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有关提问的一些思考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下面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讲来学生吸引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三、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一)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二)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三)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四)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五)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六)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 (一)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常;(二)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三)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或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效果必然很差。
  四、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举手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抬头微笑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其他文献
一、体育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现状  (一)班主任队伍过于年轻化  就本校而言,中青年和女性老师居多,(如同本校情形一样,许多体育职业都面临着班主任队伍日趋年轻化、工作年限较短的现状)。青年班主任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活动能力强,尤其是青年班主任与学生年龄相近,从情感上、思维方式上较容易与学生沟通,往往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青年老师热情高、干劲足,具有较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敢于面对
期刊
"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下简称"基层党建")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有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党组织,相对于校党委来说,各党总支、党支部属于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以此认识为基点,笔者就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一、推进高校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必要性
期刊
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队间的激烈对抗与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双方技战术水平的高低,也表现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优劣。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及体能对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的取胜至关重要。高水平的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的个人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训练实践及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理性认识,是对训练实践自觉反映,
期刊
一 、前言  在当今日益开放,国与国之间人员来往交流日益密切的社会,外语,尤其是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英语水平也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此的客观要求,使中等职业院校英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一直以来,中专教育最重要的贡献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技术人员,在诸如外语等文化类教育的投入相对会低一点。然而在教育经费较紧张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中专教育的作用逐渐弱化的趋势,因而更
期刊
一、多媒体技术在导游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已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导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能够优化导游教学过程,提高导游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导游教学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导游教学中应用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新颖的教学情境  针对导游相关课程情景性强、
期刊
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设置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解决学生听说方面的障碍。而听说课堂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
期刊
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模式,目前正向"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与工作策略的,行动导向典型的六步法,即资讯 (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研究方法。其基本理念包括课程职业性、问题导向性、学生中心性、知识隐含性、学习情境
期刊
教学设备在高校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而宝贵的教学资源。合理充分地运用这些教学设备,有利于打破人的感官平衡,扩大和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政治理论课的热情,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力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设备现代化建设,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毫无疑问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急迫的任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
期刊
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中国19世纪规模较大的一次教案,在中外关系史上影响很大,史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本文以天津教案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传闻为切入点,通过对传闻的分析对天津教案的原因、参与者及消解手段进行讨论。  一、天津教案中的种种社会传闻是否真实  本文中使用的词语是"传闻"而不是"谣言",这是因为谣言是被证实全部是错误的信息,而传闻则可能有对有错。事隔几百年,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社会全
期刊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形成性目的与总结性目的。总结性评价旨在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而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对于总结性目的的教学评价来讲,其评价的结果用于奖惩,促进的只是少数教师,对处于中间的大多数教师影响是非常小的,可见这种目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形成性目的课堂教学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