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爷车,演绎汽车工业的怀旧歌谣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时速十八公里的三轮汽车到现在,竟然诞生了百公里加速只需要三秒多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远比其行驶的速度更让人惊奇。而无数汽车爱好者心中的dream car,依然是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故事、自遥远时光驶来的老爷车。
每一辆老爷车自诞生以来,承载的不仅是人类工艺的进步、审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段段历史。它们不是放在玻璃橱窗内只能看不能碰的死古董,而是活的文物。在它们的身上不仅深深地镌刻着社会发展的圈圈年轮,而且记录着历史演化的篇篇画卷。驻身其侧,你往往会陷入历史与现实的迷茫、流行与经典的困惑,在不由自主的惊叹和无法抑制的震撼之余,你会感到历史就在眼前、身边。它们像一个个久经风霜的老人,虽然年华逝去,但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磨砺与洗涤,已经沉淀出一种独特风韵。
老爷车是一种怀旧的产物,通常泛指早期使用、现在仍可工作的老式汽车。老爷车这一概念始于1973年,出现于英国的《名人与老爷车》的杂志上。尽管它的直译应该是“经典的古老汽车”,但由于“老爷车”这个词强烈的拟人色彩,因此很快得到老爷车爱好者的认同并迅速蔓延,成为世界各地爱好者对老式汽车的统一称谓。
不过,究竟什么是老爷车,汽车史学家及老爷车爱好者仍在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美国老爷车俱乐部把其属意的品牌或车型(如:1925年~1948年间生产)列为完全古典车(FULL CLASSIC),其定义为“非凡的汽车,拥有优良设计、高工艺标准及制作”,取向偏好美国品牌,欧洲产品则有沧海遗珠之憾。
老爷车的前世故事
从1886年卡尔·本茨为自己发明的全世界第一辆汽车——其实是一辆机动三轮车,申请到编号为专利号DRP37435的专利证书时,人类按下了世界通往快车道的点火开关。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已经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普及,从可以装载上百吨矿土的巨型载重车,到时速超越300公里的超级跑车;从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的豪华房车到不燃烧一滴传统燃料的氢燃料车。汽车工业就如同生物进化史一般,经历了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的转变。
虽然现在看来,即使是马路上最廉价的小汽车也比一百多年前的汽车老祖宗更快捷、更舒适,但在这一百多年中,即使一辆最简陋的汽车,也饱含着设计者的心血,饱含着创新与进步,同时也为汽车进化史向前推进了一小步甚至一大步。
老爷车收藏行业的存在,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记录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保留其中最经典、最具有特色的车型。其中有不少车型不仅具有研究汽车工业发展的学术价值,还能成为人们记忆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载体。所以,在近距离接触老爷车之前,让我们不妨看看在它们诞生之前,汽车工业是如何发展的。
老爷车在国内
中国能称得上的“老爷车”并不多。
珍贵的老爷车和报废的二手车竟然没有区别。由于没有专门针对老爷车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有时甚至将那些存世仅一辆的绝世老爷车视为报废了若干遍的二手车而禁止进口。
在老爷车收藏的圈子里,刘波算是一个颇有些名气的人物。他不仅创办了“中国老爷车网”,还准备在自己位于黑龙江双城市的大院子里办一个私人老爷车博物馆,为此,他已经收藏了32辆老式汽车。不过,这些车中最老的也才产于二十世纪40年代。也就是说,他的绝大多数“藏品”都超出了“老爷车”定义的范围。而且,对于中国的“老爷车”收藏者而言,情况大抵如此,以至于在外国玩家的眼中,中国老爷车迷的藏货大多“没什么意义”。
中国老爷车迷们的无奈和尴尬不仅来自于老爷车在中西方命运上的天壤之别,也来自于其发展前景的一片暗淡与渺茫。在西方,老爷车收藏者们既可以挂上名正言顺的老爷车牌照四处溜达,也可以到专门的老爷车鉴定机构去了解任何一辆老爷车的价值和价格。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大家还会自发地驾驶着老爷车来到某个约好的地点,相互买卖、交换各自的老爷车,出售各种老爷车的零配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图书、纪念品等。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在没有老爷车评估鉴定机构的中国,老爷车收藏者们的故事也常常“让人欢喜让人忧”。1966年,刘波在农村的废品处理场买下了一辆十九世纪60年代英国产的“哈姆贝尔”车,他花了七百元人民币。刘波时常在为“便宜买卖”欣喜若狂的同时而感到困惑,因为他至今不清楚他的那些车究竟值多少钱。
没有收藏家会将老爷车当作代步工具,因为它的确不实用。但作为一个收藏家们珍爱的“玩具”,老爷车又有其特殊的“游戏规则”:每月必须找一些好的不堵车路段,车程最好在5~10公里,不能太短,不能太长地“散散步”,每年至少要有一次100~200公里的长途,让机器运动一下。车胎即使不用,也要每三年换一次,电池则要每两年半换一次,油箱每次都要加满油以降低油箱生锈的机会。为此,国外的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在经过严格的检查后给老爷车颁发可以出去“健身”的牌照。
然而,在中国汽车数量疯狂增长的今天,当交通的拥堵状况还令交通管理部门大伤脑筋的时候,给这些老爷车发放牌照似乎成为一种奢谈。而一辆车买回来,只是放在家里当摆设,不上路去开的话,车不仅要被放坏,也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何况,这车还无法光明正大地买回来。
作为汽车文化的一部分,老爷车的重要性既无人否认,也无人当真。对于官方而言,老爷车收藏似乎是一件不太受欢迎的爱好。中国收藏家协会并没有设立“老爷车”的分会。
时至今日,外国的老爷车进入中国有三个合法途径:一是车展;二是拉力赛;三是捐赠。而这三个途径似乎都难以起到推动作用。
投资与收藏入门
尽管老爷车在国内的收藏情况不容乐观,但在世界范围内,自1973年老爷车被“定名”后不到十年的功夫,关注老爷车的人就越来越多,致使老爷车的身价戏剧性地增长起来。例如,一辆1933年款式的美国求盛伯格汽车在拍卖行卖到100万美元,一辆布加迪老爷车卖到650万美元。
其实,老爷车在世界是有市场公价的,主要是看年份、生产量、当时的市场定位、现存量、保养原装程度和文件是否完整、有没有正式上牌等。有时,车主是否知名也是决定车价的因素。有一些赛车更强调参赛历史,一些越野车则看它是否上过战场。
与高尔夫等纯粹的休闲方式相比,老爷车收藏不仅同样具有放松和社交的功能,还蕴藏着获得投资回报的可能。而与玩股票、基金等传统投资相比,投资者不仅不用每天担心价格的涨落,还能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坐享期待中的升值所带来的满足感。
老爷车爱好者在收藏车时,首先要看车子是否拥有优良设计,是否具备高级工艺标准,制作是否高档珍贵。当然,车子还要基本保持原貌能够行驶,如果无法使用的则只能称为“废旧车”。在准备收藏老爷车时,可以以下面几个收藏标准作为参考。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时速十八公里的三轮汽车到现在,竟然诞生了百公里加速只需要三秒多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远比其行驶的速度更让人惊奇。而无数汽车爱好者心中的dream car,依然是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故事、自遥远时光驶来的老爷车。
每一辆老爷车自诞生以来,承载的不仅是人类工艺的进步、审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段段历史。它们不是放在玻璃橱窗内只能看不能碰的死古董,而是活的文物。在它们的身上不仅深深地镌刻着社会发展的圈圈年轮,而且记录着历史演化的篇篇画卷。驻身其侧,你往往会陷入历史与现实的迷茫、流行与经典的困惑,在不由自主的惊叹和无法抑制的震撼之余,你会感到历史就在眼前、身边。它们像一个个久经风霜的老人,虽然年华逝去,但在岁月的长河中经过磨砺与洗涤,已经沉淀出一种独特风韵。
老爷车是一种怀旧的产物,通常泛指早期使用、现在仍可工作的老式汽车。老爷车这一概念始于1973年,出现于英国的《名人与老爷车》的杂志上。尽管它的直译应该是“经典的古老汽车”,但由于“老爷车”这个词强烈的拟人色彩,因此很快得到老爷车爱好者的认同并迅速蔓延,成为世界各地爱好者对老式汽车的统一称谓。
不过,究竟什么是老爷车,汽车史学家及老爷车爱好者仍在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美国老爷车俱乐部把其属意的品牌或车型(如:1925年~1948年间生产)列为完全古典车(FULL CLASSIC),其定义为“非凡的汽车,拥有优良设计、高工艺标准及制作”,取向偏好美国品牌,欧洲产品则有沧海遗珠之憾。
老爷车的前世故事
从1886年卡尔·本茨为自己发明的全世界第一辆汽车——其实是一辆机动三轮车,申请到编号为专利号DRP37435的专利证书时,人类按下了世界通往快车道的点火开关。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已经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普及,从可以装载上百吨矿土的巨型载重车,到时速超越300公里的超级跑车;从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的豪华房车到不燃烧一滴传统燃料的氢燃料车。汽车工业就如同生物进化史一般,经历了从单细胞生物到哺乳动物的转变。
虽然现在看来,即使是马路上最廉价的小汽车也比一百多年前的汽车老祖宗更快捷、更舒适,但在这一百多年中,即使一辆最简陋的汽车,也饱含着设计者的心血,饱含着创新与进步,同时也为汽车进化史向前推进了一小步甚至一大步。
老爷车收藏行业的存在,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记录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保留其中最经典、最具有特色的车型。其中有不少车型不仅具有研究汽车工业发展的学术价值,还能成为人们记忆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载体。所以,在近距离接触老爷车之前,让我们不妨看看在它们诞生之前,汽车工业是如何发展的。
老爷车在国内
中国能称得上的“老爷车”并不多。
珍贵的老爷车和报废的二手车竟然没有区别。由于没有专门针对老爷车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有时甚至将那些存世仅一辆的绝世老爷车视为报废了若干遍的二手车而禁止进口。
在老爷车收藏的圈子里,刘波算是一个颇有些名气的人物。他不仅创办了“中国老爷车网”,还准备在自己位于黑龙江双城市的大院子里办一个私人老爷车博物馆,为此,他已经收藏了32辆老式汽车。不过,这些车中最老的也才产于二十世纪40年代。也就是说,他的绝大多数“藏品”都超出了“老爷车”定义的范围。而且,对于中国的“老爷车”收藏者而言,情况大抵如此,以至于在外国玩家的眼中,中国老爷车迷的藏货大多“没什么意义”。
中国老爷车迷们的无奈和尴尬不仅来自于老爷车在中西方命运上的天壤之别,也来自于其发展前景的一片暗淡与渺茫。在西方,老爷车收藏者们既可以挂上名正言顺的老爷车牌照四处溜达,也可以到专门的老爷车鉴定机构去了解任何一辆老爷车的价值和价格。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大家还会自发地驾驶着老爷车来到某个约好的地点,相互买卖、交换各自的老爷车,出售各种老爷车的零配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图书、纪念品等。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在没有老爷车评估鉴定机构的中国,老爷车收藏者们的故事也常常“让人欢喜让人忧”。1966年,刘波在农村的废品处理场买下了一辆十九世纪60年代英国产的“哈姆贝尔”车,他花了七百元人民币。刘波时常在为“便宜买卖”欣喜若狂的同时而感到困惑,因为他至今不清楚他的那些车究竟值多少钱。
没有收藏家会将老爷车当作代步工具,因为它的确不实用。但作为一个收藏家们珍爱的“玩具”,老爷车又有其特殊的“游戏规则”:每月必须找一些好的不堵车路段,车程最好在5~10公里,不能太短,不能太长地“散散步”,每年至少要有一次100~200公里的长途,让机器运动一下。车胎即使不用,也要每三年换一次,电池则要每两年半换一次,油箱每次都要加满油以降低油箱生锈的机会。为此,国外的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在经过严格的检查后给老爷车颁发可以出去“健身”的牌照。
然而,在中国汽车数量疯狂增长的今天,当交通的拥堵状况还令交通管理部门大伤脑筋的时候,给这些老爷车发放牌照似乎成为一种奢谈。而一辆车买回来,只是放在家里当摆设,不上路去开的话,车不仅要被放坏,也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何况,这车还无法光明正大地买回来。
作为汽车文化的一部分,老爷车的重要性既无人否认,也无人当真。对于官方而言,老爷车收藏似乎是一件不太受欢迎的爱好。中国收藏家协会并没有设立“老爷车”的分会。
时至今日,外国的老爷车进入中国有三个合法途径:一是车展;二是拉力赛;三是捐赠。而这三个途径似乎都难以起到推动作用。
投资与收藏入门
尽管老爷车在国内的收藏情况不容乐观,但在世界范围内,自1973年老爷车被“定名”后不到十年的功夫,关注老爷车的人就越来越多,致使老爷车的身价戏剧性地增长起来。例如,一辆1933年款式的美国求盛伯格汽车在拍卖行卖到100万美元,一辆布加迪老爷车卖到650万美元。
其实,老爷车在世界是有市场公价的,主要是看年份、生产量、当时的市场定位、现存量、保养原装程度和文件是否完整、有没有正式上牌等。有时,车主是否知名也是决定车价的因素。有一些赛车更强调参赛历史,一些越野车则看它是否上过战场。
与高尔夫等纯粹的休闲方式相比,老爷车收藏不仅同样具有放松和社交的功能,还蕴藏着获得投资回报的可能。而与玩股票、基金等传统投资相比,投资者不仅不用每天担心价格的涨落,还能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坐享期待中的升值所带来的满足感。
老爷车爱好者在收藏车时,首先要看车子是否拥有优良设计,是否具备高级工艺标准,制作是否高档珍贵。当然,车子还要基本保持原貌能够行驶,如果无法使用的则只能称为“废旧车”。在准备收藏老爷车时,可以以下面几个收藏标准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