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7日,国家旅游局宣布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确定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旨在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游理念,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切实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新风尚,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产业。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地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更是快速发展,业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大众化旅游产品类型,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全国各地也都普遍推出了以生态为招牌的旅游线路,一些省份甚至早已将生态旅游线路作为方向,开辟出各种生态旅游圈。目前,在我国开发较早、较为成熟的生态旅游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喀纳斯等地区。
  据悉,国家旅游局已经制定了到2010年的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双百千万”工程,设立100个各级各类生态旅游示范区(点)和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培育100个生态旅游志愿者组织,产生1000个生态旅游示范经营企业,培养1000个生态旅游专家级导游,建设1万个生态旅游示范家庭,在国内和国际推选1万个生态旅游宣传使者。
  
  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性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生态旅游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
  有的专家表示,生态旅游强调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从一定程度上讲,生态旅游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状态,也是一种要求相当高的旅游业态,除了满足游客各种需要之外,往往还要求能保护受过度开发威胁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并且涉及到协助解决偏远地区旅游点居民的生活问题。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开发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既要保持乡村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让村民受到先进文化的指引,同时也教育游客学会环境和文化保护的观念。然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有些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这种产品的开发要慎重和缓行,否则这样的生态旅游开发必然会引发大量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和不足。在不少景区都或多或少地有很多开发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如垃圾箱少,矿泉水瓶、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影响景区环境,有些地方的景点标识和环保宣传标牌随意钉在树上,道路修建的时候破坏植物和湖泊,经常有游客攀折珍贵花木等等。
  因此,确定2009年为生态旅游年是深得人心的,相信这一举措将会对我国的旅游市场起到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关 于 生 态 旅 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赏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生态旅游对游客有一定的要求:
  1.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要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2.尊重访问目的地的文化,不要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强加于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3.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搂抱、不恐吓动物,参观野生动物时,不要穿鲜艳的服装。
  4.自觉做到不踩踏珍惜植物,不采集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样品。
  5.不购买、不携归被保护生物及制品。
  6.不乱丢垃圾、不污染水土,去特殊地区要备用具,将垃圾运回。
  7.积极参加保护自然生态的各种有益活动。
  8.通过旅游实践,了解自然对人自身的要求,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更清楚的认识。
  
  生态旅游对旅行社及导游的要求:
  1.要有引导游客保护自然的观念,要有明确的生态意识,领队、导游要适时对游客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选择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目的地,避开脆弱、敏感的生态地域。
  3.在计划阶段,要充分听取地域生态科研人员和自然保护团体的意见。
  4.旅行团队人数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一般在20人以内。
  5.对游客进行事前教育,以提高游客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6.培训导游,使他们理解和执行生态旅游的概念。
  7.尽量安排熟悉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导游。
  8.尽量选用当地人经营的旅馆,并向旅游者建议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的土特产品。
  9.指导游客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组织各种有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公益活动。
其他文献
[摘要]春节燃放爆竹烟花主要是汉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它内化为民族的心结,人们通过燃放爆竹烟花这一仪式来辞旧迎新,期盼来年幸福安康。这一习俗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人们皆沉浸在爆竹声的的欢乐中,又说明了它的娱乐性,深层次上,爆竹声又传达着人们全家团聚时内心的喜悦;大家希望通过燃放爆竹烟花来消灾辟邪、喜迎好运,这一仪式又体现着人们的功利性;通过燃放爆竹辞旧迎新这一仪式,又表达出人们期盼来年更上一层楼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完成过程,身心发育不协调、不稳定;认知、情绪和意志发展处于成型阶段,对事、对物和对人的认识、态度比较偏激,隐含冲动性;同时,又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以批判眼光审视现实的群体,对社会充满理想和憧憬。此时也是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危机,而大学生自身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对心理危机时最易走极端,采取
期刊
去新疆伊犁旅游,不可不去西北闻名的圣佑庙。  圣佑庙地处新疆昭苏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洪纳海河沟口,藏语名叫“吉金铃”,蒙古语名为“博格达夏格松”,这是新疆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新疆现存最宏伟的一座古代建筑园林,也是新疆境内最大的一所黄教寺院。  走进圣佑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松柏参天,云杉蔽日,建筑整齐,古色古香,让人顿生敬畏。这是当地蒙古族牧民求神祈祷的场所,尤其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
期刊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早上好。谢谢大家能挤出时间来参加《丝绸之路》杂志创刊16周年座谈会暨《丝绸之路珍藏版》丛书首发式。  《丝绸之路》1992年9月创刊,到现在整整16年了。  16年,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在报刊林立、竞争激烈的大坏境下,这个从“三无”起家的刊物,居然还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进步,有发展,为什么?  我想来想去,主要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这个刊物创办的时候,正是“丝绸之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承载和展示国家和区域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兼具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特征。因此,怎样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地、大众化和个性化、战略性和策略性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甘肃省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怎样通过博物馆的文化体制改革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力,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和战略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笔者对湖南、上海、河
期刊
画家王钧兵在天山脚下生活了近40年,新疆这片神奇美丽的广袤土地滋养、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对天山冰雪山水画的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新疆有闻名于世的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众多的雪岭冰川分布其中,其消融的条条溪水汇流而下,哺育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王钧兵多次去雪岭冰川,那高耸的山峰、茫茫的雪岭、壮观的冰川深深地吸引、震撼着他。在那苍茫的群山中留有古道遗址,置身其间,沉积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期刊
《丝绸之路》杂志创刊16年来,紧紧围绕“弘扬丝绸之路优秀文化,服务中国西部现代旅游”的办刊宗旨,以“追求高品位和可读性统一”的风格,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同。近年来,杂志社在利用自身力量做好刊物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杂志的总体发展和对外联络工作,先后在北京、陕西和新疆三地组建了办事  处,聘请专职人员负责刊物在北京、陕西、新疆范围内的宣传、组稿、征订、广告等事宜,并利用《丝绸之路》杂志的品牌优
期刊
[摘要]甘肃河西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从中亚进入中国境内,经河西走廊,入宁夏而达西安。可以说,河西地区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历代出土汉简为例,简述了汉代甘肃河西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关键词]河西地区;汉简;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37-07    汉代的甘肃河西地区(即黄河以西地
期刊
中国最大的旅游互联网媒体联盟将成立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连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国人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也更加渴望掌握及时、权威、全面的旅游新闻和行业资讯。  目前我国各省市新闻网站虽都有旅游频道,但大多受地域限制,主要以提供当地旅游资讯和景区产品为主,缺乏外地景区、路线的详细资讯,很难实现当地游客和外地旅游资源间的信息畅通。各地旅游景点和旅
期刊
青岩镇位于贵阳市南郊29公里处,是贵阳通往黔南的要津,始置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为屯田驻军要地,亦称青岩堡。明清之际,这里商贾云集,寺庙林立,香烟缭绕,盛极一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从贵阳步行经花溪到青岩,他在其游记中记述了当时所见到的青岩城貌:“度桥(青岩北门桥)而南,半里,入青岩城之北门。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街市)焉。是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