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联合前倾角匹配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维影像处理(3D-CT)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对于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匹配的指导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通过3D-CT技术进行THA的21例(21髋)DDH患者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30~78岁,平均55.3岁。DDH按Crowe分型:Ⅱ 型6例,Ⅲ型11例,Ⅳ型4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薄层CT扫描并将二维原始数据导入M3D可视数字化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通过3D-CT技术进行术前预演制定最合适的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调整方案,拟定最佳的联合前倾角度进行THA。术后通过3D-CT技术评估臼杯的骨性覆盖情况、测量臼杯的前倾角度及联合前倾角度,验证术后联合前倾角度与术前拟定角度的吻合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3~36个月(平均12.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7例,良4例。术前Harris评分[(46.2±5.3)分]与末次随访时[(86.3±4.3) 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髋臼杯的覆盖率均大于70%,术后髋臼杯前倾角度与术前拟定角度吻合率达95%,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度在安全范围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

结论

3D-CT技术可以通过术前预演制定最佳的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调整方案,对成人DDH患者THA股骨颈-髋臼联合前倾角的调整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按拟定的方案进行手术臼杯可获得最好的骨性包容、最大的初始稳定性,同时可获得最佳的头臼匹配度,降低术后假体脱位率,提高假体生存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观察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Genant Ⅲ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强化复位组(采用经皮骨水泥强化复位内固定联合PVP治疗,30例)和传统组(采用PKP治疗,2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后外侧入路(MI-TPLA)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AO分型A3型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MI-TPLA进行椎管减压、伤椎内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7例伴有神经损伤的A3型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1例,女6例;年龄21~63岁,平均45.7岁。骨折椎体:L1 7例,L2 6例,L3 3例,L4 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目的探讨采取改良关节镜前内侧入路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伴有内踝移位骨折的踝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8例伴有内踝移位骨折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1例,女17例;年龄23~59岁,平均35.8岁;左侧16例,右侧22例。内踝移位骨折采取改良关节镜前内侧手术入路治疗,于胫前肌腱与大隐静脉之间进入,切口长1.5~2.5 cm,采用克氏针或空心钉经皮固定。结果
目的探讨偏向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nderson-D'Alonzon Ⅱ 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新鲜Anderson-D'Alonzon Ⅱ 型齿状突骨折患者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18~60岁,平均37岁。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椎后脱位患者18例,合并寰椎前脱位患者10例,未见明显寰枢椎脱位患者30例。术前患者神经
目的观察经过表面微螺纹复合微弧氧化处理的内植物能否提高其在骨质疏松(OP)绵羊体内生物学表现。方法选用6只成年雌性绵羊,建立OP模型。分别于每只绵羊右侧髂骨植入6枚内植物,分为3组,每组2枚。A组:表面未处理组;B组:微螺纹处理组;C组:微螺纹加微弧氧化处理组。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并随机选取3只绵羊在其左侧髂骨分别植入6枚内植物,每组2枚,作为力学实验0点对照。取材标本进行最大推出力实验、Micr
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肩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肩峰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间肩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共诊治肩峰骨折
目的探讨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亚急性期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4例亚急性期(≥5 d)胸腰段(T11至L2)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年龄21~44岁,平均33.5岁;骨折部位:T11 2例,T12 5例,L1 11例,L2 6例。均采用旋转棒技术结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术前、术后和术后12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压缩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渐进性U型低温矫形器矫治创伤性足下垂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35例胫骨行环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因伤创等因素并发足下垂畸形且应用自行研制的渐进性U型低温矫形器进行矫治的患者资料,男2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34.0岁;右侧16例,左侧19例。矫治前均有轻至中度的垂足畸形,佩戴渐进性U型低温矫形器进行矫治。通过比较足踝矫治前、矫治后6个月及
目的探讨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后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采用锁骨远端切除联合腱外侧半反转辅助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的54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34例,女20例;年龄21.7~64.1岁,平均40.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2.2 d(3~20 d)。肩锁关节脱位按Rockwood分型:Ⅲ型6例,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可吸收钉棒内固定治疗的25例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6~13岁,平均10.5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骨折按AO分型:A2型15例,A3型10例。所有骨折均为腕关节外、桡骨远端闭合性、移位不稳定型、完全骨折。术后采用Batra影像学评分标准和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