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发掘数字背后的新闻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经济新闻,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一连串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的抽象和枯燥却是经济新闻,尤其是对外经济新闻写作的大敌。要写出好看的对外经济稿,必须从浮于表面的官方数据中跳脱出来,“下沉”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生活中去,才能发现数字背后的新闻。在这一方面,路透社最近播发的稿件《欧美经济阵痛波及中国出口商》值得借鉴。
  8月中旬,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7月外贸数据,虽然是例行发布,且出口数据好于预期,但路透社并未止步于报道数字。一周后,路透社以北京为电头播发了一篇深度稿件,在对多个行业、规模各异的出口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尽管目前中国出口强劲,但欧美的债务问题和经济疲软已令中国出口企业的前景不甚乐观。
  对欧美消费者来说,这一新闻点无疑是极具相关性的,并且做到了“言人所未言”,再一次体现了路透经济新闻产品的价值。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作者要对来自官方自上而下发布的数据“不满足”,有主动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现实的好奇心。在西方受众眼中,欧美债务问题是现在最令人头疼的经济问题,而中国的出口是驱动中国经济,进而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前者会给后者带来什么影响,这就是值得西方读者关心的新闻。
  其次,这篇稿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其“预见性”和“前瞻性”。可以说,记录现实的新闻作品数不胜数,但能揭示未来事件走向、给人以启发的新闻稿件却极其难得。对经济新闻的读者而言,他们需要依靠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做出经济决策,因而,预见性对经济新闻的价值就更为重要。
  在路透社的这篇稿件中,作者多处都透露了“预见性”的信息,包括未来几个月出口订单可能下滑、下滑的幅度、不同行业出口受到影响的程度、企业的应对办法、中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等等。可以想象,如此具有前瞻性的报道,对欧美普通消费者、进口商、投资者和政府决策部门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当然,这些“预见”不能是作者的主观臆测,而是通过广泛的采访和调研揭示出来的。这篇稿件援引的出口商来自深圳、广州、香港、徐州等经济重镇,他们有的经营小家电,有的出口重机械,行业不一,规模各异,正是这种多渠道信息来源的积累和彼此印证,才能确保稿件主题的真实。
  在写作手法上,这篇稿件也以一种“沉下去”的姿态,从普通消费者和出口商的角度展现经济图景,这种平视而非居高临下的视角显然更具亲和力。
  从始至终,作者都不忘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稿件一开头就从欧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先写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待在家里,而不是外出购物”,再自然过渡到中国出口商对他们的困难“感同身受”,以及对未来中国出口前景的预期上。微波炉、咖啡机、圣诞节订单等词汇对西方读者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减少了他们对在中国发生的这一切的陌生感。在对企业家的采访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天知道他们是不是还想要我们发货”,“我们还没想到什么真正的对策,但是利润太低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这些生动的口语显然比“出口前景不确定”“企业难以应对”等一般性描述更好,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受访者的忧虑情绪。
  同时,作者也不忘把握细节与全局之间的平衡。有了众多生动案例作为“血肉”,还需要“骨架”来支撑。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关于中国出口需求不稳定的警告、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三位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形势的分析,与精心选择的案例自然穿插,大大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和深度。可以发现,整篇稿件不仅“沉下去”发掘现实细节,也不时“浮上来”给予读者从全局审视事件的机会,这种点面结合、直观与抽象结合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路透社这篇稿件英文字数多达6613字,译为中文后也有1600余字,但纵观全篇,经济数据只出现了五六次,和许多我们常见的经济报道比起来,作者对数字的使用可以算得上“吝啬”了。“功夫在台下”,要让经济报道变得精彩,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也要在数字背后下功夫。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其他文献
对外经济信息报道在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外宣功能,能够及时有效地呈现真实的中国形象,是增强新时期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我近两年来为英文出版发行的国际著名风电杂志《风电月刊》(Wind PowerMonthly)供稿的感受。    进入窗口    中国特稿社的用户《风电月刊》于1985年创建于丹麦。伴随着风电产业的突飞猛进,该杂志已发展成为世界风电行业的顶尖新闻类月刊,以独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1年之夏充满了“喧嚣和骚动”,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令人目不暇接。从“郭美美事件”导致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到“卢美美事件”引发的网民对慈善事业的质疑,从黑龙江方正县日本开拓团的“墓碑门”到北京故宫接连不断的“十重门”,尤其是7·23动车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以及铁道部资深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离职,再度激起了学术界、媒体和公众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定位的反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新闻
期刊
中国,温州——在这个烟雾弥漫,极具创业精神的沿海都市,作为一名新贵的成功标志不再是拥有一辆奔驰,甚至宾利也还不够彰显身份,而是私人飞机。在温州的超级富豪中,大约十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个人拥有直升机。  关宏升(音译)就拥有三架。然而,(飞与不飞)是谁说了算呢?  戴着金项链、爱玩游艇的关先生是做生意发财的。他说,“对于我们来说,工作就意味着每周80个小时。你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吗?就是快。庞大资产背后
期刊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让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和角色,同时可以深层次地比对我们所宣传的“中国形象”和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异同。通过《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我们了解到,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概括起来无非是“歪曲”、“偏见”、“误解”、“了解”等方面。而如何界定这些内容也至关重要,比如在哪些方面美国人是对中国真正地了解的?哪些方面美国人是对中国
期刊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对外经济报道主要靠英语,但从语言的使用范围、人口数量以及覆盖的经济区域来看,西班牙语的运用值得引起更大重视。源于欧洲的西班牙语,因殖民历史等原因,是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近4亿,主要集中在拉美地区和美国的西部和南部。这些地区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日益紧密,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金融风暴、“拉美陷阱”等阵痛也值得中国警惕。此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金砖国家重要成
期刊
对于中国,一个崛起中的东方国度,世界各地的人们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如何能留住读者目光并且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或深刻或浅淡的新印记是中外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学会讲述吸引人的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纽约时报近期刊载的《“黑飞族”:中国新富迈向私人飞机梦》讲述了中国新富阶层迈向“飞翔”梦想的故事,以中国低空空域开放政策为背景,剖析全球私人飞机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写作上看,这篇文章有很多值
期刊
当欧美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待在家里而不是外出购物时,中国的出口商也开始准备迎接坏消息的到来。  中国7月的出口数据出乎意料地强劲,但数据公布一周后针对16家中国制造商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公司都预计未来数月的出口额将下降,纺织和电子行业的出口前景尤其黯淡。  “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人们赚得少了,就会省着点花,这会给我们的生意带来很大影响。”深圳设计中心公司经理温罗杰(音译)说。这家公司经营的是微波炉
期刊
2011年5月3日至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香港举办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贵州省委外宣办负责“活动周”宣传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贵州省在境外开展的一次最大规模,也是最有声势和实效的外宣活动。    从更高层次提升贵州形象    “活动周”期间,贵州省委外宣办共邀请到近40家国内外媒体出席活动。香港的媒体环境与内地有很大不同,使得“活动周”宣传难度远大于内地宣传,也使得“活动周”首项主
期刊
裴敏欣(Minxin Pei),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美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1998年裴敏欣作为首位进入美国“政策圈”智库的华人学者,到卡内基主持中国项目。在加入卡内基基金会之前,1992年到1998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系。  裴敏欣主持了包括针对中美关系、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政治经济改革、公民社会的发展及法制建设等多项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出版了大量专著,他的研究成果
期刊
7月14日,吉林省党委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成功结业。短短的5天培训,学员们感慨多多,收获多多。    身经百战的授课老师   讲授新闻发布工作技巧    7月11日,吉林省党委新闻发言人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研修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主办方请到了重量级授课老师。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分管新闻发布工作,经常为中央部委和省区市党委中心组做报告;北京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惠是原奥组委新闻发言人,多年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