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的挽歌诗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挽歌最初是作为为死者送葬的歌曲而产生,魏晋六朝时则出现文人拟作挽歌诗以抒情的现象。陆机的挽歌诗正处在由葬礼挽歌诗向文人挽歌诗过度的特殊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和鲜明特点。
  关键词:陆机 挽歌诗 哀祭制度
  一、哀祭制度与挽歌送葬
  挽歌送葬,是指送葬途中及送棺入窆时,由牵绋引车之人演唱丧歌送葬,这是古代丧祭制度的组成部分。干宝《搜神记》记载:"挽歌者,丧家之乐。执绋者相和之声。"可见这一传统自古有之。
  晋人多认为挽歌起于汉代。崔豹《古今注》中认为:"《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自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故有二章。"随着汉代礼仪规定的不断完善,汉末魏晋时,挽歌送葬已成为定制,后代皆遵循之。史书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后汉书·礼仪中》:"羽林孤儿、《巴俞》擢歌者六十人,为六列。铎司马八人,执铎先。"
  早期葬礼挽歌诗"主声而不主文",只要有相应的曲调用以助哀即可,对文辞并不讲求。因此与文人关系较为疏远,早期史料中没有文人创作挽歌的记录。
  二、挽歌功能的扩大及文人挽歌诗的兴起
  汉末魏晋时,除了葬礼挽歌之外,很多人喜欢在非葬礼的场合吟唱挽歌,成为一时之风气。《晋书·五行中》曰:"海西公时,庾晞四五年中喜为挽歌,自摇大铃为唱,使左右齐和。又宴会辄令娼妓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其声悲切。时人怪之,后亦果败。"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与此同时,文人也加入到创作挽歌的过程中,这些文人拟作被称为"拟挽歌"或"挽歌诗"。魏晋文人挽歌诗,有作品传世的有缪袭、傅玄、陆机和陶渊明四位作家。他们通过创作挽歌,来表现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死亡的困惑,对后世的拟挽歌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文人创作挽歌逐渐回归到了实用性的目的。南朝出现了向皇室和贵族赠献挽歌的现象。《南史·丘灵鞠传》载:"宋孝武殷贵妃亡,灵鞠献挽歌三首,云:'云横广阶闇,霜深高殿寒。'帝擿句嗟赏。"在北朝则完成了文人挽歌与葬礼挽歌的合流,出现了尊奉皇命创作挽歌、为某人创作挽歌的情况,挽歌逐渐回归到了实用的目的。《北史·卢思道传》载:"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征等不过得一二首,唯思道独有八篇。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由此可见,北朝时期文人创作的挽歌已经回归到葬礼挽歌。隋唐之后的挽歌,多沿袭着北朝挽歌的形态发展。如庾信《送灵法师葬诗》、白居易《德宗挽歌》、元稹《顺宗挽辞》等。
  三、陆机的挽歌诗
  在整个文人挽歌诗的发展过程中,陆机是创作数量最多,也很有特色的。但其现存篇目及篇数,仍存在争议。
  1、陆机挽歌诗的篇目考订
  完整留存的三首陆机《挽歌诗》收录在《文选》及《乐府诗集》中。然而,三首诗顺序不尽相同,这主要在于第二首和第三首的顺序上。《文选》李善注本,第一首为"卜择考休贞",讲卜择墓地;第二首"重阜何崔嵬",以亡者的身份写死后墓中之感受;第三首"流离思亲友",是写亲友送葬的。《乐府诗集》摘录的顺序与此相同。而《四库全书》所载《六臣注文选》中,则把第二首和第三首的顺序交换,即"流离思亲友"为第二,"重阜何崔嵬"为第三。从三首诗歌的内容来判断,如果将三首诗看作组诗,那六臣注本更合理。
  明确标有王侯挽歌的还有一首。《北堂书钞》在"孤魂虽有识"条之下:"陆机《王侯挽歌辞》:孤魂虽有识,冥漠难为符。操心玄芒内,注血治鬼区。"
  与此相对,陆机还存留了几首庶人挽歌诗。"死生各异方"一首,称为《庶人挽歌诗》。另外,被冠以《士庶挽歌诗》的还有两首。其一,《北堂诗钞》在"安寝曾丘下,时闻板筑声"条下,引:"陆机《士庶挽歌辞》云:陶犬不知吠,瓦鸡焉能鸣。安寝曾丘下,时闻板筑声。"其二,《太平御览》在解释"蒭灵"条时引用到:"陆机《士庶挽歌辞》曰:埏埴为涂车,束薪作蒭灵。"金涛声的《陆机集》以及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都将这两句合而为一,认为是一首诗。但陆机的时代,文人拟作挽歌诗并不针对某一个人,往往是泛论。因此拟作的名称,一般为挽歌、挽歌诗、挽歌辞等几种,亦或是之前冠以王侯、庶人等泛化的概念。而陆机又是一个创作挽歌诗较多的作家,因此不能排除两首挽歌诗有相同题目的情况。因此,应将其看作两首。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在昔良可悲""五常侵轨仪"两首。《韵补》卷五:"陆机《挽辞》:在昔良可悲,魂往一何戚。念我平生时,人道多拘役。"同卷亦引:"五常侵轨仪,夕气牵徽墨。随和乏良聘,枝骙或鸩毒。"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存陆机的完整挽歌诗及残句,一共有九首。分别是:《挽歌三首》"卜择考休贞","重阜何崔嵬","流离思亲友";《庶人挽歌诗》"死生各异方"一首;《王侯挽歌诗》"孤魂虽有识"一首;《士庶挽歌诗》"陶犬不知吠""埏埴为涂车"两首;《挽辞》"在昔良可悲""五常侵轨仪"两首。
  2、陆机挽歌诗的特色
  在文人拟挽歌的发展过程中,陆机的挽歌诗处于由葬礼挽歌向文人挽歌过度、并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
  首先,在形式上,陆机的挽歌诗仍具备一些葬礼挽歌的特点。在题目上,都有庶士、王侯等不同的分工。这明显受到了李延年为挽歌分类的影响,秉承《薤露》《蒿里》两个挽歌系统而来的。再从内容上看,两种不同类别的挽歌,其写法上也略有不同。例如其《士庶挽歌诗》:
  陶犬不知吠,瓦鸡焉能鸣。安寝曾丘下,时闻板筑声。
  这首为士大夫、庶人写的挽歌诗,较为简短,几乎没有用任何修辞方式,非常符合通俗歌唱的特点,与《薤露》《蒿里》等早期丧歌的写作类似。而《王侯挽歌诗》则相对篇幅要长,描写也更为详细,更具铺染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陆机很可能是为不同等级的人撰写挽歌,来满足不同级别葬礼的需要。
  其次,陆机的挽歌诗中,人称很灵活:即有以第三人称为亡者而挽唱的,同时也出现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代亡者自挽的。颜之推就曾批判过这种做法。《颜氏家训·文章》:"挽歌辞者,或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出自田横之客,皆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事实上,这正反映出陆机挽歌诗对传统葬礼挽歌诗的突破。文人介入挽歌的创作时,会将自身融入诗中,甚至将自己假设成亡者,把自己对死亡的设想写入诗中,并由此来反观生活,使得对死亡的体悟有着更强的普遍意思。
  另外,文人创作挽歌,虽然都在表现对生死问题的重视、哀伤,对人生苦短的感慨、苦闷,"然而决非是同一主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呈现着由痛苦迷惘到超脱痛苦迷惘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陆机的作品则显得更为凄怆而绝望。通过创造一种悲凉的感情气氛,来排解郁结在自己心中的生死哀伤。这是时代战乱在文人心中真实的反映,同样也是陆机独特人生遭遇的内心自白。
  四、结语
  陆机是魏晋文人中创作挽歌诗数量最多的作家,这是由于在特定条件下,挽歌这种特殊的文体触发了陆机内心深处强烈感情的结果。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陆机用挽歌诗这一特殊的形式,抒发着他对死亡的设想和感受,实则是他对于生的无尽留恋和珍视。
  参考文献:
  [1]金涛声.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王宜瑗.六朝文人挽歌诗的演变和定型[J].文学遗产,2000(5).
  [4 ]傅刚.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J],文学遗产,1996(1).
  作者简介:王彤 (1987- ),汉族,女,山东章丘人,中国传媒大学2010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其他文献
2012年9月26日上午,首列火车佩戴红花驶出灌水站,沿着新建通(化)灌(水)铁路驶向吉林省通化市方向。至此,全长1380公里、地处东北亚、紧邻中朝、中俄边境的中国东北东部铁路通
天宝十三载,岑参两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此诗开篇就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头两句,首先从
古人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学代数,也需要“粮草”,它就是各种各样的数. 回忆初一代数,就是从有理数学起的.有了有理数,才可以学习整式和分式的四则运算、因式分解、
内容概述 1.重复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有序且可重复地选取k个元素(k≥1),称为n个不同元素的一个k-可重排列.n个不同元素的k-可重排列数为nk. 2.重复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无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首歌很火,那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确,因为2010年10月18日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仿佛就在昨天。在“十二五”规划
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第三部分是课文,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课文的地位,二是课文之一选文,三是课文之二基础知识、能力训练的短文。 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特意说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大量投饵的残料、生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长期积累及泥沙沉积,使池塘底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底泥。池塘保持适当的底泥是必要的,因为底泥中含有大量营养物
中学数学教师常规教学负担重 ,时间紧 ,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教改呢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的实践 ,谈一些体会 .1.洞察教学问题 ,寻找解决方案
随着城市建设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交通面临极大的压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方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本文
1.极端宗教恐怖组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活跃分子所发起,他们视西方社会为洪水猛兽,并对西方文化渗透到穆斯林国家感到极端仇恨。他们屡屡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袭击目标,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