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酸性集料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及应用

来源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lovey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改善酸性集料与沥青之间的黏附性,对市场上常见的4种抗剥落剂进行比较,优选出对路用性能改善最佳的抗剥落剂种类及其掺量.设计了4种不同的酸性集料沥青混合料改善方案并进行路用性能评价,相比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混合料,各改善方案在水稳性、低温稳定性及高温稳定性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且采用石灰岩碎屑替代片麻岩碎屑的改善措施为最优.以高原地区某沥青路面为依托,对比分析同时采取消石灰和抗剥落剂方案以及单独采取消石灰方案的路用性能,室内试验和现场铺筑试验均表明,同时采取消石灰和抗剥落剂方案的路用性能改善效果更优.
其他文献
为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同电场强度对环氧树脂结构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以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为基体、甲基四氢苯二甲酸酐为固化剂,交联度为90%的分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电场强度(E)对环氧树脂的自由体积分数、分子能量、玻璃化转化温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自由体积分数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E<1×106V/m时,体积分数增幅较大,而E>1×106 V/m时体积分数增幅缩小.分子势能和总能量在E<1×109 V/m时未见明显变化,当E>1×109 V/m时,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呈现大幅度降低趋
鳞翅目斑蛾科昆虫为森林和果树的重要害虫,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斑蛾科害虫的种群预测和直接诱杀.以7-溴庚酸为起始原料,经过二氯亚砜酰氯化、仲丁醇酯化得到7-溴庚酸仲丁醇酯,再与三苯基膦反应得到膦盐,最后与正戊醛进行相转移催化的Wittig反应,合成了鳞翅目斑蛾科昆虫性信息素顺-7-十二碳烯酸仲丁醇酯(Z7-12:COOSec-Bu);通过红外光谱仪(IR)、核磁共振波谱仪(NM R)对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为防治斑蛾科害虫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成本低、有效期长的性
高耐磨输送带是煤矿、化工、冶金等行业不可或缺的输送工具,而输送带表层覆盖胶耐磨性能的优劣会严重影响输送带的使用寿命.为提高以天然橡胶(NR)为基体的覆盖胶的耐磨性,该研究将NR与顺丁橡胶(BR)进行机械共混,制备了NR/BR共混胶.使用RPA加工分析仪测定了共混胶的硫化特性,采用平衡溶胀法测定了共混胶的交联密度,并测试了BR含量对共混胶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R含量的增加,NR/BR共混胶的交联密度增大,耐磨性能不断提高;当NR/BR=50/50时,共混胶的耐磨性能提高约38%,磨耗量低
以红薯叶多酚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以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红薯叶多酚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红薯叶多酚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确定红薯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1℃、乙醇体积分数72%、料液比1:21(g:mL)、提取时间33 min,在此条件下,红薯叶多酚提取率为0.9066%,与理论值0.91006% 接近.红薯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其对DPPH自由基、ABTS
以共聚聚丙烯为原料制备得到了聚丙烯(PP)样板,通过常压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仪对PP样板表面进行表面处理,采用红外显像仪测试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等离子体气流的温度,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仪、电晕笔表征了PP样板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种类、表面极性基团类型以及表面润湿张力,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对气流温度、PP样板表面形貌、润湿张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气流输入气压低,则等离子体气流温度低;工作距离小,则等离子体气流温度高;等离子体处理后PP样板表面粗糙度增加.
分别以二氧化锰(MnO2)和环氧(EP)为硫化剂,制备了聚硫代醚密封剂.通过测试和对比两种硫化剂所对应的聚硫代醚密封剂在耐水试验和耐热空气老化试验前后拉伸性能和体积膨胀率等性能的变化和差异,研究硫化剂种类对聚硫代醚密封剂耐环境老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EP硫化的聚硫代醚密封剂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能,在长期浸水后,其体积膨胀率和拉伸强度变化更小.而MnO2硫化的聚硫代醚密封剂具有更好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在耐热空气老化后,其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与此同时,对于EP硫化剂而言,配方中的酚醛环氧树脂有助
以(2R,3R,4R,5S)-3,4,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盐酸盐为起始原料,与取代苯乙酮及多聚甲醛在无水乙醇中经曼尼希反应缩合得到中间体1-(4-取代苯基)-3-((2R,3R,4R,5S)-3,4,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1-基)丙烷-1-酮,该中间体经Pd(OH)2/C加氢、脱苄、脱氧得到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N-取代苯丙烷衍生物,总收率36.8% ~46.8%,并通过1 HNMR、13CNMR、LC-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
建立了模拟移动床分离数学模型,采用恒定进料策略和ModiCon进料策略对2种环酮(环戊酮和环庚酮)进行仿真分离实验,并采用NSGA-Ⅱ算法对ModiCon进料策略模拟移动床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总进料浓度不变的前提下,与恒定进料策略相比,采用M odiCon进料策略的模拟移动床通过周期性调节进料浓度,萃余液口分离组分纯度从96.5% 提高到了99.9%,分离组分浓度也提升30% 以上,能更快达到满足生产要求的循环稳态;在限定分离组分纯度不低于99% 的前提下,确定最大进料流量为1.27×10-7
为了降低电磁屏蔽材料的反射效率及改善抗冲击性能,通过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了低反射抗冲击电磁屏蔽炭黑/剪切增稠胶(CB/STG)蜂窝夹芯板.利用SEM对CB/STG的形貌进行分析,考察了CB/STG的流变性能,并研究了CB/STG蜂窝夹芯板复合材料的屏蔽效能和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效能可达到51.52dB,且反射率仅为0.34,说明被屏蔽掉的99.999%的电磁波中仅有34%是被反射掉的;受到落槌冲击后,吸收能量达到了31.19J.这表明了CB/STG蜂窝夹芯板是一种以吸收为主的抗冲击电磁屏蔽复
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FC-69为出发菌株,以排油圈直径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为考核指标,采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到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高产菌株FC-69-52,并对其遗传稳定性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产菌株FC-69-52的排油圈直径达到7.12 cm、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42.86 g·L-1,分别较出发菌株FC-69提高了14.84% 和19.06%;高产菌株FC-69-52发酵48 h,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42.21 g·L-1,乳化值达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