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有少数学生掉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这样的学生被称为“潜能生”。笔者试图探讨出现“潜能生”的原因,并且找出转化“潜能生”的办法。
关键词:“潜能生”成因 转化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把一些在学习上与家长、学校、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的学生称为“差生”、“后进生”、“学困生”。如今,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被列为教师忌语,而代之以“潜能生”。意指这类学生是“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学生”或“潜在能力待开发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求知欲低,缺乏自信和上进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潜能生”呢?如何转化他们呢?
一、“潜能生”的形成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学习信心不足。有些“潜能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缺乏勤学好问的精神,平时与他人在学习上交流较少,失去了学习别人的机会;有些“潜能生”在经历了失败、批评之后,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怀疑自已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学校教师的关怀不到位。现在,各初中都有升学任务和压力,上级把升重点高中的人数下达到了各毕业班,各位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受惩罚,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在关注优等生,没有给“潜能生”必要的关爱,他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老师的敷衍、冷落、怠慢,甚至由于偏见而导致简单、粗暴的对待,伤害了“潜能生”的心灵;老师对“潜能生”的进步不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不能获得与优等生同等的关注。
3.留守生多,缺乏家长的关心与鼓励。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的留守孩子都在一半以上。学生的父母为生计所迫在外地打工,留守的学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的跟亲戚一起生活,有的甚至自己独立生活,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缺乏与父母经常性的沟通,缺乏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缺乏管理和督促,致使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于网吧。
4.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学习进程。
5.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
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潜能生”的转化策略
作为教师,帮助“潜能生”,转化“潜能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有责任针对“潜能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做些行之有效的工作。
1.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基础,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学习不是仅仅为了眼前的分数或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
2.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关注。爱具有转化学生的神奇力量。教师怀着爱心,不歧视“潜能生”,相反地信赖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教师愉悦的语气,期待的目光,亲切的交谈,和蔼的神情都体现着对他们的爱,都是对他们的关注,这种爱的关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培养“潜能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正确地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反思,以利于学有所获。当他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成就感,就会信心倍增,兴趣渐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
4.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对“潜能生”的错误要用缩小的办法来对待,对其优点要采用放大的办法,要留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使其找回自信心,并且向他们不断提出新目标、新任务,激励其不断上进。
5.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上下功夫
(1)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习题精心挑选,把习题分成不同层次,分别适用于基础不同的学生。
(2)上课时,要关注“潜能生”的面部表情和目光,尽量提一些他们能够回答得出的问题,回答完后,及时给予表扬。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幻灯、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与教师的教学积极而愉快地互动。
(3)布置作业时,分层次布置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尽量让“潜能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避免抄袭作业的发生。
(4)在课外,教师在“培优”的时候,更要重视“辅差”,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个“潜能生”在哪里有问题,要弄清楚。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辅导,查漏补缺。
(5)在考试上,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班上考过的试卷,在老师讲评完了以后,可以让“潜能生”再试做一次,把后一次的分数作为他们的测试成绩,这种推迟评价的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要形成教育合力。科任老师、本班同学、本寝室同学要齐心协力地对“潜能生”进行帮助。只有形成了合力,转化的效果才更好。
7.抓反复,反复抓。“潜能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绝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潜能生”的转化亦是如此,每一位老师都要真诚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业、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同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断地寻求转化“潜能生”的途径和方法,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盛建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q
关键词:“潜能生”成因 转化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把一些在学习上与家长、学校、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的学生称为“差生”、“后进生”、“学困生”。如今,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差生”、“后进生”、“学困生”被列为教师忌语,而代之以“潜能生”。意指这类学生是“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学生”或“潜在能力待开发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求知欲低,缺乏自信和上进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潜能生”呢?如何转化他们呢?
一、“潜能生”的形成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学习信心不足。有些“潜能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缺乏勤学好问的精神,平时与他人在学习上交流较少,失去了学习别人的机会;有些“潜能生”在经历了失败、批评之后,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怀疑自已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学校教师的关怀不到位。现在,各初中都有升学任务和压力,上级把升重点高中的人数下达到了各毕业班,各位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受惩罚,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在关注优等生,没有给“潜能生”必要的关爱,他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老师的敷衍、冷落、怠慢,甚至由于偏见而导致简单、粗暴的对待,伤害了“潜能生”的心灵;老师对“潜能生”的进步不能及时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不能获得与优等生同等的关注。
3.留守生多,缺乏家长的关心与鼓励。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的留守孩子都在一半以上。学生的父母为生计所迫在外地打工,留守的学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的跟亲戚一起生活,有的甚至自己独立生活,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缺乏与父母经常性的沟通,缺乏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留守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缺乏管理和督促,致使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于网吧。
4.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学习进程。
5.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
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潜能生”的转化策略
作为教师,帮助“潜能生”,转化“潜能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有责任针对“潜能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做些行之有效的工作。
1.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为后继的学习奠定基础,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学习不是仅仅为了眼前的分数或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现人生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
2.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关注。爱具有转化学生的神奇力量。教师怀着爱心,不歧视“潜能生”,相反地信赖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教师愉悦的语气,期待的目光,亲切的交谈,和蔼的神情都体现着对他们的爱,都是对他们的关注,这种爱的关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培养“潜能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正确地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反思,以利于学有所获。当他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成就感,就会信心倍增,兴趣渐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
4.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对“潜能生”的错误要用缩小的办法来对待,对其优点要采用放大的办法,要留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使其找回自信心,并且向他们不断提出新目标、新任务,激励其不断上进。
5.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上下功夫
(1)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习题精心挑选,把习题分成不同层次,分别适用于基础不同的学生。
(2)上课时,要关注“潜能生”的面部表情和目光,尽量提一些他们能够回答得出的问题,回答完后,及时给予表扬。要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幻灯、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与教师的教学积极而愉快地互动。
(3)布置作业时,分层次布置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尽量让“潜能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避免抄袭作业的发生。
(4)在课外,教师在“培优”的时候,更要重视“辅差”,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个“潜能生”在哪里有问题,要弄清楚。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辅导,查漏补缺。
(5)在考试上,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班上考过的试卷,在老师讲评完了以后,可以让“潜能生”再试做一次,把后一次的分数作为他们的测试成绩,这种推迟评价的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要形成教育合力。科任老师、本班同学、本寝室同学要齐心协力地对“潜能生”进行帮助。只有形成了合力,转化的效果才更好。
7.抓反复,反复抓。“潜能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绝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潜能生”的转化亦是如此,每一位老师都要真诚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业、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同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断地寻求转化“潜能生”的途径和方法,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盛建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数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