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以达到教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
  作者简介:叶吉波(1971-),男,浙江苍南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党总支书记,讲师。(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思政一类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WZYS201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87-02
  近年来,我国流动党员的人数越来越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第三十一条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流出单位和流入单位的职责。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而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是指在校期间的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外出实习或因病因事离开学校较长时间无法参加学校党组织生活的人员。做好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对提高其党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及问题
  1.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种类
  (1)学生党员因外出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而成为流动党员。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突出区域性、强化实践性和体现高教性。[1]在强化实践性方面,教育部等部门又颁发了重要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而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要求更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也更大,达到50%以上。[2]学生外出实习与实践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外出实习、实践的时间也会增加。从当前实习、实践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外出时间是不确定的,时间短则几周,多则一年。只要离开学校,这批党员就成为了流动党员。
  (2)因各种原因办理休学或应征入伍暂时离开学校的学生党员成为流动党员。由于高校的弹性学制或学生因病、中途就业和出国等原因暂时离开学校的学生党员。这类流动党员的比例较低。
  (3)交流生成为流动党员。随着办学的国际化,校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一般参与校际交流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中较高比例是党员,交流的时间大部分为一年,有的院校在国内,这比较好解决,将组织关系迁入对方院校即可,如果在港、澳、台及国外的院校,就没有办法将组织关系迁入,成了当前的空白,这就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流动党员活动难开展。
  第一,部分学生党员主动参与活动的意愿不强。针对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访谈得知,其入党动机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有很强的功利性,只看到入党以后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如考公务员、考专升本和考事业单位等都有加分,在就业方面,学生党员容易找到好单位等。而在入党之后,从心理上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到企业实习之后,由于企业对党员的管理相对较松,且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企业的党员,来企业实习时间也短,没有必要参加企业的党组织活动,同时也认为自己在企业实习,学校离企业较远,监管也不到位,所以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二,流入单位主动接受流动党员的意愿不强。首先,流入单位普遍存在着对来单位实习的党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认为学生党员到单位实习或实践的任务是实习专业知识或社会实践的内容,而对党员的管理与教育的任务就应该由学校完成,培养与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流入单位没有关系。其次,从高职学生就业情况来看,95%的学生的就业单位是民营企业,而当前民营企业党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或组织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无力承担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再者,上级党委和本单位党组织不重视,同时也没有纳入相关的考核与监督,因此,教育管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不高。最后,各单位也是普遍忽略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高职院校对流动党员工作指导不够。由于高职院校经费投入不足和专职组织员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忽略党员外出之后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也有部分院校认为外出实习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而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应主要在校内完成。
  (2)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党员与一般学生的区别不明显,党员不知该如何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现象。成为流动党员后,党员更易把自己沉默于社会中,不愿表达自己是一名党员。在工作学习中,也不清楚应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缺乏主动性。
  (3)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不强。首先,在选举权、被选举权的问题方面,原则上,开具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的党员,只能在原单位参加选举,行使表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且不允许委托投票。在流入地单位不享有此类权利。[3]更何况学生党员外出时大部分院校都没有开具党员证明信和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其次,在参加民主评议方面,原则上,流动党员必须要回原单位参加民主评议活动,在流动期间参加的其他地方的民主评议活动不能代替原单位的民主评议。这是造成党员归属感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对策
  当前,各级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力量薄弱,使得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力不从心。[4]只有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才能做好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从政府层面来看,要从政策上解决流动党员的政治待遇,在流入单位行使政治权利,加强对企业单位的党员管理教育、监督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落到实处。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如果条件不成熟,没办法建立党组织的,应建立联合党组织,同时,企业党组织应提醒流入党员参加他们的组织活动。从学校层面来看,要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教育,加大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组织人员的配备力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学校是做好流动党员管理与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主体。   1.高职院校要加快党建信息化建设
  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高职学生作为党组织建设中素质层次较高的群体,是党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保障,党建信息化应该走在各行各业的前列。同时,高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非常强,这也是加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保障。
  首先,要利用好博客与微博平台。学校党组织可根据学生在博客与微博所发表的心得体会、思想教育和实习随想等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为。其次,要利用好远程教育手段,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党员也能及时了解学院、系和所在党支部的动态。按照10人左右为一组建立网上党支部,利用QQ群、微博群和博客等手段进行相互学习,在线组织活动。最后,可利用飞信群功能,不定期发送相关通知、支部动态和理论学习文章等,让党员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与温暖。
  2.建立完善的制度与监督机制
  在流动党员外出之前,要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流动党员的职责,同时,学校党组织要明确党员在外出实习期间应该完成的各项任务。如在学习方面,要求每周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书笔记,一月要写一篇思想汇报,一月要更新四篇博文,其中至少有一篇为思想政治方面的感想或体会。每天至少更新一条微博,一周的内容要涵盖时事政治、党的知识、生活点滴、实习随想等内容。学生党员应主动与实习单位联系,如果一个实习单位有3名以上的流动党员,学生党员应该自主成立党小组,确定组长,并报实习单位和所在学校,利用党小组进行活动。学生党员外出时学校要开具党员证明信和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实习单位党组织报到。各地党委要加强流动党员的指导与监督,不管是本单位党员还是流入党员,都要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要完善党员的示范岗和责任区,严格民主生活会等,通过对党务工作者的培养,规范流动党员的管理流程、定期进行督察及考核,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若单位没有党组织,要依托各工业园区或社区成立联合党支部,各地党委要分片就近建立好流动党员之家,以加强管理与教育。同时在业务方面要给予指导,经费上要给予支持,制度上要给予保障,并加强监督与考核,当成常态化的工作来抓。
  3.提高服务意识,提升党员的归属感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流入单位联系,流入单位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监督,及时反馈流动党员在实习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以及及时了解党员存在着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避免只监督检查而忽视服务的情况发生。如党员在联系实习单位或经济有困难时,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因病长期休学的党员,系党组织要从生活上、政治上关心他们。对参加党组织生活有困难的党员,不要勉强要求他们参加组织生活。可指定一名辅导员和一名学生党员负责进行联系,向他们传达各级党内文件的精神和党内重要活动的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4.充分利用大学生党员素质高的优势,把先锋模范作用落到实处
  首先,利用党员信息灵、手段新、交际广和知识博等特点,提高服务群众意识,送知识、送服务到单位和社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在实习中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将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单位了解流动党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次,高职院校的院系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在学生外出之前要针对对方单位制定相关的课题,如进行1~2项调研活动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就开始在暑期实行“三进二创一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大力推进与专业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各专业以组队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把同专业的党员尽可能分到一组,这样既便于流动党员的集体管理,成立临时党支部,接受实习单位和学院双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也方便学院在监督学生社会实践情况时纳入统一管理,并给予其指导。同时也便于学生党员进行集体学习与交流,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还可由他们帮扶一起实习的在生活、技术方面较为困难的学生。
  5.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已实施多年,但在党组织之间的合作却非常少见,也容易被忽视。高职院校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宽学校党建工作的视野。一方面,把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和老党员请到学校里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给学生做讲座等,使双方有更深的了解与交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单位建立校外党建实践基地,定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活动,从而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流动党员到了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时就会很快地融入企业,参加他们的组织活动;而企业党组织也能很快地接受流动党员参加他们的组织活动,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基于“三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6):73-77.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3]郑绍保.流动党员管理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1-34.
  [4]叶吉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探索[J].党政论坛,2010,(7):18-20.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创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前景仍不容乐观。在把握高校创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现状,并指明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业技能;大学生  作者简介:施险峰(1972-),男,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
期刊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面向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满足专业应用需要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述了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实施过程和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分层分类教学  作者简介:何典(1977-),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梁英(1977-),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理论课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公共理论课设置与运行不断完善,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理论课;教学现状  作者简介:梁勇(1972-),男,河北曲周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管理部副主任,副教授;孙彦菲(1978-),男,河北易县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助教。(河北 保定 0710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对高校辅导员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应以提高“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育人能力”为主线,实现其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从而具备崇高的政治素质、精良的业务素质、优秀的科研素质和丰富的人文素质;并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辅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校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就业观念  作者简介:刘恩海(1974-),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城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讲师;周前(1967-),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城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创建先进班集体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和保证,可明显提高学风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先进班集体;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李宗磊(1981-),男,山东临沂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赵琪(1978-),女,河北唐山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40)  中图分类号:G7
期刊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顺利开展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阐述了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欧晓霞(1980-),女,山东平度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王崇(19
期刊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与2009年高校税收制度变化,发现国家政策的基本面是保持其高校后勤的公益性与福利性水平不变,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但紧缩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后勤内部改革的动力和积极性。从未来高校后勤发展来看,若税收制度没有延续性;没有税收法律法规作为支持;税收征收范围增加,都会影响高校后勤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反观美国,其高校税收优惠方式丰富、多元,相关法律和政策涉及各级政府,优惠鼓励
期刊
摘要:高校教职工是高校践行延安精神的重要群体。以A校为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发现当前高校教职工践行延安精神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基于此,高校应基于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特色活动,加大学习和践行力度;以局部带动整体,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扩大践行范围,巩固践行效果;扎根于教学,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加固践行延安精神的途径;注重实效,着力推进三类群体传承和践行延安精神。  关键词:高等学校;延安精神;教职工
期刊
摘要:介绍了现代大学班主任团队导师制基本理念和构成框架,阐述了团队导师制的目标、具体方案以及实施一年来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现代大学班主任团队导师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教育;班主任团队;导师制  作者简介:陈明惠(1981-),女,福建南靖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讲师;宋成利(1968-),男,山东成武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