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风景名胜”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说明
  第五组课文共有三篇,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看,本组课文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赞美祖国江山秀丽多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品析本组课文,我们会发现:三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先写实后联想”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如,“三大名松”的描写,迎客松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如同“绿色的巨人”,送客松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再如,《黄果树瀑布》中对瀑布声音的描写,“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莫高窟》中对“飞天”的描写,“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等等。正因为作者丰富、合理的联想,所以读者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先写实后写想”,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训练主题实施教学。
  二、课时安排
  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这三篇课文共需8课时。现在我们用3课时学好教材,用2课时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江山如此多娇》,用1课时汇报交流阅读的收获。这样,用6课时的时间就能学好一组课文并读好一本拓展书,省时高效。
  第一课时预习过关课:写好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下发已设计的预习卡,包括:“我能读准”(要写、要认的生字词)、“我的字最漂亮”(限于本单元自认为难写的生字)、“我能读正确”三个栏目。课堂上,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采用同桌互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班内交流的办法,过字词关和朗读关。
  第二课时主题精品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
  抓住“先写实后写想”的关键语句,体会黄山松的神奇和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领悟“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并仿照“先写实后写想”的方法,口头描述黄山的其他松,做到理解与运用的融合、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第三课时主题略品课:《莫高窟》,依法自学
  先理清文章线索: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方面,然后重点抓住“飞天”一段的描写,让学生找到“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并尝试运用此法补写“飞天”的其他姿态,深刻体会“飞天”的精美。再尝试着运用此法改写一种形态的彩塑,做到读写结合。最后,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积累语言。
  第四、五课时 自由阅读课:《江山如此多娇》,反三归一
  在拓展阅读时,也要紧紧扣住“先写实后写想”这一训练重点。一是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二是积累“先写实后写想”的优美句子。读文章,找句子,谈感受,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第六课时闯关汇报课:《江山如此多娇》。巩固强化
  抓住文章的内容、四字词语、“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习作练笔等,采用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收到美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良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具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题精品课:《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
  一、谈话导入
  预习课上,大家认读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谁来谈谈,黄山松和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说一说。
  二、精读《黄果树瀑布》,以例悟法
  1.走进黄果树瀑布,感受它的“壮美”!请你找到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各有什么特点。
  2.班内交流。
  (1)让学生畅谈自己找到的句子,当谈到第3自然段时,出示并品析句子: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课本中的原句好在哪里?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从岩壁上流下来。水声“哗哗”的。
  引导学生抓住“泻”字,想到“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感受瀑布的声势浩大,体会用词的准确。
  引导学生抓住“宽幅白练”,体会瀑布的宽度、高度,使学生认识到瀑布形态的宽和美;抓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体会声响的巨大,从而感受比喻句的好处。
  (2)感情朗读。出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和句子,让学生人情入境地读,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3)填空背诵。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 ),上面( ),好像( )。那“哗哗”的水声( )。
  (4)小结。正因为作者运用了“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像这样“先写实后写想”的句子,文中还有一些,找一处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略读《黄山奇松》,依法自学
  同学们,请读读《黄山奇松》一课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哪些句子是作者想到的。
  1.学生自读自画。
  2.交流画出的句子。
  (1)从写实部分“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补充:迎客松资料,板书:顽强不屈)
  (2)从写想部分“有的像好客的主人,有的像绿色的巨人,有的好像在和游客告别”,我们又体会到黄山松的什么特点?(板书:千姿百态)
  3.学习运用。
  (1)齐读最后一段“黄山松千姿百态……更加秀美”,你能不能也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来描述一下孔雀松?(出示孔雀松图片,学生尝试习作)
  (2)出示一些不知名的黄山松,让学生命名并运用“先写实后写想”的办法,练习习作。
  (3)小结。正因为黄山松千姿百态、顽强不屈,所以被称为“奇松”。黄山有七十二座山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难怪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
  作者简介:毕英春,山东省寿光市世纪学校副校长;李凤君,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教研员。
其他文献
第一板块: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板书)  生:(齐读)窗前的气球。  师: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吧?窗前的气球主要写谁?他怎么了?最后怎么样了?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式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科利亚得了__,同学们不能__,用__问候他。)  第二板块:互助合作,品悟“高兴”  师:是呀,就是因为有了同学这种特殊的问候,科利亚最后高兴地笑了。
期刊
语文教学有两个观点是不可缺失的:一是课程目标的表述和达成要有整体性;二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教师课程意识的薄弱,课程整合能力的低下已成为课程改革前进途中的瓶颈。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其区别于教学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程意识更加关注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意识关注的
期刊
五年级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经典之作《呼兰河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与魏星都曾执教过这篇课文。对描写“祖父的园子”的段落,薛法根老师是这么教的。  师: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读这两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生: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师:
期刊
教学目标:通过品味鹬蚌形象的语言,走进鹬蚌内心世界,领悟寓意,初步培养学生寓言文体感悟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对象:六(下)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苏教版12册教材,编者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寓言故事教学。它短小精悍,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寓言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些常态的寓言教学,教师往往只抓住寓意来教学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 课前预习需自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
期刊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修改,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锁定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笔者在听课中有几点随想。  一、 及时更正,规范语言表达  【案例再现】《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  师:学完第一节课,你知道珍珠鸟是什么样子
期刊
《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如何用好《灰椋鸟》这个例子为“阅读”和“表达”服务,从而达成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并期待方家指正。  【片段一】  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灰掠鸟的外形?  生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生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科。然而,我们许多学生却不爱学语文,甚至讨厌学语文。仔细分析,语文课缺乏生机活力是原因之一。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一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下面的几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融入角色 移情体验  【案例一】《会走路的树》一文讲述了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小树”陪小鸟玩了许多地方,看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后来小鸟知道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的一家
期刊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内涵丰富,主题深刻,不好理解,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将鲁迅的散文诗《雪》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或许编者正是考虑到此文内涵的丰富与深刻,所以提供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学习,并有意通过“《雪》四人谈”这个专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考角度和学习方法指导。  其实,要是单讲雪,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不困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孕育着
期刊
语文教学总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话题。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大体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性质的终极关怀,所谓“终极”,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当下的过程,它指向更根本的终极性目的;二是相对于现实的世界,它指向于彼岸的世界。关怀终极,有助于人们超越对眼前物质利益的追求。然而,中小学语文教育倘若以一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所谓“看穿”的理念去导向,似乎容易把精神的东西当成麻醉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