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恐作战不仅是物质对抗,更是精神的较量。在反恐作战任务中,官兵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本文拟对此类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其发挥武警部队的政治优势,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的。
关键词:反恐作战 心理问题 有效对策
近年来,恐怖组织实施恐怖袭击的手段更加残忍,对参战官兵的心理冲击进一步增大。作战中要使参战官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从教育、训练、调控三个基本环节人手,下大力提高参战官兵的心理防范、心理承受和心理适应能力。
一、反恐作战中官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行动前的期待性焦虑
官兵心理最不安定的阶段是战前的等待时期。由于部分官兵对能否圆满完成任务心理准备不足,往往导致情绪紧张,严重的还会出现期待性焦虑反映。如有的同志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入睡困难甚至失眠;有的则出现脾气暴躁,爱发“无名火”。
(二)行动中的负性情绪
所谓负性情绪是指不良的、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情绪反映。官兵在执行反恐任务中容易产生以下不良心理状态:一是恐惧心理。反恐斗争异常残酷,难免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或十分恐怖的场景。心理承受力弱的官兵,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轻者可能失去正常的思维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重者可能导致精神崩溃、行为失常,甚至完全丧失战斗力。二是依赖心理。部分官兵对能否圆满完成反恐作战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于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公安干警和当地政府,战斗队观念树的不牢,勇挑重担的意识不强。
(三)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心理创伤后反应。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官兵在执行反恐任务过程中,经历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的完整性事件后,就会在内心留下潜在的阴影,致使其反复出现障碍性心理反应。如反复在想象中或梦境中体验遇险或遭受创伤的情景,时常被恶梦惊醒,极少数官兵的症状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相伴终生,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二、克服参战官兵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抓好教育引导,提高心理防范能力
1.认真抓好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卫士”教育。使官兵充分认清武警部队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投入到反恐作战中去;
2.扎实搞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和引导,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使官兵对祖国、对家乡及亲人的朴素感情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通过控诉恐怖分子的罪行和开展“仇视、鄙视、藐视”恐怖分子教育,把官兵的爱和恨转化为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利益、保卫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内在动力上来;
3.深入开展反恐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充分认清当前反恐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认清斗争的残酷性、艰巨性、长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切实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紧张畏惧消极厌战心理,增强反恐作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的敌情观念和“反恐用我、用我必胜”的坚定信念,随时做好应对各种恐怖事件的准备。
(二)加強针对性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加强体能训练。开展一些紧张性、危险性强的科目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官兵在激烈、紧张、危险、恶劣、困难、疲劳条件下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体能和吃苦、勇敢、顽强坚定沉着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完成反恐怖任务提供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支撑;
2.实施模拟实战训练。围绕防爆炸、防袭击、防冲闯等课目,科学设置训练内容。有目的设置一些近似实战的环境景况,利用声、光、电、烟等模拟手段,进行实战训练,让官兵体验到身临其境感觉;
3.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利用简易器材、组合器械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官兵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团队精神。
4.搞好野外生存训练。将部队暴露于酷暑、严寒、暴雨、狂风、黑夜、浓雾之中,循序渐进的开展按图行进、潜伏、单独巡逻、负重行军、穿越火障、水障、陷阱等课目训练,增强官兵身体素质,减弱官兵在危险情况下的恐惧感,提高官兵在各种困难和危险情景下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用活激励手段,提高心理稳定能力
1.搞好宣传鼓动。接受任务后,根据官兵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发动,使官兵的心理尽快接近或达到应激状态,做好反恐作战的心理准备;
2.形象引导带动。干部良好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反恐作战中,各级指挥员要自觉发挥好示范作用,树立良好形象,始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士兵,用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带动士兵,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勇敢的精神激励士兵,自觉当好士兵的“主心骨”,带动士兵完成好反恐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心理调控手段,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调控;
3.配合活动推动。广泛开展“火线入党”、“火线立功”、“共产党员打头阵、共青团员当先锋”等活动,激励官兵的参战斗志,调动官兵的参战热情,使官兵始终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促进反恐作战任务的完成。
作者简介:肖家赋(1974-7),男,汉族,吉林东辽人,武警指挥学院,300250,天津市,硕士 讲师,主要从事部队心理研究。
关键词:反恐作战 心理问题 有效对策
近年来,恐怖组织实施恐怖袭击的手段更加残忍,对参战官兵的心理冲击进一步增大。作战中要使参战官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从教育、训练、调控三个基本环节人手,下大力提高参战官兵的心理防范、心理承受和心理适应能力。
一、反恐作战中官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行动前的期待性焦虑
官兵心理最不安定的阶段是战前的等待时期。由于部分官兵对能否圆满完成任务心理准备不足,往往导致情绪紧张,严重的还会出现期待性焦虑反映。如有的同志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入睡困难甚至失眠;有的则出现脾气暴躁,爱发“无名火”。
(二)行动中的负性情绪
所谓负性情绪是指不良的、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情绪反映。官兵在执行反恐任务中容易产生以下不良心理状态:一是恐惧心理。反恐斗争异常残酷,难免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或十分恐怖的场景。心理承受力弱的官兵,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轻者可能失去正常的思维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重者可能导致精神崩溃、行为失常,甚至完全丧失战斗力。二是依赖心理。部分官兵对能否圆满完成反恐作战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于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公安干警和当地政府,战斗队观念树的不牢,勇挑重担的意识不强。
(三)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心理创伤后反应。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官兵在执行反恐任务过程中,经历了危及自身生命或身体的完整性事件后,就会在内心留下潜在的阴影,致使其反复出现障碍性心理反应。如反复在想象中或梦境中体验遇险或遭受创伤的情景,时常被恶梦惊醒,极少数官兵的症状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相伴终生,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二、克服参战官兵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抓好教育引导,提高心理防范能力
1.认真抓好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卫士”教育。使官兵充分认清武警部队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投入到反恐作战中去;
2.扎实搞好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和引导,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使官兵对祖国、对家乡及亲人的朴素感情升华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通过控诉恐怖分子的罪行和开展“仇视、鄙视、藐视”恐怖分子教育,把官兵的爱和恨转化为誓死保卫祖国和人民利益、保卫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内在动力上来;
3.深入开展反恐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充分认清当前反恐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认清斗争的残酷性、艰巨性、长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切实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紧张畏惧消极厌战心理,增强反恐作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战,不可一日不备”的敌情观念和“反恐用我、用我必胜”的坚定信念,随时做好应对各种恐怖事件的准备。
(二)加強针对性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加强体能训练。开展一些紧张性、危险性强的科目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官兵在激烈、紧张、危险、恶劣、困难、疲劳条件下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体能和吃苦、勇敢、顽强坚定沉着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完成反恐怖任务提供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支撑;
2.实施模拟实战训练。围绕防爆炸、防袭击、防冲闯等课目,科学设置训练内容。有目的设置一些近似实战的环境景况,利用声、光、电、烟等模拟手段,进行实战训练,让官兵体验到身临其境感觉;
3.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利用简易器材、组合器械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官兵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团队精神。
4.搞好野外生存训练。将部队暴露于酷暑、严寒、暴雨、狂风、黑夜、浓雾之中,循序渐进的开展按图行进、潜伏、单独巡逻、负重行军、穿越火障、水障、陷阱等课目训练,增强官兵身体素质,减弱官兵在危险情况下的恐惧感,提高官兵在各种困难和危险情景下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用活激励手段,提高心理稳定能力
1.搞好宣传鼓动。接受任务后,根据官兵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发动,使官兵的心理尽快接近或达到应激状态,做好反恐作战的心理准备;
2.形象引导带动。干部良好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反恐作战中,各级指挥员要自觉发挥好示范作用,树立良好形象,始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士兵,用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带动士兵,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勇敢的精神激励士兵,自觉当好士兵的“主心骨”,带动士兵完成好反恐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心理调控手段,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调控;
3.配合活动推动。广泛开展“火线入党”、“火线立功”、“共产党员打头阵、共青团员当先锋”等活动,激励官兵的参战斗志,调动官兵的参战热情,使官兵始终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促进反恐作战任务的完成。
作者简介:肖家赋(1974-7),男,汉族,吉林东辽人,武警指挥学院,300250,天津市,硕士 讲师,主要从事部队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