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原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的中学历史教育,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意识地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一些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拓展中,不注意拓展的一些原则,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拓展的原则,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拓展原则 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5-02
  拓展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拓是开辟、扩充的意思,展就是张开的意思,拓展就是开拓、扩展、延伸的意思。教学上的拓展,就是运用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去解决生活化的、开放的实际问题,使课堂所学知识得以不断的延伸和发展。拓展能扩大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丰富深化对课本文本的理解。当今的中学历史教育,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意识地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一些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拓展中,不注意拓展的一些原则,出现了拓展内容脱离了主题,拓展散乱;或者拓而未展,展不到位;或者拓展太多,喧宾夺主等问题。那么,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拓展的原则呢?笔者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II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目标性:拓展应有利于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是衡量一节历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拓展,有意识地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纳入教学目标中。教师拓展所选用的每一则材料、每一个事例、分析说明每一个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拓展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理解每一节历史课的课标要求,熟悉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哪些内容必须去拓展,哪些内容可以去拓展,应了然于心。
  例如,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中,一位老师在讲“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这一目中进行了拓展,他先是讲到叶剑英、华国锋在文革后期如何力挽狂澜粉碎“四人帮”, 接着又讲了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并分析了错误根源及实质、影响等等内容,讲了这部分内容就已经花去了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位老师就是拓展内容脱离了主题,拓展散乱,违背了拓展的目标性。其实这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首先确定的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其中的中心内容就是“改革”。 故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为何要改革?二、如何进行改革?三、改革影响如何?所有的拓展也是紧紧围绕这三方面的目标所展开的。
  二、认知性:拓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青春活力、热情奔放、思想敏锐,貌似成熟,其实他们是处在半幼稚、半成熟过渡时期,学习历史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具体的场景来体验。为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教师所拓展的内容不宜过于拔高,如果其拓展的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话,学生无法正常理解,学习压力便会加大,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如一些老师在讲经济体制改革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是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这个问题设计得不是不好,只是让学生无从下手,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他们对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都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有限,这样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讲了下面的一个小故事,还补充了两则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在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金寨县调查。在燕子河山区,他走进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在阴暗的房间里,见锅灶旁边草堆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便亲热地上前和他们打招呼。老人麻木地看着他,一动不动。万里伸出手想和他握手,老人仍麻木地看着他,不肯起身。万里很纳闷,以为老人听觉有问题。陪同的地方干部告诉老人,新上任的省委第一书记来看你了,老人这才弯着腰颤抖地缓缓地站起。这时万里惊呆了,原来老人竟光着下身,未穿裤子。万里又招呼旁边的两个姑娘,姑娘只是用羞涩的眼光打量他,也不肯移动半步。村里人插话说:“别叫了,她们也没有裤子穿,天太冷,她们冻得招不住,就蹲在锅边暖和些。……
  材料一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实行政社合一,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依据材料,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农民为什么生活那么贫困?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样,我把问题设计的起点定在学生现有的一些常识上,同时,又给学生一些材料帮助学生的理解,学生接受和理解就容易得多了。这些材料比较典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材料又不多,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还能使学生通过材料分析知道:我国改革之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②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适度性:拓展按照文本和教学内容情况精选材料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限于受教材篇幅和教学大纲的框架,教材纳入基本上以纲纲条条的形式呈现,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被删掉,许多历史知识无法做到横向比较、纵向贯穿,如果教师上课知识只是对课本的内容照搬照套,那么,历史课必然显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历史课变成“只见骨骼,不见血肉”。其实,历史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学习也要做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就需要有许多历史拓展的教学内容。历史课堂的拓展是必须的,但一定要适度。古人说:“过犹不及”,整堂课如果拓展成了主角,课文文本本身退居其次,会造成喧宾夺主,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学到真正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由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历史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有关的历史材料全部的列出,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出较全面、真实、客观反映历史的典型材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拓展材料,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课本只这样写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但为何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前企业管理在当时出现什么问题?学生有疑难不懂,我本来补充了以下的材料,加以理解分析。
  材料一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
  材料二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三 上海柴油机厂柴油机车间曲拐小组原来加工半成品质量差,曲拐废品率达5%,当年头4个月报废损失折3.8万元,可供小组人员发一年半工资;而在进行内部整顿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后,废品率逐月下降,加上产量提高,同样4个月至少挣回了3.8万元,企业却无权给职工发一分钱奖励。职工抱怨“浪费可以,节约无奖”。
  上完本课的第一堂课后,我觉得准备的材料太多,学生目不暇接,思考的时间少。为此,我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得知三则都是在讲企业没有自主权,材料三还有讲企业的激励机制差,职工生产没有积极性。材料主题相同的,可适当减少。故此,我忍痛割爱地把材料二删除了。第二堂课讲这部分内容时,课学生更有时间思考,老师更有时间讲解。课堂的效果反而更好。
  四、时机性:拓展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契合性、融合性
  拓展的时机性,就是在课堂拓展时是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所以,拓展应该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去拓展延伸,否则,就可能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的我们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要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拓展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契合性、融合性,在文本重点、疑难处用拓展材料来阐发、来补充、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掌握。有时机性的拓展是学生思维的翅膀,不合时机的拓展是摆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中,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许多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如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课本上没有阐释,学生也比较难于理解。我及时补充拓展了这两个概念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这个概念的解释,学生也明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的,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实质也是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后也就容易理解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五、生活性: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拓展的生活性,就是让社会现实的知识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是知识到社会上得到实践。历史教学虽然是讲授过去的事件,但教师不应该是就史论史,就史讲史。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构建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历史教育。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化的问题。
  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根据课本的学习延伸,布置一道作业:“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或上网浏览等方式写出一篇小论文,再来课堂上交流讨论。后来从学生在课堂交流讨论得知:学生都能从农民是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取得的成就。一部分学生也能指出改革后农村的一些问题:如农村的生产力还落后,生产工具简陋,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一些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农田荒芜等等问题。这样,我就把学生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教室引导了社会。学生也能学以致用。
  六、多样性:拓展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拓展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拓展是多样性的,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上面举例说明的补充文字材料,设疑提问,解释概念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的主要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拓展。多媒体它集语言、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多能、高效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它信息量大、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多种认知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如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的过程内容,我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方式,使学生更能感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国内外的局势发生了变化,改革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他排出阻力,不惧艰难的勇气和气魄。深深感受了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的魅力。
  2.实物(图片)展示。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选用一些实物(图片),是对课本内容的直观反映和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广度和认知广度。如在讲计划经济时,我把事先搜集的一些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证,如粮票、布票等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的匮乏,人民生活的艰辛。
  综上所述,我认为历史教堂的拓展,要依据教材内容,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的需要,发挥教师的特长。这样,拓展让历史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拓展也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健康。
其他文献
随着对含间隙机构动态特性精确分析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越加精准的接触碰撞力模型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由于考虑表面形貌建立接触碰撞力模型是目前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1-01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员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工业领域对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对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需求更是追在眉睫。由于受到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我国在核电技术发展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难
采用地膜植棉新技术是我区近年来棉花生产的一项大变革。这个变革有三个特点:一是这一技术传播快,种植面积大。一九八○年新疆只有石河子农科所等单位试种了7.5亩地膜棉花,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后练习题,既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的教学特点及文章的本身特点,又要因地制宜,巧妙运用,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下面是具体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课后题 因地制宜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9-02  课后题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汽车动力总成是汽车振动的主要激振源之一,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理想的动力总成隔振器的动态刚度和阻尼应具有频变特性和幅变特性。传统的被动悬置难以满足全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速推进,再一次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一线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打造出高效课堂。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什么又是个性化高效课堂?个性化高效课堂对教学管理都有哪些要求?面对
金秋九月的一个下午,芬兰外交部安排我们访问波尔沃市《新土地报》,它是一份已有94年历史的报纸,发行量为14000份。我们一行刚进门,主编赫尔沃宁和采访部主任微笑着迎上前来
高速圆柱滚子轴承在高速工况下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机床、船舶等领域被广泛地使用。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高速圆柱滚子轴承需要具有更好的高速性能。而保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看看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便可一目了然。在讨论答问时,往往学生思考的时间短,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因而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课堂伊始小手如林,众说纷纭;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人云亦云;讨论结束后,就变成了不知所云了。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