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它决定经济系统内的劳动力、资本财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内蒙古的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 内蒙古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次产业的GDP结构
1995年以来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66%、49.13%、32.21%。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2.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1.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26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用Y表示GDP总量(亿元),Y1,Y2,Y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总量,Y=Y1+Y2+Y3。Y1/Y、Y2/Y、Y3/Y分别表示各次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Y1/△Y、△Y2/△Y、△Y3/△Y分别表示各次产业对总GDP 增量的贡献率。
由表1可看出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1995年以来,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基本呈下降趋势,1999年仅为1.7%,比1995年下降了32.95个百分点。从2002年开始,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8.38%,2004年为15.31,表明我区第一产业近年来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意味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萎缩。
第二,1995年以来,内蒙古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8.57%,可见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1999年以后,其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大幅度的上升。
第三,1995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过从1995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较大,1999年一度达到最高水平59.3%,最低为2004年的24.7%,平均为39.03%。可见内蒙古第三产业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第四,总的看来,内蒙古目前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还应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形成一个“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
(三)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为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现引入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它表示某地区一段时期内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从1995年到2000年,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度为1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000年到2004年间变动度为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这10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度是25%,高于全国同期10.6%的平均水平。
九五期间,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变动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变动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内蒙古从1995年至2004年这1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度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以上分析表明,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内蒙古已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全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的、较直接的方法,其含义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本文指GDP的百分比构成)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说明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
目前内蒙古产业结构偏离度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值合计比全国高近3.02个百分点,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绝对值合计比北京、上海分别低38.2和31.9个百分点,表明内蒙古整体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组合状况急需进行调整。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看,第一产业的偏离度较高,反映了内蒙古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产值较低,第一产业效益和效率都比较低;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均为负,表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依靠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化、加速工业现代化和高科技化进程、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就业渠道,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下岗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今后增强内蒙古经济发展后劲儿的重要一环。
三、对策与建议
(一)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农畜产品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马铃薯、羊毛、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的一大优势产业,约有70%的加工业以农畜产品为原料或与农牧业密切相关,可以说,农牧业是内蒙古经济的基础。因此,内蒙古应当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确保基本农畜产品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对农牧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质量效益型的生态农牧业。
(二)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原材料资源等等,特别是稀土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是世界稀土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稀土产地。这样的资源优势恰好是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材料———稀土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将为内蒙古工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总之,对工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为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发展第三产业要以培育市场、扩大就业、完善服务为重点,以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体系。应加快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第三产业整体层次的提升。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的实质是生产力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它决定经济系统内的劳动力、资本财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内蒙古的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 内蒙古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次产业的GDP结构
1995年以来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高度化的要求,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66%、49.13%、32.21%。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2.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1.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26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用Y表示GDP总量(亿元),Y1,Y2,Y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总量,Y=Y1+Y2+Y3。Y1/Y、Y2/Y、Y3/Y分别表示各次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Y1/△Y、△Y2/△Y、△Y3/△Y分别表示各次产业对总GDP 增量的贡献率。
由表1可看出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1995年以来,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基本呈下降趋势,1999年仅为1.7%,比1995年下降了32.95个百分点。从2002年开始,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8.38%,2004年为15.31,表明我区第一产业近年来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意味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萎缩。
第二,1995年以来,内蒙古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8.57%,可见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1999年以后,其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大幅度的上升。
第三,1995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不过从1995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波动较大,1999年一度达到最高水平59.3%,最低为2004年的24.7%,平均为39.03%。可见内蒙古第三产业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第四,总的看来,内蒙古目前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还应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形成一个“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
(三)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为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现引入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它表示某地区一段时期内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从1995年到2000年,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度为1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000年到2004年间变动度为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这10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度是25%,高于全国同期10.6%的平均水平。
九五期间,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变动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变动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内蒙古从1995年至2004年这1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度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以上分析表明,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内蒙古已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全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的、较直接的方法,其含义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本文指GDP的百分比构成)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说明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
目前内蒙古产业结构偏离度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值合计比全国高近3.02个百分点,但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绝对值合计比北京、上海分别低38.2和31.9个百分点,表明内蒙古整体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组合状况急需进行调整。从三次产业的偏离度看,第一产业的偏离度较高,反映了内蒙古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产值较低,第一产业效益和效率都比较低;第二、三产业的偏离度均为负,表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依靠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化、加速工业现代化和高科技化进程、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就业渠道,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下岗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今后增强内蒙古经济发展后劲儿的重要一环。
三、对策与建议
(一)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农畜产品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马铃薯、羊毛、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的一大优势产业,约有70%的加工业以农畜产品为原料或与农牧业密切相关,可以说,农牧业是内蒙古经济的基础。因此,内蒙古应当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确保基本农畜产品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对农牧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质量效益型的生态农牧业。
(二)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原材料资源等等,特别是稀土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是世界稀土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稀土产地。这样的资源优势恰好是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材料———稀土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将为内蒙古工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总之,对工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为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发展第三产业要以培育市场、扩大就业、完善服务为重点,以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体系。应加快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第三产业整体层次的提升。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