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真实 联想丰富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取材极其广泛,国内外大事,生活中的欢乐与苦恼,花草树木,街谈巷议等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感慨。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和对象。怎样才能写好抒情散文呢?
  首先,感情要真实
  抒情散文重在抒发内心的感受。一个缺乏情感、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激情满怀的文章来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心集体,对师长、对同学要有一颗爱心。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许多事情都会使他兴味无穷,联想翩翩,自然容易激起情感的浪花。
  所谓真,就是感情真挚。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写出的作品连自己都不能被感动,还能感动别人吗?大家都读过朱自清的作品《背影》,文中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的故事。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深深打动。文章为什么能这样感人、催人泪下呢?这是因为文章是作者诚挚真切感情的流露。
  所谓实,就是所抒的“情”要有根基。浮于表面,空洞无物产生的“情”是不会产生巨大感染力的。平时常说:“借物抒情”,这个“物”本身必须有动人之处,应具体实在,才能使读者有景可观,有情可感,从而产生共鸣,如果没有这些真实可靠的“物”,那么就不会激发出人的“情”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很感人。当时这篇文章一发表,轰动了全国,各行各业到处洋溢着支援“最可爱的人”的热情。文章感人至深,影响很大,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所写的三个典型事例是作者随军采访记录的实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正是因为这里的“事”真实可靠有动人之处,自然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其次,联想要丰富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和它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在抒情散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抒情散文不能就事论事,立意要高,联想要深。抒情散文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境界或精神,就必须有恰当的联想把它们联结起来,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联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劳动人民,作者以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这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
  当然要写好抒情散文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促成,比如选材要精、立意要深以及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等。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中多留心、多观察、多写、多练,一定能写出好的抒情散文来。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强调“学习的情境”,强调“学生的亲历性”。这要求牢固树立教学即生活的思想,依据教学实际有意识地把生活引入课堂,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使课堂焕发出人性的、生活的活力。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将化学知识情景化,这为教师构建生活化的化学课堂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生活化的化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设计良好的新课导入能为整个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  片段一: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部分事情只要开头顺利,人们就有了继续做好的激情,也会加倍努力去做,自然成功的几率就大了许多。灵活运用导课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导课的重要性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下面的演奏也难以成功。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
期刊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活动过程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通过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在这样的教学中所生成的必然是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超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这样的理念震撼着教师
期刊
一、教学背景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人而异,各有自己的期待,当他们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产生距离时,会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诱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当学生不满足于一般的理解性阅读,就会对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进行再思考,这就进入了阅读反思阶段,甚至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多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仍受特定的社会观念束缚,教参、教师、专家对作品的解读呈现单一化、概念化的局面。课堂上,学生的一
期刊
一、“由薄到厚”,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无论中考模式怎么变,归根结底必须抓实抓、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这一阶段复习中,教师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史实,最基本的概念,按照章节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方法,掌握每一单元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阶段的复习虽然看起来比较繁重,但对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很大,可以将这一总结任务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由此可见,教学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潜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一、尽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活动课,上课的时间,就应该以学生的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目前不少学校的语文早读课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学校的部分班级早读课不再书声琅琅,而是一群小和尚念经。每天早晨的黄金时间成了低效甚至是无效时间。面对这种情形,怎样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提高语文早读课效率呢?  一、开发早读资源,倡导“大语文”背景下读语文  目前有部分教师,早读课仅是督促学生将课本内规定部分要求学生
期刊
一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提供了诸如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使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要使学生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二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
期刊
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已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新课程理念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落实,但实际收效甚微。农村作文教学非常迷茫,“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相当突出。如何让作文呈现它独特的乐趣,是作文教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养成勤奋练笔的好习惯呢?  一、注重阅读积累  人们靠直接观察获得的写作材料毕竟有限,而借助阅读是获得写作资源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