争取各级对口帮扶和社会爱心企业的支持,东川区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建立了 3条远程会诊网络,让东川区贫困人口大病患者不出东川就可以免费享受到来自北京协和专家、上海肺科专家及市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其中,2018年,北京尤迈医学诊所有限公司在东川区实施“精准医疗脱贫计划”项目,由北京尤迈慈善基金会资助,邀请北京协和医院知名专家,以互联网远程视频方式,免费为贫困县区疑难重症贫困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这一办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
  黄晓燕介绍的上述措施是东川健康扶贫中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可行方案,是区委、区政府决策的具体落实,有了这样的目标和任务,东川这几年的健康扶贫才能快速推进,落地生花。
  细想东川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有一个明显的符号,那就是科学化管理。近年来,东川卫健局以严格的管理方式来强化健康扶贫工作,以刚性指标的落实为任务,以具体数据分析为要务,“抓铁有痕”,讲求实效。正如黄晓燕说的:“只有強调管理与防治相结合,才能达到让贫困群众‘尽量少生病’的目的。”
  让“群众少生病”,有什么办法?黄晓燕饶有兴致地介绍了东川的经验,那就是“免费体检建档案”。几年来,东川专门为贫困人口设立了《东川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档案》,涉及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功能检查和 29个小项的免费“健康体检项目包”,安排健康扶贫专项资金为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识别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并实行与公共卫生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双档案管理,全部建立贫困人口电子居民健康档案。
  不仅如此,东川还积极推进“医生签约搞服务”工作。黄晓燕接着说道,东川采取“1+1+1+N”模式(即 1名区级医院医生、1名乡镇卫生院医生、1名乡村医生、N项优质服务),由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成 77支家庭医生团队,落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00%,家庭医生签约资料全部扫描电子档案管理,并使用 APP系统记录上传基层卫生信息平台进行监督管理。
  二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健康扶贫,不走寻常路,东川的工作很实在,查阅材料,有如下记录:
  通过实施健康扶贫,东川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从 2016年初的 4303户 13986人,下降到目前的 127户 361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解决。2018年 10月 10日,东川区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县区;2018年 10月 29日—31日,东川区代表云南省接受国家级复核评估,以 983.89的高分通过国家级复核评估,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三批健康促进(县)区;2019年 2月 2日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从卫健局出来,黄晓燕所介绍的东川健康扶贫经验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内心难以平静。黄晓燕对于工作的敬业态度,处理问题的干练,一丝不苟的态度,乃至于语言的流畅、思维的敏捷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她说的那句话:“欢迎到东川的医院、镇医院和村卫生所看看,检查下我们的工作是否到位”一直在我耳旁回响。我决定去实地看看,东川健康扶贫的基础情况到底怎样……
  中篇 扶贫路上的践行
  一
  东川的天气真热,虽然只是五月天,但是地表温度已达到 30余度,小城地处两面群山之中,正午的太阳照射以后,热浪会把你闷得透不过气来。   来到东川区人民医院,热情的院党委书记段顺英及随员小杨接待了我。眼前的这座大楼是 2015年建成使用的,占地 105亩,总建筑面积 56316.55平方米。医院干净大气,整洁明亮,楼层功能分布合理,功能清晰。医院设备也较为先进,医务人员素质较高,在省内外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医院于 2018年通过第一批县级中心医院提质达标验收,加入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为救治中心单位,挂牌上海肺科医院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加入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医院的妇产科、创伤外科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呼吸内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
  在段顺英的带领下,我们经过大厅,来到四楼健康体检中心。一进门,看到了墙面上贴着许多标识牌,如《东川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为体检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免费体检公示》《东川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 31个病种一览表》《东川区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政策 30条措施》《东川区健康扶贫政策解读》等,为了让老百姓了解扶贫政策、享受扶贫政策,医院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再往里走,來到医院农村贫困人口体检中心,墙上挂着三块牌子:《昆明市东川区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管理救治办公室》《昆明市东川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办公室》《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健康扶贫办公室》。可以看出,医生们工作的精细和敬业。在墙上,分区域贴放着医务人员下乡调查、体检的健康登记的宣传照片。在此,负责此项工作的张亚医生给我们细心地解答了相关问题,她特别介绍了医院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分类档案。她说:“为了细化大病的管理,及时掌握病人情况,便于查找病人档案,我们精心建立了大病档案室,将六种病人的档案分类收集,装袋管理,建立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
  听张亚医生一说,我环视了陈列在柜中的档案袋,查看了文件袋,的确按照东川管辖的“六镇一中心”做到了分类编排,标识清楚,便于查找。其中,对全区的肾病、先心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白血病、重性精神病患者都有专项档案管理,按病种分类收集,随时可以调取,供诊疗之用。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凝聚着张亚等医护人员的诸多心血,令人敬佩!
  东川人民医院的健康扶贫建档工作是细致的,用心的,落到了实处。这时,我真正理解了黄晓燕局长说的那样,“所有病种全覆盖,在国家卫健委确定的 45种重点疾病和 48种次重点疾病的基础上,拓展为所有病种均享受健康扶贫救助;大病救助全覆盖,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一站式’大病救助范围”的意思了。
  二
  从体检中心出来,我们来到了“远程会诊中心”,了解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的情况。在这里,我认识了正在工作的王俊全医生。他给我介绍了中心的设备、功能和现在开展的远程会诊工作。
  远程诊疗是一项便捷的诊断服务,它可以突破地区限制,通过诊疗会诊平台,将病人的情况传输到省内外相关医生处,通过专家会诊,分析病因,提出诊疗建议,省时省力,方便患者,做到“病人不动专家动”。
  三
  东川的健康扶贫是踏实推进,行之有效的,这里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有一套走向基层的实践体系。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进一步了解东川健康扶贫的全貌,于是,我又来到铜都街道中心卫生院。
  尚未跨进大门,医院的邓伟院长等同志就在门口迎接,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说实话,在扶贫攻坚的关头,我还来打扰,真有点过意不去。中心医院有六层,医院大厅温馨明亮,装饰布局井井有条,十分温馨。我参观了医院各楼层的科室,了解了功能布局,感觉医院管理非常有序。
  在中心医院会议室,邓院长等同仁介绍了医院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措施和经验。邓院长说,自 2014年以来,医院按照国家扶贫项目要求对医院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医疗室按每间 4.2万元配置经费,做到了 1000人配 1位医生,1.2张床。在这里,病人就诊方便,医院条件能满足。为了方便患者,医院依托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将健康扶贫医疗救助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之制度紧密结合,为群众快捷服务,方便贫困人口看病。具体办法就是先诊疗、后付费,后结账,免收押金的办法,给予病人极大的方便。铜都中心医院真正做到了“一站式”办理健
  康扶贫减免救助工作。
  在铜都医院,我还看到这里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具有示范性。赵静主任介绍说,医院组织了 43个签约团队,医务人员经常走村串户,深入民间,联系患者,建立档案。在这里,从新生儿出生到老人病逝,都要登记,建立档案。目前,辖地内签约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另外,村里的乡村医生是基础团队,他们有职责分工,能在村卫生院完成的诊疗就在村里解决,不行就分级转治。副院长钟杏还谈到,中心医院每年都给 65岁以上的老人做一次健康体检,把公共卫生管理与服务放到第一位,坚决落实。
  四
  东川健康扶贫的一大经验是扎实推进区、镇、村三级医疗网点的标准化建设,切实为病人排忧解难。在了解铜都中心医院后,我还想再了解该院下属的龙潭卫生所的情况,于是钟杏副院长主动驾车送我前往。
  从铜都开车出来,沿着省级公路往龙潭村进发,快进村子的时候,道路两旁的凤凰花盛开着,红彤彤的连成一片,花儿的盛开格外温馨。
  汽车在村公所停下,三位身穿白大褂的女医护人员早在那里等候我们。经钟杏介绍,我认识了在这里工作的三位乡村医生:刘兴艳、朱贵琼、刘作蓉。
  负责人刘兴艳医生给我们介绍了卫生室的情况。她说,“卫生室有四间业务用房,共 80平方米,分设有预防保健、诊断室、药房、输液观察室,这些诊疗室的建设完全是按照国家要求建设。”随后,刘兴艳边说边带我们参观了卫生室的设施,四间房子管理有序,家具物品摆放整齐,基础设施较完善,具备了初级诊疗的条件。   在这里,乡村医生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具体内容有 15条之多。最让我感动的是三位乡村医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们每天都要做工作日志,记载病人就诊情况。不仅如此,她们每个人还有一本笔记本,记录下乡访问病人的情况。
  卫生室的工作是辛苦的,乡村医生除了要完成日常的诊疗工作外,还要走村到户,寻访贫困人口,登记办理建档立卡户,开展家庭医生与重点人群的签约活动。
  通过区人民医院、铜都卫生院、龙潭卫生所的采访,扶贫攻坚带来的变化历历在目,令人欣慰。白衣天使的辛勤耕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的付出。彼岸的意义在于行动,传奇的价值在于发现。我决定留下继续探寻真实的故事。
  下篇 扶贫路上的英模
  一
  马克思有言:“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东川的扶贫是精准的、周密的、刚性的、感人的,而扶贫路上的事迹和英模人物也应该受到表彰。
  1
  “远方的医生自家的人。”这是东川市民对上海援滇医生的亲切称呼。上海醫生来到东川后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东川市民,在健康扶贫史册中留下了感人的故事和杰出的篇章。
  在东川区委宣传部张顺跃的引导下,我来到了东川肺科医院。那里曾是人民医院的旧址,楼层不高,有一个小院,人民医院的主体搬走后,把这里作为一个病区,留给上海肺科医院工作使用。
  肺科医院的房屋有些陈旧,院内环境一般,有些清冷,上海医生在这里工作。在一楼过道的墙面上,挂有 5位援滇医生的简介,挂着《感染科科室简介》《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等宣传板。
  走进“上海肺科医院联合门诊室”,只见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们早在那里了。其中,第六批援滇医疗队的医生徐云丽队长、高广辉医生、张素芳医生都在。医生们的时间是宝贵的,早晨八九点钟是交班时间,他们要查房、写医嘱,安排一天的工作。为了不多耽误医生们的工作,我说明了来意,请他们介绍各自的援滇感受。
  队长徐云丽医生说,他们是第六批队员,在他们来之前,已来过五批,每批半年。按照双方的协议要求,这一批由她兼任医院副院长,参与医院管理,宋楠副队长兼任外一科副主任,参与科室管理,开展扶贫工作。
  徐医生还说:“我们第六批五位队员都是党员,到东川后,我们成立肺科(东川)临时党支部,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东川的健康扶贫做实事。”我进一步问道:“党支部谁是书记呢?”在旁的张素芳医生说:“就是徐医生。”徐医生会心一笑,说:“有大家的支持,能做好工作,我多干一点也应该。”
  来云南近半年,这批医生已经融入了东川的健康扶贫之中,他们在东川医院的新技术应用、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学科建设、危重病人的诊治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如高广辉医生说:“东川是老矿区,老百姓的希望指数高,他们希望健康快乐。但是,这个地区肺病检出率高,缺少医疗技术手段,硬件条件差,给医疗带来一定的麻烦。我们只能尽力为患者诊治,最大限度减轻他们的痛苦。”
  上海医生的主要工作有哪些,怎么做?徐医生把他们的主要工作做了专业性的归纳:
  第一,在常规病的诊治上,通过“传、帮、带”,加强对当地医生的培养。他们通过学术讲座、会诊、业务培训、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方式提升当地医师技术服务能力。医生们的专业方向不同,但是服务患者的任务相同。他们常常穿梭于门诊和病房之间,为病人排忧解难;他们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深夜还是黎明,随叫随到,参与科室疑难病人的诊疗;他们通过专题性的带教查房,规范了科室的抗菌药物及辅助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他们通过开展长期的业务培训,如怎样制定临床研究的 CRF表、足三里学位注射治疗 AECOPD患者的新项目培训、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内容,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和管理能力。
  第二,对于既往开展的新技术,比如气管镜、肺穿刺等有创操作,进一步指导帮扶,使科室医生能够独立完成。他们要求当地医生做到:每日查房前梳理新收病人、疑难、重症患者,进行读片、讨论,改变以往单一查房模式;气管镜、肺穿刺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先由上海医生指导,逐渐完全过渡到当地医生自己做。上海医生还承担医院各科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会诊工作,承担着大量外科手术开展工作。他们到后,地区医院的手术数量较前明显增加,影响广泛。
  第三,临床上大力开展新技术运用。上海医生克服许多困难,在肺科医院开展了中药外敷治疗术后肠功能紊乱、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肺癌根治术、彩超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术、彩超引导下困难胸腔穿刺、气管镜引导下困难气管插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柴油吸入性肺炎等 7项新技术。2019年 3月 13日,上海市肺科宋楠博士及外三科黄国建副主任医师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东川区首例单孔胸腔镜右上肺切除及肺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第四,开创“肺科东川小讲堂”,举办医学新技术讲座。在东川的半年间,上海医生结合个人专业、用空余时间做专题讲座,至今为止已做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肺部结节的诊治》《脓胸的治疗》《病毒性肺炎的诊疗》《非标准抗结核方案的制定》《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慢性咳喘病与冬病夏治》《肺癌化疗副反应的处理等》等讲座,拓展了当地医生的专业知识。
  第五,结合业务,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医务人员的临床科研能力,如指导申报了昆明市卫健委 2019年度昆明市卫生科研课《喘可治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实现东川医院本专业科研课题“零的突破”。
  第六,弘扬中医文化,开展肺癌的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上海医生以他们的智慧和技术为东川人民解除病痛,体现了崇高的医德医风,历史将记住,在健康扶贫路上,上海的白衣天使功德无量。因此,当地百姓非常高兴地说他们是“白玉兰落户百姓家,远方的医生自家的人。”
  的确,援滇医生已经融入东川红土地的生活,成为区人民医院的一员。徐医生高兴地给我谈起了他们在东川的感受:“在工作之余,我们也彻底融入到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区委区政府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活动、医院组织的护士节歌咏比赛等。”
  其实,医生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度结合的职业,当医生是辛苦而难以名状的。流血、流汗不流泪,他们需要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因为他们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从医的人受过严格的科学理性训练,多有冷峻的性格。但是,他们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是一团火,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生命的拯救,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无怨无悔。
  3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终将记得。2019年 6月 4日,在东川人民医院党员活动室,上海肺科医院第六批援滇医疗队员和第七批援滇医疗队员进行了工作交接。上海肺科医院党委书记张雷,团委书记、青妇办公室主任杨晓峰等领导送来了第七批援滇医疗队员,第六批援滇队员将凯旋而归。
  会上,举行了“上海市肺科医院派驻第七批援滇医疗队帮扶东川工作及第六批‘东川区荣誉市民’授予仪式”,区政府副区长顏静对新来的援滇专家表示欢迎,对六批专家表示感谢,对上海肺科医院对东川的无私扶贫表示由衷感谢。
  为了表达东川人民对第六批专家的深厚情谊,感谢他们为东川的健康扶贫做出的重大贡献,东川市政府向第六批次援滇医疗队徐丽云等五位医生颁发了“东川区荣誉市民”证书及“东川城市钥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付出得到百姓的认可,城市的欢迎并成为这个城市的市民,那是何等自豪!而受奖者对百姓和城市的回报就是无私的奉献了。据悉,自 2016年 5月 20日始,第一批援滇医疗队员 5名专家进驻东川人民医院至今,上海肺科医院已经派驻了 6批 30名医疗队员,对口帮扶 3年来,6批医生累计接诊门诊患者 3243余次、住院患者 3784人次、开展手术297台次、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 1522人次、参加义诊 1200余人次、组织教学培训(学术讲座)7414人次、开展新技术 35项。
  二
  健康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医生的作用不能低估,他们是基层扶贫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健康扶贫的功勋章也有他们的一份。
  1
  东川铜都街道中心医院龙潭卫生所有一位热情、大方、朴实、开朗的乡村医生刘兴艳,村里人叫她“小艳!”刘兴艳的家就在本村,她从小在此生活,那山、那水、那人、那情,对她来说都很亲切!
  2002年,刘兴艳从卫校毕业回到家乡卫生室工作。她的主要工作是预防保健、全科医疗。在龙潭村卫生室她一干就是 17年。在这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有病人,她都随喊随到,手机 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没出过差错,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乡村医生的故事……
  2
  说起刘兴艳,村里的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说:“她是我们龙潭村好医生,看着她长大,她对我们真好!”乡村医生被称为“健康的看护人”,他们的工作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人口,不少是贫困人口。而且,这些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必须要有热心、耐心和信心。
  乡村医生的工作在基层,服务对象在基层,她们既要在诊室做好常规性的治疗工作,还要到村里做服务宣传,尤其是做好贫困人员健康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做好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尽力保障老百姓的健康。
  在采访中,我听说刘兴艳的母亲曾是“赤脚医生”,她是接过母亲的班,成为新的乡村医生的。在我看来这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故事,两代人为了一种医生的情结,在乡间卫生室工作,演绎着不同时代人生。因为,“赤脚医生”这称呼有着时代的印迹,那是 20世纪 70年代前后的产物,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文革”时期的特色称呼。当时的“赤脚医生”工作条件艰苦,经济收入微薄。工作上,他们从事常规的诊疗工作,时常身背药箱,走乡串户,到田间地头给村民送医送药。在家里,他们仍然要干农活,养猪喂鸡,操持家务。严格地说,“赤脚医生”只是“半农半医”的卫生员。但是,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很受人尊重,他们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农民喜欢。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
  时过境迁,今日,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扶贫攻坚成果即将验收,乡村发展战略已经启航,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形势下,乡村医生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他们的工资由国家统发,收入待遇不断提高,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这一切与当年的“赤脚医生”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别。
  说到过去的生活,刘兴艳十分激动地说:“我从小就跟着妈妈边干活边看病,妈妈生我的时候是刚从地里回来就生的。”她还说:“我妈妈工作十分敬业,常把村里人的疾苦放在心上。哪家有病就随叫随到,从不考虑自己的身体。但是在我毕业那年,妈妈被检查出得了肝癌,10个月后就走了。”说到这里,刘兴艳有些哽咽,眼眶微红。她继续说道:“母亲非常坚强,她走前跟我说,不要难过,农村人苦着呢,有病看不起,你以后要学医,接我的班,为百姓治病。”母亲的话既朴素,又深刻,说出了“赤脚医生”的心里话。
  听罢刘兴艳的回忆,思考她母亲说过的话,我的心里难以平静。刘兴艳的母亲是一位性格刚毅、善良仁慈的母亲,她对土地爱得深沉,她对农民怀有深情,她对子女给予希望。今天,刘兴艳又接过母亲的班,为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百姓的健康服务,正以新的实绩完成母亲的夙愿。
  3
  十七年工作如一日,春夏秋冬不叫苦。
  在龙潭村,刘兴艳尽职尽责地做好乡村医生的工作,时常走村串户,探访病人,问寒问暖,送药上门。她有一本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类病人的情况,每天下班时她都会对照本子分析病情,提醒自己该做的事。刘兴艳曾说:“医生常被人们比作白衣天使,可我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百姓健康的守护人,对每一个病人都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为患者排忧解难才是最大的幸福。”
  刘兴艳的这席话说得很真很实,饱含着她对农民的一片深情。
  龙潭村有 1094户人家,人口 3496人,去年就开始了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为了让村民对家庭医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铜都中心医院和龙潭卫生所的医生们时常深入村民之中,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健康惠民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及时掌握村民的健康情况,极大地提高患者签约覆盖率。与此同时,刘兴艳她们还对本村所管的慢性病人群、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上门随访,为村民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对于村民的小病,她们就到家中诊疗,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光荣属于脚踩大地的人。多年来,为了父老乡亲的健康、为了完成母亲夙愿,刘兴艳顾不上小家,一心想着“大家”,忘我地工作。家人生病了,她没有时间陪护,孩子学习全靠丈夫完成。从事乡村医生 17年,她从无怨言,每当看到病人治愈、听到大爹大妈的欢笑和新生儿的哭声,她就会露出甜美的微笑。
  “天道酬勤”,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刘兴艳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获得多项奖励,先后被评为昆明市卫生局优秀乡村医生、东川区铜都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者、优秀家庭医生、优秀计宣员等。乡亲们亲切地称她是“赤脚医生的后代,乡村医生的代表”。
  尾声
  天使的奉献,有红土地为证;扶贫的成效,有百姓見证;乡村的振兴,有未来作证。
其他文献
拍摄时间:2019年夏  拍摄地点:古滇王国码头  圆幅型竹子长廊伸向海天一色的远方,两只金色的孔雀,优雅地昂首挺胸,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滇池,整个画面恬静,有一种久远但又亲切的静默,这是我们的母亲湖滇池。  码头的建筑、船舶等,都是参照古滇王国出土的文物设计制作。候船大厅是具有历史味道的“长脊短檐”式建筑,古朴、粗犷,远处古滇特色画舫“汉习楼船”停靠在岸边,似郑和宝船停歇在滇池湖畔,蓝天、深黄色建
期刊
后视镜  秋日的夜  天边突然烧起一把火  叠在最底层的橘,慢慢晕开  被风撩起的火星子  在短暂中和星辰比肩  趁着火还未灭  周围草木寂静  也许你想再等等山那边赶路的人  可是,一些风景逃跑了  另一些风景正在逃跑的路上  后视镜里再容不下更多一寸的美  老街  月光到达地球表面时  也许先要给这座城池寄来一封请柬  老街昏黄的路灯,事关重要  尽管有些已经快要凋零  关于吃喜酒的诗句  还
期刊
仿佛已经老去,  在废弃的屋子里,挖土,除草……  陶罐残片在角落,应和着虫鸣。  泥墙不高,葛藤缓缓向前,  狗叫和炊烟爬上李家坪时,  小小的和乐村,俗尘扑鼻。  若有人敲门,我必请他进来,  塞给他一兜豆角茄子,加上几缕夕光。  还未塌败的土灶前,  言语多余,听,火在说话。  冥想  心无挂碍地走在小路上  多么高興,天空这样高远  草叶拂动,如同淌过的溪流  蝉耐心地吟唱  无患子的凉荫
期刊
你來的时候  屋里漏雨  墙上开裂  我在火塘边煮洋芋  你走的时候  马缨花开  乔迁新居  我在泪光中说谢谢  我家有新房  全村变了样  月亮翻过龙盘山  带走贫穷的忧伤  一盏灯亮  一条路通向远方  这是我为扶贫队员写的一首歌,歌名叫做《我家有新房》。歌词中的“我”绝非无病呻吟,他们的倾诉是那样的真真切切,是每一个帮扶对象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声音。这声音曾经是那么的微弱,而今是多么的高亢
期刊
1  我家住在诸城扶淇河边。隔着小区东的大铁门,可以一览无余到河边的柳树。钥匙和锁里应外合才会打开这扇貌似起着防护作用的大门。如果心是道门,开开合合,碍不着门里的人欣赏门外的风景。  立春过后,我就怀着好奇的心情去寻找春天。我先把眼睛做成一个长镜头,从大铁门的缝隙里伸出去,那些睡醒的鸟儿站到我的镜头上,扑闪着翅膀。  在扶淇河边生长了几十年的柳树,不管是疤瘤鼓出弯着腰身,还是枝干粗壮笔直向上的,都
期刊
你在兴隆街头散步,文字有点夸耀:  我在走路陪你!  神情饱满着汁液  彩色的小蘑菇似的欢乐  走出兴隆街不远 ,应该就是你的家  里面有你温暖的巢穴,爱的萌发器  比如死水之后,又遇到活水  两条鱼,急剧地渴盼大海  不是情欲的海,而是平淡之后  想要活着而且有阳光的海  有海藻,海兽,有食草动物的海中巨兽  它们表演自身,不是封闭或者埋葬  众生,是萤火  捏紧玻璃时,不要想著炭火  用刀子时
期刊
1  像G城所有的街区一样,雨水落下时,悦活里的空中弥漫起略带腥味的凉爽气息。他坐在理发店那张半旧的布沙发上,视线从女理发师细长灵活的双手和波仔滑顺的发间收回,看到坡上浑浊的雨水正沿着门前的明沟无声流淌。将侧放在下巴的手臂抽回,他端正坐姿,那只先前在小巷对面垃圾箱前觅食的流浪猫,已栖身甜点店雨遮下。抖动了幾下柔软而湿漉的毛发,它抬起毛茸茸的脚掌向着坡上走去,迅疾消失在看不见的墙阴里。  午后嘈杂的
期刊
不要轻易定义它们的白  这些春天的暴动者  曾执拗地占据绕村而过的沟渠  把偌大的村庄  围成一个绿色的圆  它们盘根错节,如果阳光尚好  就发出沙沙的欢迎词  如果风大一些,或是雨大一些  它们就忍住全身的疼痛  互相拥抱在一起  稻草人  有必要单独感谢一下  那些偷食的云雀  让我产生巨大的存在感  当然,要感谢的还有很多  比如身處赣东北这个叫新联的村子  比如清风、田野、蓝天  比如那些
期刊
养一朵花,只开不谢  不落一瓣,不染一尘  在心里,该多好  在化湖,在这辽阔的春风里  还有什么能比过  内心的湖堤上,一朵野花绽放的姿势  来不及  化湖,每一次和你相见总那么短暂  来不及将你的湖光山色  揣入心底  虹桥卧波,如美人酣睡  这一睡,就不再  唤醒春天  悬崖边的舞者  一道悬崖令众多的植物避而远之  唯你,独辟此径  独享峥嵘  总算在崖缝里扎下了根  总算从一颗小得不起眼
期刊
公交车终于来了。  我把自己像插针一样挤进去。车里被真空的感觉让我想哭。  车外还有几个人没有挤进来。他们站在门前,头伸得长长的往车窗里看,无法磨灭的渴望还牢牢根植在他们心中。  在这种状况下,每个人对别人的渴望都满不在乎。车上,谁都没有挪一挪。谁挪了,前后左右的其他人也不一定会动。人只要一旦自己站住脚了,完全可以在一团糟中,做到置身事外。  “如果不想你的‘马儿’在路上跛脚,你应该尽快离开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