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烂漫,受益终生的美育支点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n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绘画展展出的儿童画作品烂漫多姿
  为什么孩子们画背向观众而望向天空的人物,都会把他们的脸倒转180度呈现在画纸之上?为什么彩色的小鸟长得如同长颈鹿?为什么运动中的人全都是正面律的“埃及人”?在我们看儿童画作时,通常不会询问这些“煞风景”的问题,而是更多地看到“我们的生活”,感受“我们的快乐”。1月7日至2月18日,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绘画作品展览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400余件非专业人士画作以“童真烂漫”、“别样精彩”、“桑榆晚晴”三部分呈现。艺术创作反映出少年儿童、老人和社会人士的多元视角,展现艺术创作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更启发了普通观众自身的创作热情。


  两个事例的启示
  其中“童真烂漫”部分尤为清新可喜。作品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绘画经历,彰显出儿童和青少年艺术语言的多姿多彩。展览用来自中国和新西兰的生动美育事例,给予当今儿童美术教育以启发。第一个事例是旅居新西兰的儿童艺术教育家冯凭依据最前沿的艺术教育理论进行的实验和探索。她从新西兰带回的这些充满童趣和创造力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因材施教、发挥儿童天赋的教学硕果。另一个事例则是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美学研究会的开创性教学成果,体现出适当的引导和绘画训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得到快乐的同时实现绘画技法的飞跃。“艺术是一种视觉形象的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在很多人眼里归艺术家独有,只有掌握这种语言的人,才有权力‘说出’他们的想法。其实,艺术作为一种思想的语言,应该被放到更宏观的世界中去理解,艺术创作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普适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中心副主任、本展策展人潘晴说。
  美育的失语和空白
  2001年至2002年,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祥刚调到中国美术馆工作,一年统计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都感觉“是个挺拿得出手的数字了”;而2013年,中国美术馆参观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这些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爱好者和艺术从业者;如何吸引普通观众走进美术馆,并使之成为一个习惯,以逐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钱林祥认为,参观的缺乏和人群的狭窄,反映出的是国民儿童时期美育的失语和空白。
  哪怕就是参观者,也并不能称得上和艺术没有距离感。潘晴观察国家博物馆观众百态:“有的急于知道作品信息,看了标题不看作品就走,有的忙于拍照,不仅给作品一通猛拍,更有各种合影,还有的把展厅空间当成休息场所。”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座椅上呼呼大睡的图景,谁人没瞧见过?中央美院教授李建群认为,美育需要从小孩子抓起,大大补上国民素质教育的课。
  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中,鼓励儿童积极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意义十分重要。但阻碍这一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即父母的担心——艺术创作,会牺牲孩子其它科目的学习时间。“本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机构在亚利桑那州做过研究:在图森市的科贝特小学,将美术、音乐、戏剧作为必修课程让孩子们学习;5年后,这些‘艺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普通孩子’不相上下,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协调能力,远远高于‘普通孩子’。”中央美院教师郑勤砚指出,左脑主管文字、右脑负责图像,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长期缺乏对图像领域的刺激,其实左右脑协调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提倡创造、开放思维、想象空间、丰富情感、放松身心——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应时认为,国家文化艺术机构在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享受之外,也应致力于拓展公共审美领域的功能:了解普通人的需求,尊重普通人的创造,鼓励普通人的参与。“汶川地震时,我们看到灾区群众在废墟的简易房里进行装饰,挂上吹起的气球。可见,不仅是儿童,即使是我们每一个在儿童时代没有机会接受美育教育的成年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开始学习简单的绘画技巧,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和诉求,享受艺术创作与心灵沟通带来的愉悦。”潘晴说。
  为孩子打开想象空间
  提到汶川,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也回忆起当时去灾区慰问,艺术家给当地小朋友带去了蜡笔,“他们的画忽略了残垣断壁,表现的场面都是很高兴的,艺术家也在涂色卡,每个人画的颜色都不同,但艺术给我们带去的都是快乐”。去年“六一”,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了儿童剪纸展,扬州一个打工子弟小学的女孩得了奖来北京,卷头发的馆长杨源开着车,带她和妈妈去参观天安门。“回去之后,她寄来了剪纸:天安门前一辆汽车,她和妈妈坐在后面,司机是一个卷头发的妇女。我至今珍藏着它,非常感动。”
  感动自由,却不恣意而为,是儿童美术教育新的趋向。郑勤砚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固然重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必须逐步加入艺术教育的本体知识。而她的观点已经在冯凭那里得到實践:“4岁左右的孩子,给他一个点,他会拓展出很多发挥空间。比如我给他们看梵高的作品,他们就依据这件作品来发挥,非常令人惊讶。对于14岁至18岁的学生,可以开辟写生课,并依据写生来进行创作。总体来说,新西兰的教育框框少,几乎没有任何压力,但如果完全没有要求,孩子就不知道怎样做,作品就永远全是色块,没有故事;而我给他们一个点,就能让他们发挥更多想象力。”
其他文献
徐燕孙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他的绘画用色清雅,白描只在人物脸部施淡彩,但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他的笔下,仕女美妙至极,武士充满阳刚之气。徐燕孙擅长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与动势,善于突现人物及各种场景中最为精彩的瞬间,而且还能在众多人物之间穿插青山绿水、祥云瑞石、宝树珍花,用画面造就出中国文人和广大民众梦幻中的人间仙境。徐燕
期刊
不久前,由安徽善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礼仪文化协会主办的“行深般若——张铁林联袂明星团佛艺书画拍卖会暨安徽省佛礼文化交流中心揭牌仪式”在安徽省城合肥隆重举行。佛学界大师、特邀嘉宾、社会各界高端佛缘人士齐聚一堂,盛况空前。在演艺界享有盛誉的张铁林老师联袂强大明星团阵容亲临拍卖会,中国将军书画院研究院副院长刘正宗、中国书法家协会王家琰、中国意向书法大师赵可信、世界著名硬笔书法家王广泉、中国佛教文化
期刊
近年来较多地看到章飚的水墨山水画,他画幅里的皖南山川和田园景观,令我回忆起自己多年前于皖南壮游的美好日子,以及这些年来和安徽画家们的交往。记得1984年夏天,我第一次到合肥去参加纪念渐江逝世320周年艺术研讨会时,和老画家陶天月、裴家同、张建中诸先生有一面之缘,也看到不少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当时留下的印象是安徽的山水画家们的画风明显的更贴近传统,而研习传统必定要有比较谦恭的态度和沉着踏实的精神,相对
期刊
自幼学习书法和西画,受教于鲁迅美术学院袁耀鄂教授。198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至1994年,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任编辑、记者,1995年至1997年就读于日本金泽大学文学研究生院。潜心钻研张仃先生焦墨艺术近二十年,继承发展了焦墨艺术大家张仃先生焦墨艺术成就,在中国画焦墨艺术领域尝试进行了多方面创新,在焦墨中国画笔墨探索方面独树一帜。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知名美术理论
期刊
李林倬,原名李文斌,1969年1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毕业于江汉大学艺术系,现为湖北景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专职画家,国家级美术师,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擅长油画,其创作的油画作品充满活力,栩栩如生,别具格,引人入胜。2014年8月21日,李林倬创作的《高瞻》油画作品在“光辉历程一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香港大型展览中深受国内外书画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期刊
为期9天的展览,近14万观众到场观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宣传部与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军事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是当前全国美术创作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览是全军乃至全国美术家近年来创作的讴歌我军辉煌历程、表现军队现代化建设、描绘当代军营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一次汇报。  多样,新颖扑面而至  本次展
期刊
乌日切夫,蒙古族,1969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奈曼旗。1990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94年留校任教。2000-2001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2004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内蒙古青联副主席,内蒙古政协委员。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研究员、院长助理。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
期刊
崔见,1963年生,江苏东台人,1984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学习,199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兼艺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时间上说,我集中看到崔见的作品已算晚矣。为准备2013年冬天他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展览,我们得以交流,看到了他从早期作品到近两年为这个展览所作的一批新作。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位对当
期刊
生活如水,平淡而悠长。艺术来源于生活,如何把如水的生活化作艺术的纯酿,是每位画家的灵魂之所在。我们来看看光良是如何去做的。  以条理性梳理生活的乱绪  光良在学院里担任着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除了对自己油画专业的钻研以外,平时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大部分事务都有必须完成的期限,很多时候这些期限都是紧迫的,这就意味着他的时问是有限的,在紧迫的期限内他不得不在同一时间段里处理不同的几类事情。光良一直保持
期刊
2014年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而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中,“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独放异彩,因为它会带给中国观众法国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这些名作创作于不同的年代,诞生于不同乃至对立的政治背景下。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演绎着法国精神。它们所表达和激起的情感赋予它们强大的力量,穿越几个世纪的历练,打造着法国的形象,令她至今依然光芒四射。  19世纪末的巴黎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