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苦视角下的《麦克白》悲剧源头解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renma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以悲剧性著称,其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物性格、外在环境等。不难发现,《麦克白》所揭示的哲理不限于某个时代或人群。在各个时代的各个群体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悲剧的映射。将这种映射仅仅概括为贪婪显然过于笼统和肤浅,更加贴切的应该是人性中一些深层、无法回避的痛苦和纠结,是一些人类在内心层面上所共同承受的苦。本文试图借用佛教“八苦”的概念,着重后四苦,探源麦克白及其夫人的悲剧性。麦克白夫妇原本拥有圆满的爱情和光明的未来,结果却以悲剧收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面对人生八苦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想办法去解决,而是选择沉沦,任由这些苦不断膨胀,在自身的不正当欲望和执念中越陷越深,终于精神世界崩塌,生命也在罪恶中提前走到了尽头。
  关键词:悲剧 《麦克白》 佛教 八苦 四苦
  一 、 悲剧的内涵
  在分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之前,我们不得不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悲剧?牛津词典对“tragedy”一词的解释为:a very sad event or situation, especially one that involves death (令人非常伤心(惋惜)的事件或情形,尤其是涉及死亡的那些)。
  值得一提的是,“死亡”并不一定会导致“伤心”,毕竟如果死者是反派,或者是邪恶的精神,那么大多数时候并不会让人觉得伤心,中文里也用“死不足惜”来形容这种情况。因此可以判断,死亡并不能独立作为判断悲剧的标准,悲剧的必要条件应该是能够唤起读者或观众的伤感。那么伤感到底从何而来?仅仅从情节走向和结局的角度去谈伤感是站不住脚的,以《麦克白》为例,其情节是邪恶逐渐衰亡,结局是正义取得胜利,为什么还能被看作是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在读者视角下,共情的对象往往就是作品中的主角,当读者看到他(她)从无罪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走向精神或肉体上的毁灭,悲伤之情便油然而生。读者所哀痛的不是“坏人”走向死亡,而是“人”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因此,哈姆雷特进行正义的复仇,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被视为悲剧;而麦克白出于邪恶目的篡夺王位,最终受到报应阵前败亡,同样被视为悲剧。悲剧的内核,不外乎主角走向毁灭;而悲剧的启示,便是要人们以之为鉴,去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
  二 、《麦克白》的悲剧故事
  不同于其他悲剧从正面人物的视角进行探讨,《麦克白》的主角——麦克白及其夫人,毫无疑问属于典型的反派角色。他们贪婪、残忍,为了登上权力的最高峰,不惜谋杀多位无辜者。然而这两个角色走向毁灭还是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怜悯和悲痛,其深层原因在于,他们所犯的错误中体现出的人性弱点恰恰是人类所共有的,在麦克白的处境下,哪怕是温良恭俭的普通人,可能也会做出与他相同的选择,最终导致相同的悲惨命运。有意思的是,麦克白每次做出对其取得权力有利的暴行之后,都没能得到达到目的的快感,相反,每次暴行都让他们夫妇二人在精神上受到更多的折磨。恶行和执念,为夫妇二人带来的只有无尽的苦痛。从佛家因果循环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三、佛教八苦的内涵
  佛教的宗旨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脱离苦海,前往极乐。但人们在现实中常常误解,将到达极乐这一终极目标看作学佛的本质,从而忽视了修行本身就是一种消业,为自己减少痛苦,带来身心上的福祉。古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并不是放下屠刀即可成佛,而是停止杀戮、消弭杀心以后,由杀欲带来的痛苦便能消散,在这一刻,人能够体会到佛的自在心境。佛学帮助人们摆脱痛苦,而佛教典籍中对于苦痛有着深刻的见解,从源头上将其分为八大苦: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复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六·八苦部第四》:如五王经云,佛为五王说法,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今粗为汝等略说八苦,何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恩爱别苦,六所求不得苦,七怨憎会苦,八忧悲苦,是为八苦也。
  其中生老病死为四苦,加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为七苦,第八苦说法不同,《大般涅槃经》将第八苦命名为五盛阴苦,而《法苑珠林》将其称为忧悲苦,称呼不同,本质却都是对前七苦的总结和解释。
  (一)身四苦: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绕不开的话题。身体,是精神的载体,然而人的身体却往往躲不开四大痛苦:
  1.生苦。在佛家的观念里,众生早在出生前就已经经历了巨大的痛苦,胎儿在其母腹中蜷缩十月,母亲的饮食凉,胎儿则感到冰冷;母亲的饮食热,胎儿则感到火烧;母亲食不果腹,胎儿则难受得天旋地转;至脱离母身时,又要受到大力挤压,实在是苦不堪言。
  2.老苦。世间活物,都逃不过年老力衰的结局,人也是如此。即便青年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待到年老時,也不免头白齿落,目视昏聩,耳听不聪。原本健步如飞的俊美少年,在时光的长河中,慢慢变得干瘪佝偻,走路关节不支,静坐腰酸背痛,所见所闻转瞬即忘,是为老苦。
  3.病苦。佛家的医学观念偏向形而上学,机制较为复杂,在此仅择要述之。佛家认为,人的健康由四大和合(地、水、火、风)支撑,一旦其中出现了“违和”或“失衡”的情况,就会不可避免地百病入体,出现身体苦重、浮肿、燥热以及精神恍惚等症状。而人生在世,往往不能做到四大和合完全协调,因此不免受到疾病的折磨。
  4.死苦。死苦,并非仅指“死亡”这一瞬间的苦。即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死亡也是分阶段的,分别是濒死期、临床死亡期以及生物死亡期,而在这三个阶段中,死者无疑都受到痛苦的支配。同样地,佛家认为,人死前大多四肢百病齐发,精神涣散,每一寸肌肤骨骼都在经历疼痛;死后则魂飞魄散,寥寥数日,尸身变腐烂发臭,时间久了则只剩下一堆白骨,无比凄惨。
  (二)心三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生理上的苦已经让人苦不堪言,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要承受诸多心理上的痛苦,几乎避无可避。值得注意的是,生理上的苦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时候往往无法直接让人产生太大的共鸣,而心理上的苦,却经常能唤起读者的情绪和思考。归根结底,大病的折磨并非所有人都经历过,但是心理上的某些苦楚,却是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平日里所说的“心魔”,大抵就是指这些苦楚对人施加的束缚。
  1.爱别离苦。与自己所爱之人分离,是文学作品中的常用悲剧桥段。人总是向往着美好的亲密关系,如果被迫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儿家小天各一方,思念与落寞之情自是溢于言表。其中最让人痛苦的情况莫过于希望与绝望并存:明知所爱之人就在那里,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靠近,希望越大,绝望也就越深;爱得越深沉,痛楚也就越强烈。
  2.怨憎会苦。人过分沉溺在自己的爱欲之中,与他人的摩擦极易发展成大怨,从此双方相互记恨,见面则大动干戈,自然都开始害怕见到对方。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怨憎会的苦反而更胜从前。许多情况下,自己与憎恶的对象低头不见抬头见,避之不及,双方为了明面上的和平而强颜欢笑,内心则是承受着巨大痛苦。
  3.求不得苦。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得,带来的苦楚就是求不得苦。然而,仅仅“得不到”,带来的痛苦层次稍浅,深层次的“求不得苦”在于“得到后又失去”。历经千难万险达成梦想、得偿所愿,之前的愤懑便一扫而空,愉悦感到达最高点,此时却又骤然失去一切,这种心理落差足以将一个人彻底打垮,从此一蹶不振。
  (三)身心俱苦:五盛阴苦/忧悲苦
  第八苦,叫作五盛阴苦(《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也叫忧悲苦(《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六·八苦部第四》),五盛阴苦覆盖了忧悲苦,而忧悲苦则是五盛阴苦的具象表现之一。佛教认为,人本身并没有实体,仅仅由一种物质因素(色)和四种精神因素(受、想、行、识)组合而成,而这五种因素合称为“五蕴”或“五阴”,一旦遮盖了人的佛性,就会造成巨大问题,它们就像是积聚痛苦的火盆,炽烈地燃烧。“色阴”,人或事物的色相(外在形象),掌管身体的四大和合,如果过盛就会导致和合失调,引起病痛,加速衰老;“受阴”是人体对事物的感知,指控制人的感官,烧得过盛会导致人过分沉溺于自己的情绪感受之中,进而造成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林黛玉就是最好的例子;“想阴”控制人的精神,如果过盛,人的贪欲和忧虑等方面就会膨胀,引起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形形色色的悲痛哀伤;“行阴”是指人根据认知和想法对事物做出的行为反应,由于做出了行为,自然就容易出错,“行阴”炽盛会导致人做出错误的行为,种下恶果;“识阴”指的是人在辨识方面的能力,如果旺盛过了头,就会过分看重优劣,从而造成贪婪、执念等问题。佛教借助这一理论框架,告诉人们,如果不对五阴加以约束和引导,那么人生的旅途必然充满哀伤和痛苦。
  而忧悲苦讲的则是人的一生有太多需要忧愁的东西,导致身心的痛苦。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印证,精神压力过大,思想负担太沉重,会引发生理疾病和心理紊乱。
  四、麦克白及其夫人饱受折磨的深层原因
  (一)《麦克白》的悲剧
  事实上在戏剧开头,麦克白的形象非常高大,他是11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王亲贵族和名将,率领军队为国王邓肯讨伐挪威,在战事焦灼的时刻挺身而出,击败挪威国王史诺威和叛徒考特伯爵的军队,逼得对方赔款求和。军曹在报告战事时,对麦克白的评价是“英勇”,而国王邓肯更是对这位皇亲青眼有加,将其称为“英勇的表弟”和“尊贵的壮士”,并下令将考特爵士的爵位和财产统统封赏给麦克白。
  可以说,此时的麦克白已经到达作为一个王亲贵族的人生最高峰。如果剧情按照这个趋势发展,麦克白无疑会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正面人物,然而三个女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麦克白听信了女巫的预言,认为自己应当成为国王,同时在夫人的鼓动之下设计杀害了国王邓肯。之后,麦克白为了排除潜在的威胁,又杀害了战友班柯,追杀班柯和邓肯的子嗣,开始了他残暴的统治。最终麦克白和妻子因为这些杀戮受到了惩罚:麦克白精神出现了问题,经常看见班柯的鬼魂;他夫人也精神崩溃,最终选择了自杀。
  (二) 佛教八苦视角下《麦克白》走向悲剧的原因
  麦克白和其他背叛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国王邓肯对他有着高度信任,封赏优厚,甚至住在麦克白的府邸中都几乎不设防。也就是说,没有外力逼迫麦克白叛变,邪恶欲望都源于自身的贪念,在女巫的挑唆下猛然爆发。从佛家八苦的角度来看,麦克白与其夫人的主要问题如下:
  1.身四苦——病苦。在生老病死方面,麦克白和夫人主要受困于病苦。麦克白派人杀死国王邓肯和战友班柯以后,惶惶不可终日,总是看见班柯的鬼魂萦绕左右,产生了巨大的恐慌和精神压力。而麦克白夫人为了帮丈夫巩固王权,思绪过繁,也患上了精神疾病,出现了梦游等症状,最终不堪其扰选择了自杀。疾病,摧毁了这对夫妻的正常生活。
  2.心三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麦克白饱受怨憎会和求不得之苦。麦克白篡夺王位之后,生怕班柯的子嗣会像女巫的预言中那样最终夺取王位,便设计刺杀班柯一家。班柯身死后,其子成功逃脱,外加班柯化身鬼魂出現在麦克白面前。此处麦克白的恐惧很容易理解,他不敢面对班柯的鬼魂,因为它象征着麦克白丑恶灵魂种下的恶果;他也不敢面对班柯的儿子,生怕预言成真。然而,在麦克白的潜意识里,班柯的鬼魂、班柯的儿子,或者以他们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又必然会出现在自己面前。这就逼迫麦克白无时无刻不得去面对这些令自己憎恶、恐惧、愤怒的形象,长此以往,身心陷入混乱是必然的结果。
  与此同时,麦克白也经历着求不得带来的巨大痛苦。尽管他通过杀戮篡夺了王权,并且将潜在的威胁都赶到了看不见的角落,但是麦克白对权力的掌控一点都不敢放松,内心一直担忧预言成真,失去王权。其根本原因在于,王权本不属于麦克白,不是他应该觊觎的东西。麦克白对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起了贪念,其内心也能意识到抢来的、超出自己应得范围的东西并不真正属于自己,哪怕自己为了得到它付出了高洁的灵魂,它也随时可能被人夺走。正是这种“求不得”的心理持续折磨着麦克白,致使他不断用杀戮去换取短暂的心安,但每次痛苦来袭,威力都更胜从前,这也就是为什么麦克白每一幕出场时都比之前更加挣扎、暴躁和残忍。   麦克白夫人与麦克白一样,存在“求不得”的痛苦,但相比麦克白,她还经受着“爱别离”的折磨。纵观全剧,麦克白对夫人的态度出现了巨大转变。起先麦克白还将夫人称为“我最亲爱的宝贝”,在写信时还称其为“我的最亲爱的有福同享的伴侣”,然而,在加冕宴会后,麦克白对夫人就再也没有了亲昵的称呼。虚无占据了他的思想,对此时的麦克白来说,除了王位,其他的人或物都变成了虚无。以至于在剧尾听到夫人死讯时,麦克白也只是冷冷地表示:“她反正要死的,迟早总会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天。”然而纵观全剧,麦克白夫人对丈夫却是全身心地奉献,在麦克白举棋不定时帮助他做抉择,时常为其出谋画策,甚至连医生都明确表示,夫人的问题在于“思虑太过,继续不断的幻想扰乱了她的神经,使她不得安息”。从中可以看出,麦克白夫人对丈夫的爱和关心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而原本深爱她的丈夫,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对她不再有感情。也就是说,麦克白夫人和丈夫每天都在一起,但是丈夫的爱,早就已经远在天边,并且没有任何回归的迹象。这位以残忍、邪恶闻名的女性,其实每天都承受着爱别离的苦痛。
  3.身心俱苦——五盛阴苦/忧悲苦。从五阴过盛和忧悲苦的角度出发,毫无疑问,麦克白夫妇五阴过盛,同时色阴过盛。色阴过盛,指人对于佛家所说的“色相”过于着迷,在剧中的体现就是麦克白夫妇对王权过分渴望,导致贪婪挣脱了理性的枷锁。色阴一旦过盛,理智因素,如道德和秩序,就会退散;而非理智因素,如贪婪和利己,就会成为绝对的导向。如果不是对“色”过于执着,麦克白夫妇也就不会听信女巫的蛊惑,踏上弑君篡位的不归路;受阴过盛——麦克白对道德的谴责和鬼魂的复现尤为敏感,导致精神疾病;想阴过盛——麦克白夫妇为了巩固王权,苦心钻营,从而引起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悲痛哀伤;行阴过盛——行阴过盛,指人种下的业障过多,在因果循环的天道下为自己带来重大报应。剧中麦克白夫妇在篡位的道路上杀了太多人,种下了太多恶果,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终究逃不过天道轮回,夫妇二人饱受精神折磨,守着王位惶惶不可终日,虽然依然活着,精神却几乎消亡;识阴过盛——麦克白夫妇过分看重了王位和爵位之间的差异,贪婪之心再也无法抑制。
  夫妻二人由于执念太深,忧愁过度,从心理发展到了生理,从而导致精神出现了问题。由此看来,麦克白夫妇算是可怜的芸芸众生的一个聚焦缩影。
  五、 摆脱途径
  人到底能否摆脱或者减轻八苦的折磨?佛经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是,人们应当看淡皮囊色相,坦然面对,认真修行,最终魂归西天极乐世界。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其实对普通人来说,生老病死的苦只能通过调整心态、乐观处世来减轻。那么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盛阴苦是否能够消解?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只有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放下不正当的贪婪和执念,人才能从心理的痛苦中走出来,为未来种下善因。归根结底,就是“知足”和“放下”二字。
  以《麥克白》为例,在犯下罪行之前,麦克白在苏格兰已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仔细想来,至高的王权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一个象征而已,通过杀戮追求一个象征性的名号,委实属于不正当的贪婪,因此应该选择放下。而在麦克白篡位之后,夫妇二人一边承受着良心的不安,一边又为了巩固王权进行大肆杀戮,可以说他们为了自己的执念已经完全忽视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时若能放下,哪怕身首异处,也可以提前获得解脱。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够知足地放下贪婪和执念,或许八苦带来的折磨也会减轻许多吧。
  六、 结论
  麦克白夫妇原本拥有圆满的爱情和光明的未来,结果却以悲剧收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面对人生八苦时,并没有想办法找到根源解决问题,而是选择沉沦,在自身的不正当欲望和执念中越陷越深,终于精神世界崩塌,生命也在罪恶中提前走到了尽头。面对人生的选择题,人们应该选择知足和放下,进而从苦痛中解脱,而非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以《麦克白》为鉴,愿芸芸众生都能选对一条解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董家豪.《大般涅槃经》的生死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2] 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3.
  作 者: 费凡,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他们是我的朋友。一路走来,大家工作、结婚、生子,过去相好过的人也逐渐失散在彼此熟悉的城市里,偶尔一个电话,不再是义薄云天的嘻谈笑骂,而是彼此小心地强调“哪天出来见见面吧”,可是我们依然懒惰地重复习惯的日子,依然失散。  以前交的朋友都很铁,而且往往是“不谈钱,谈钱伤感情”的主儿,三两杯下肚后就开始掏心,我们习惯无论男女都以哥們儿相称。有小人书一块看,有瓜子一起嗑。我们大多数人就不太愿说“义气”什么
牛: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俺不是初生的牛犊了,不敢招惹老虎。俺坚持冬季食补,只是为了把身体补得壮壮实实的,好在来年的春天多干点活。  熊:闭关。趁着天寒地冻,没什么事务缠身。俺躲进洞里,先修炼他七七四十九天,直到修得气血通畅,神清体健再出来。  野马:短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冬天正是强健身体的好时节。任凭狂风肆虐,哪怕暴雪横行。在旷野中,俺定要锤炼那钢铁般的身体和意志。  企鹅
摘 要: 许鞍华近年的电影创作偏向以细腻描述日常情状的影像语言展现宏大属性的历史战争题材,表现出独具个人风格的审美倾向。本文从时代语境、意境营造、叙事主体等多方面来阐释许鞍华电影创作的主题风格与思想内涵,进而探讨后革命时代香港电影创作的审美新变。  关键词:许鞍华 香港电影 审美风格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导演中颇具个人风格的一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先锋叙事的新浪潮影人,到逐渐转变为以细腻温婉的
摘 要: 石窗作为房屋建筑曾经的重要构件,凝聚着能工巧匠的造物观,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目前,铝合金门窗幕墙不但能满足各种断面、多种功能的需要,而且这些功能皆是石窗所难以具备的。因此,传承石窗艺术必须放弃“以石论石”的僵化思路,回归到石窗艺术设计的本体,顺势而为,寻求现代蜕变。现代广告雕刻花窗就承载了传统石窗的艺术内涵,是石窗装饰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新演绎,有助于我们获得传承石窗艺术的启示
摘 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电影作为“影以载道”的文化输出的主要阵地,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姿态为祖国献礼。主旋律电影更多地承担了国家的历史影像记录和表达的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类型化的探索,同时也开始考虑电影市场对其的影响。2019年的国庆档期影片《我和我的祖国》 以平民视角的选择、个性化的叙事风格策略,为主旋律电影的探索之路指出了新的方向。
放牛,种地,养鱼,他也去过深圳当流水线工人,如今,他在北京798艺术中心推出个展,一幅画作价格超6万元。2014年春天,38岁的熊庆华成名后,第一次去北京。  记得之前有一篇挺火的文章叫做“寒门难出贵子”,大概意思就是,99%的人将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境遇。自称“没有希望的人”的熊庆华,却偏偏成了那1%。  来自湖北仙桃市农村的他,是村里唯一的“留守青年”,家里有30多亩地,按理说,他只要安心种地,
在许多影视剧里,杜旭东是让观众恨得牙根痒痒的“中国第一坏蛋”,因为演的坏蛋太逼真了,走在街上,他曾经被人追打。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大坏蛋”,生活中却柔肠百结,给了女儿无限的宠爱,是一位公认的“好父亲”。  把女儿捧在手心里  2017年2月20日,北京电视台《影视风云录》节目正在录制,“中国第一坏蛋”杜旭东和妻子、女儿、女婿、小外孙女一家五口作为嘉宾,参加节目录制。看着满脸阳光、满脸幸福的女儿以及
摘 要: 新时期海派文学作家王安忆的小说《考工记》刻画了以陈书玉为代表的上海“西厢四小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体现了文学叙事中的日常生活书写是一种特定的“心灵赋形”活动。《考工记》在琐碎生活中的审美体验、沪上人物形象日常和生命轨迹书写的灵魂审美特征中着墨,在小说的环环紧扣叙述中凝练历史文化视野的浑厚,强调着人物余韵遗绪的审美嬗变、上海日常生活场域的日常书写。  关键词:王安忆 地域
2017年10月15日22点12分,李慧珍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当晚,她在《蒙面唱将猜猜猜》中演唱完《追梦赤子心》后,摘下了“淘气的粉红女王”面具。“做歌手以来,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真的。”重新站到舞台上,她的眼眶里不断泛起泪光。  当晚,李慧珍这个名字就登上了热搜,很多人把她当成了迪丽热巴主演的电视剧《漂亮的李慧珍》的主角,但其实,歌手李慧珍的音乐生涯,比电视剧更加跌宕起伏。  “有时候上天让你经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不仅小时候是个砸缸的熊孩子,成年后还是一个有趣的社交达人,这哥们在64岁那年,一边在家里写书,一边和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同事老哥们发起了一个朋友圈,取名“洛阳耆英会”,人数也就十二三个,他自己还亲自撰写了《会序》,约定了游戏规则,就有趣了:  一、序齿不序官:大家都是场面上的,有潞国公,有节度使,都是当过省部级和大区正的老同志,司农少卿、太常少卿等,好歹也是财政部、文化部的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