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堡快餐式”阅读走向“小厨正餐式”品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yz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汉堡快餐式”阅读已经悄然兴起,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眯。所谓“汉堡快餐式”阅读,指的是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小短篇,抑或只有单纯图片、视频的电子简短读物,既不占用大量的时间,也可以从容读来,想看则看,不想看随手放下即可。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给我们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提出的明确要求。读整本书,便是要我们阅读指导从“汉堡快餐式”阅读中突围出来,读在细嚼慢咽中能净化心灵和提高素养的书,我们称之为“小厨正餐式”品读。
  低年级学生因受识字量等方面的限制,阅读整本书还有一定的困难。学生进入中年级,便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是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最佳时机,是引导学生从“汉堡快餐式”阅读走向“小厨正餐式”品读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把脉:中年级的学生在读什么。怎么读
  问题一:阅读目标偏向造成学生阅读时空日益狭窄
  一二年级学生受识字量的局限,课外阅读以推荐短小精练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进入三年级,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其选择的内容必然应当驶向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整本书”阅读。但让我们蹲下来看看我们的孩子现在在读什么:《心灵鸡汤》《智慧背囊》《100个感恩故事》《100个智慧故事》……翻来一读,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感悟颇多。有些教师还要求抄写背诵,积累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这样的书已经成为不少班级必读、交流的主要书籍,共至引领着全班习作表达的发展方向,学生的阅读空间因此变得日益狭窄。
  思考:“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三年级是学生初步接触整本书的最佳时机,不给予他们足够的阅读空间与阅读尝试的机会,学生便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问题二:阅读方法匮乏造成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望而却步
  长篇通常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篇幅较长,因此无论是人物的关系,还是故事情节的错综复杂,都让初涉长篇的中年级学生望而却步。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们的阅读显得虎头蛇尾,甚至有些孩子只为完成学校布置的读书任务而读一个故事梗概,更别提在读前有明确的读书计划,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阅读了。
  思考:一部经典的作品,正是因为它构思的巧妙、情节的精致,方才令人手不释卷。从学校课外阅读指导的角度看,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孩子才能轻松地在“小厨正餐式”品读中体会阅读的美妙。
  问题三:阅读评价单一延缓阅读习惯养成步伐
  整本书的阅读必然导致阅读时间的延长,再加上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差异,给课外阅读评价方式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是现有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大多局限于对阅读量与阅读结果的评价,有的甚至对阅读速度、阅读时间一刀切,忽视了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忽视了整本书阅读的长效指导优势。
  思考: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阅读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缺乏阅读延续,学生体会不到整本书阅读的乐趣,阅读的习惯与“口味”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享受不到“小厨正餐式”的品读乐趣,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也会逐步消退。
  二、例谈:中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下文我以《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丛书的导读为例,谈谈中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几个策略。
  (一)趣味体验。激发学生阅读原动力
  1.“最近”导入,开掘阅读动力源。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关注自我与他人的交往,关注自我在集体中形象的建立。用“最近”导人法,选择贴近孩子生活的作品,能为孩子们创设阅读的动力源,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迷惘。《非常小子马鸣加》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创作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升级版。文中主人公马鸣加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超酷男孩,他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成长故事,正是三年级孩子成长中正经历着的,学生似乎能在班级中找到马鸣加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是一本适合三年级孩子的读物。
  2.节点猜读,激发阅读兴趣点。针对读本内容,教师选择了书中一个非常贴近孩子校园生活的故事《鞋子飞到灯泡上》进行节点猜读,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期待。根据故事内容的一波三折,我们选择了几个关键节点,让学生边猜情节边碰撞,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猜结果、编续集、再现情景、剧本表演等等,让孩子从整本书的阅读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
  (二)读法渗透,扩展学生阅读关注点
  刚进入三年级,学生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往往还带着一睹为快的心理。他们一打开书便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内容进行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则跳过,偏重关注情节,表面看来,阅读数量是多了,但阅读质量却下降了。让中年级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是体现阅读成效必不可少的策略。
  1.读文看序。“读书看序文足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必须养成先看目录的习惯。在《非常小子马鸣加》一书导读时,我以谁最快找到故事《鞋子飞到灯泡上》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目录,并适机让学生明白,目录既可以索引,也能让人知道托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
  2.封N导读。书籍的封面、封二、封三与封底往往注有本书撰写的作者资料及本书其他信息的介绍,而学生们在阅读时关注此类内容的却极少。结合《非常小子马鸣加》一书的相关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封N来导读。学生从封面上有趣的卡通画与充满个性的字体对人物和本书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并从封二上的作者介绍、封三上的丛书系列,以及封底的读后感受交流中读有所获。
  3.插图助读。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虽然进入了中年级,但学生对书本图画内容的关注程度还是很高,因此适当推荐学生读一些有插图的“整本书”,可以让学生从短篇阅读到长篇阅读平衡过渡。《非常小子马鸣加》一书几乎每则故事都配有生动形象且易于学绘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插图来帮助阅读,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效率。   4.同类延伸。中年级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加上刚刚开始阅读整本书,因此阅读量不宜过大,内容也不宜过于复杂。我们选择了一类丛书的推荐导读,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学生既获得了丰实的体验,又让同一读法在反复中固化。
  如读完《非常小子马鸣加·飞毛腿马鸣加》以后,可以推荐丛书中的其他几本。读完本套丛书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淘气包马小跳》等同类作品,在反复阅读中稳固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多元评价,实现整本书阅读可持续发展
  学生年龄特点、作品本身特点、阅读能力元素,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人为地分开。阅读指导要关注各个阅读阶段评价方式的创设,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1.利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1)人物卡片制作。开展《非常小子马鸣加》读书讨论会的时候,出示马鸣加和他同学的图片,让学生找到书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模仿书前的人物名片制作人物卡片,并进行交流展示。
  (2)漫画故事集册。让学生模仿书中插图,为一些没有插图或插图过简的情节配上漫画。作品可以进行画展,也可以编成漫画集《非常小子马鸣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配上图画,其他学生在参观与交流中能够凭借图片,回忆书中描述的情景,体会到想象的乐趣和新奇的乐趣。
  (3)读书卡片交流。三年级学生初涉整本书的阅读,可以设计较低要求的读书卡片。交流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书名及阅读时间的摘要;二是记录一些零碎的心得。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让学生写完整的心得。不以应付老师为目的,鼓励学生写真实的感受,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卡片交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利用多元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高度。
  (1)细节交流中提高认知水平。利用读书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细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经历,可以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关注作品。《非常小子马鸣加》的阅读交流会上,我引导学生对作品细微处深入挖掘,同时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让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并产生再读、三读的兴趣,让阅读更深入,更开放。
  (2)联系现实让影像打动心灵。在《非常小子马鸣加》的阅读交流中,教师可以“友情”为主题,出示马鸣加和徐洋等好朋友一起游戏、学习的几个画面,让学生回忆一个个细节,体会他们之间的友情。讨论中,学生会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回忆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以《鞋子飞到灯泡上》这一故事引起讨论,想想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方式,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
  (3)碰撞追问中思考现实问题。在读书交流中,结合马鸣加在学校的表现,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马鸣加或马鸣加的老师,分别说说希望有怎样的老师,或你会怎样对待马鸣加。碰撞后追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儿童社会化这样一个相对深刻的命题有自己的体验。讨论结束后,学生们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与困惑写下来,按书后的电子信箱地址发送给编辑,并主动利用网络平台与其他小读者作进一步的交流。
  (4)品味阅读中提高语言水平。《非常小子马鸣加》具有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它的语言纯真、稚拙、欢愉、变幻又朴素。整本书的阅读过程重视故事语言表达细节、情感演绎方式等,从欣赏美的角度开展评价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主张“小厨正餐式”的品读,但也不摒弃“汉堡快餐式”的泛读,二者相辅相成同时又能相互补充。但要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广博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厨正餐式”的品读必须成为主导。因此,中年级伊始,有策略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能为学生阅读判断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作好铺垫,让他们获得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未来阅读的脚步才能走得更稳健。
  作者简介:李娜,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语文教师;李伟平,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总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话题。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大体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当下的过程,它指向更根本的终极性目的;二是相对于现实的世界,它指向于彼岸的世界。关怀终极,有助于人们超越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然而,中小学语文教育倘若以一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所谓“看穿”的理念去导向,似乎容易把精神的东西当成麻醉品,
期刊
一、主题说明  第五组课文共有三篇,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看,本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赞美祖国江山秀丽多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组课文,我们会发现:三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先写实后联想”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
期刊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册均有古诗,古诗语言精练,情节跳跃,想象丰富,意境空灵,音韵和谐。今天学古诗,不点化,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读古诗首先是破解语句,连缀情节;其次,要融合想象,这样才能领会其意境,体会其感情。本文以《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两首古诗为例,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  《寻隐者不遇》全诗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首先领会诗题,“隐者”即隐士,“寻”
期刊
期待已久的“语文主题学习”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备课呈现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课堂上体现的“352”教学时间分配,还是大量阅读回归课内,晨午问的经典诵读熏陶,都使学生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单元整合教学是进行“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它以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教学环节进行再加工,再延伸,再利用,将备课融入到几个模块中,既环环相扣,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课题主持人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  对于这项实验,李希贵的解答简单明了: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人所共知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一直被忽略了,尤其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一再错过了孩子们
期刊
罗丹红(浙江省绍兴县教研中心教研员,以下简称“罗”):潘教授,2009年前后,您提出了“积极语用”这一语文教育新主张。它一提出就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目前已经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大家知道,一种教育主张的提出一定有它的基本背景。潘教授,您为什么会在2009年前后这个时期提出“积极语用”这一语文教育新主张?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以下简称“潘”):就理论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既来自
期刊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有一段精彩的台词:“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段名言常常被引以歌颂人类的伟大。然而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并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哲学家贺麟说:“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界限。”
期刊
自从周雨明老师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溧阳市实验小学工作,我就同他熟悉了。可以说,我是看着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步成长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他,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脚踏实地,严谨治学。  周雨明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坚持在快乐的语文世界里行走。近几年,周雨明老师的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小学语文研究上找到了新的方向——“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他提出“人文熏陶”的
期刊
在当代,语文课难教,学生作文更是饱受各方批判,语文教师自己也尴尬郁闷。媒体上最常见也最严厉的批判有一种,以为中小学教写作文应完全让学生发挥个性。如果讲点揣摩仿效,讲点修辞功夫,讲点文体规矩,即是无个性,写八股,说谎话。因为据说,这样写作就没有真情实感。有此“真情实感”说,如同真章一擎在手,一旦祭起来,能压死人。不少批判悬“真情实感”为终极真理,将作文起码的模仿、规矩和修辞,与整个社会制度和学校教育
期刊
多年前,周雨明老师就提出了“人文熏陶”小学语文教学构想。他试图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最优化,突破机械干瘪的训练式语文,创造适合语言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熏陶式的语文教学。下面我就周老师执教的《诺贝尔》一课,粗浅地谈一谈对人文熏陶理念下语文课堂的认识。  一、让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突显人文熏陶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