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精神切片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樟柯的电影中有他标志性的、挥之不散的独特气味,混杂着上世纪县城中的尘土与当代中国翻转的欲望。他把自己投射在电影中,有着对故旧的怀恋和对当下的慨叹。
  那是北京一个普通小区的一套单元房,光线有些暗淡,空间也不算宽敞,如果没有一堆散乱堆放的胶片,和挤在一处的一座座奖杯,没人会把这里与导演工作室联系在一起。
  贾樟柯坐在一堆杂书中间,显得有点疲惫,他点起一根雪茄提神。他抽着雪茄,聊起自己的电影和生活,言谈中夹杂大量文学色彩颇浓重的词汇。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手指细白,带着点墨水的痕迹,有点弱不禁风又书生气十足,但一颗心里却全是酷烈的想象。
  两年前,贾樟柯去美国华盛顿的朋友家探访。那一家人在孩子上小学期间移民美国,母亲原来是大学教师,英文很好,但父亲的外语却不好,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美国社会,父母就积极鼓励孩子讲英文,逐渐发展到基本丢弃了母语。后来父母二人因故离婚,父子二人之间的交流只能依靠谷歌翻译。
  “看到那个场面,我真的是五味杂陈。”贾樟柯说。
  “你知道语言所牵扯的乡情是不一样的,能想象到吗?那个孩子,在前些年,他六七岁的时候,还在汾阳尘土飞扬的街道上,父母拉着他在跑,而几年之后,他摇身一变,就成了不会说中文的少年。”他顿了顿,又说,“牵扯了乡情之后,那种震撼更让人心酸。”
  关乎乡情,不只渗透在电影里。在如今太原城某个隐匿的角落里,躲藏着一家小小的面馆,它的老板是贾樟柯,那里是贾樟柯与旧时朋友与同学聚会的“秘密基地”。他不时回到山西,在面馆里和旧友们进行“纯爷们儿”式的聚会,吹牛,八卦,聊国际政治和国家领导人。按照妻子赵涛的讲述,贾樟柯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话题,永远是关于过去的鸡毛蒜皮,“比如上学时候,老师骂了谁,谁和谁又打了一架,基本都是聊了大半辈子的事,每年又再接着聊好几遍。”
  如今的贾樟柯似乎有意把生活劈成两半,一半是电影,意味着工作和事业;而另一半则属于家乡与故友。最近几年,他养成了一个喜欢回乡参加红白喜事的习惯,用贾樟柯自己的话形容“这让我感觉自己还在真实地活着。”
  在早年完成关于汾阳的“故乡三部曲”之后,贾樟柯用了很多时光,在他的电影版图中勾画出了一块大大的疆域,山西、重庆、上海、湖南、广东,甚至阿拉木图和澳大利亚,都在他的影像中先后被跨越呈现。
  贾樟柯身上一直具有着“书生气与江湖气”相互混杂的气息。关于贾樟柯身上的书生气,来源于他的父亲,一个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老人,谦和儒雅,“他有智慧,但绝不卖弄。”朋友回忆。父亲在世时甚少评价贾樟柯的电影,只在看完《站台》后,淡淡说了一句:你要是在五八年,肯定是个右派。
  而贾樟柯身上的江湖气则或多或少是因为撞上了大时代的缘故。与父亲那代人压抑隐忍的个性不同,1970年代生人的贾樟柯不仅见证了大革命风暴的遗迹,还一步步见证了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1990年代的经商热潮。旧世界已经分崩离析,新世界的规矩却仿佛尚未建立,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唱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一边在气味复杂的录像厅看港片,一边在课余时间做买卖赚钱,心里怀揣着懵懂又壮怀激烈的梦想,大把大把地挥霍青春。
  关于贾樟柯的电影,国际主流电影评论界曾有这样一句流传颇广的评价:在中国,有贾樟柯这样一个叙述者,能够让我们理解这个国家在发生些什么。
  看上去,这仿佛是一句针对西方观众的广告语;而传回国内,它又拥有了一个更为醒目的译笔:在贾樟柯的电影里,读懂中国。
  虽然贾樟柯并不承认自己有“讲述中国”的义务与责任,但他也承认自己对各种突发新闻事件的关注,以及在作品中流露出“与现代社会快速的互动性”。
  但事实上,贾樟柯的“中国叙事”显然并非停留在对于当代中国的解读之上,剔除掉那些与现实保持极高敏感度的故事与事件,人们甚至可以在贾樟柯的影像中,隐隐看出一个幽深浮动着的、对于旧时代中国传统的想象。
  在他那座位于北京市区西北方、夹杂在一片居民楼中、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工作室里,戛纳金马车奖和一些大大小小的奖杯被随意放置在一个款式陈旧的玻璃金属搁架上。一进门最显眼的位置,则摆放了一座关公塑像,香炉里却并没有青烟缭绕。而在客厅隔壁的书房里,则堆放着大批杂书,贾樟柯经常在那里抽雪茄,读他收集的清末民初的山西地方县志。
  贾樟柯喜欢的中国电影是《马路天使》与《小城之春》,《马路天使》是因为里面流露出的活泼而灵动的市井表达,而《小城之春》则是因为“喜欢里面的人物,在他们身上看得到旧时中国人的‘礼’”。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贾樟柯是个工作狂,他紧紧抓住任何一次闪烁的灵感和直觉,以强烈的意志和严格的控制来完成每一部电影。除了和山西老同学的定期聚会,他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与《红楼梦》相比,贾樟柯更喜欢的中国古典小说是《水浒传》,但并不是因为少年时代暴力往事的残留,而是因为一个林冲夜奔的故事,在茫茫暗夜大雪纷飞中奔逃的末路英雄的身影,始终在贾樟柯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关于他的电影《山河故人》的结局,当时贾樟柯突然觉得,那个时刻,需要有一个青春时代的回响继续传回来,于是《珍重》的歌声响起,“一方面是孤老的忧伤,一方面,即使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也应该还具有着不灭的生命力,而把这两点融合在一起,应该是五味杂陈的。”
  而他每次一想到这一幕,就会感觉到一点“愉悦的忧伤”。
  “这算是一种生命的救赎吗?”
  “我的电影里永远不会有救赎。” 贾樟柯以他少有的肯定语气强调。
  他依旧是那个在大雪纷飞的茫茫暗夜中夜奔的人。
  (编辑:彭宇)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遗留的代课老师问题,其实就是中国教育良心的问题  从17岁到57岁,山西省陵川县积善村代课教师宋玉兰坚守三尺讲台整40年,她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照亮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一直代小学的课程,2000年以后学校的小学老师多起来了,我便开始带幼儿班。”宋玉兰说,“村子里老师少,逼得我们几乎都是全能教师。”保守估计,在这个现在有1200多人的小村子里,宋玉兰累计教出了上千名学生。
你读了再多书,生活都改善不了,那才是耻辱。  ——连岳  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世上的书只有有趣和没有趣两种。有益和有害的论调是靠不住的。  ——画家黄永玉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 贾平凹《看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操对人才的提醒:希望他们认清形势,为己效劳。在我看来,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关键在于是否认清自己,看到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树枝”。  耳畔又响起乌江边上的那首悲凉楚歌,又回想起那个令易安居士仰慕的英雄——项羽。他的结局是不完美的,最终,他别美姬,弃宝马,血洒乌江,多么悲壮啊!但在我看来,悲得可惜啊!如果项羽能认清自己,试着低头
小时候,我们都是由口诀或典故来认字。比如“碧”,是“王老师白老师,坐在石头上看书”,“明”是“日月当空所以明”。而日本女孩山田美香,却将汉字剪成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在这些汉字里,有花草树木绰约的风姿,亦有四季风景的变幻。美香将这些汉字命名为“彩文字”。至今,她已经剪了四百多个字,还开始办展览了。我们总以为要去远方才能寻觅到诗意,她却将诗意过成了生活。也许,拥有诗意的想象力才是对生活最大的敬意吧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城内有很多技藝高超的玉雕匠人,玉器店铺林立。由于竞争激烈,经营玉器的生意都很清淡。但有一个叫陆子冈的人,开的玉器店“澈石轩”却买卖红火,不但回头客众多,连从京城到此为皇宫选购玉器的官差,也都直奔“澈石轩”。  其实,陆子冈的雕刻技艺并不出众,选用的玉料和同行也没大区别,为何他的玉器这么畅销?不久,有人发现了店内的秘密:陆子冈把房间屋顶、前后墙壁都开出窗户,在光线汇聚处设置古董架,
演练话题:上帝只偏爱奔跑者(见本刊2015年24期罗伟的《上帝只偏爱奔跑者》)  演练学校: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刘久娥)  江苏苏州中学(指导教师:顾维红)  上帝只偏爱奔跑者  □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唐文祺  当夸父倒在了逐日的路上,雅典见证了马拉松的殉死报捷,上帝是否对其不公呢?  当武穆风波亭中疾呼天日昭昭,左拉视死罔顾愤书《我控诉》,上帝是否对其不仁呢?  似乎大多数受苦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同样的失败、同样的迷茫铸造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生。此之所谓“甘之如饴”者与旁人的区别吧。面对千难万险的人生,一句“我自有享受”,也许就能化解内心的坚冰,给灰暗挫败的人生一丝光芒。  享受过程,快意人生。  我们很难知道,当下自己的努力,付出的辛苦,到头来究竟是硕果累累,还是徒劳无功。尽管每个追梦的人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但真正到达梦想彼岸的却是百里无一。是沉浸在失败的结局中
历史典故:始作俑者  追根溯源:《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
“做了演员以后才发现这些梦想正在一点点照进现实,它们一个个真的都在我另一个世界里实现了!”这是王子文用心敲击的情绪。梦想就是一束微光,一寸一寸地从遥远的地方向你真实的世界射来,照亮了原本模糊的现实之路,用情感塑造人物,用真情再现角色,用充满人生情怀的激情来对待曾经并不清晰的未来。没有谁天生就知道自己的未來,然而,当我们用奋斗的汗水和坚定的步伐走向远方时,我们的梦想之光会渐渐闪亮。  85天,出海打
受到多年的教育,“平衡”已经近乎标签化,提到它,脑子里会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如:天平、自然界的生物链、人生哲学、打破、把握一个度……这些点都可以写出一篇议论文。  如果看到我们发表过的范本——周东江的《平衡有术》,你会看到发生在生活中的具体个例,如在西藏体验到的:青藏高原哪来这么多化不完的积雪?问题抛出来了,答案紧跟而来,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气象平衡。接着又想到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讲秦末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