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应从心理根源找对症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年轻的父母来说,孩子2、3岁时是最让人头疼的时候,他会走会说会动,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可却时常因不听话、耍性子而讨人嫌。讲道理吧,他的小脑袋转不过弯来;动手打骂吧,面对这小不点又不忍心。其实,只要把准了孩子各年龄段的心理,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情景一:
  军军两岁了,自从学会走路之后,他显得特别高兴,也变得活泼好动起来。这不,妈妈正在厨房忙着切萝卜丝做菜,他也来了兴趣,拿着不知从哪儿找来的玩具刀,将妈妈择菜时扔进垃圾桶的菜叶放在小凳子上,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忙开了。到妈妈发现时,小木凳已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妈妈又气又恼,抢下了军军的刀,军军委屈得“哇”地一声哭闹开了,任凭妈妈怎么哄也不听。
  心理分析:处于军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头脑中已经有了独立的想法和愿望,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分离年龄”,他们迫切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因而拒绝父母从早到晚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帮助。此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分离心理,将以前的“全权统治”适当权力下放,只要没有危险性,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参与决定的权利,譬如让孩子决定自己玩什么玩具、去哪里玩等。
  
  情景二:
  这几天,丽丽突然变得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每次一看到老师就对妈妈说老师的坏话。妈妈很奇怪,是老师打骂了孩子?还是孩子忽然“学坏了”?通过了解,妈妈发现老师并没有打骂孩子,只是丽丽吃饭的时间太长,而且边吃边玩,所以老师表扬了吃得快的小朋友,点了丽丽的名字以示批评,没有给她佩小红花,她就视老师为“坏人”了。
  心理分析:父母要照顾的只是一个孩子,而老师是“大众母亲”, 所以老师对待孩子的问题处理方式和家庭中会有所不同。幼儿园生活是孩子离开父母的第一堂交际课,孩子还停留在以父母呵护为主的狭隘心理中,认为老师会包容或迁就自己的小错误。既然园里的规矩不能破坏,父母应该先与老师多沟通,讲明她的缺点,以便老师能适时引导,如在吃饭前先给予“你一定能比他们快”的鼓励,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
  
  情景三:
  小区的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玩闹,可3岁的曾炎只是羡慕地看着别人,无论父母怎么鼓励和怂恿,他始终不敢加入到那群快乐无比的伙伴中去,总是粘着妈妈不放,气得妈妈连连说他“真没用”。原来,上次在游戏时,曾炎在忙乱中被小朋友推倒在地摔伤了,受到爱子心切的妈妈的责备,此后,他就再也不敢和大家一起玩闹了。
  心理分析:玩耍中的一次伤害,不仅会使孩子产生身体的疼痛,还有可能遭到父母的责骂,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这是造成不少孩子离群的重要原因。其实,父母完全不必因此对孩子发火,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反而可以利用每一次这样的机会,教孩子学会在行动中如何加强自我保护,这样他才能掌握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以后的成长大有帮助。
  看到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在感到高兴之余,也难免为他们此时的“劣迹”头痛不已——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也做;能摸的摸,不能摸的不顾危险也要摸。其实,孩子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是在不断教育引导的强化中形成的,因此,若活蹦乱跳的孩子和尚在襁褓之中时相比显得“不听话”了,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恐吓和打骂是没有用的,教育中既不能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父母应该多从这一年龄特征孩子心理发展的了解入手,根据其心智规律采取“赏识和纠偏并举”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首先,家长要清楚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步登天,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对于进步的方面要多给予赏识和表扬,强化这种行为;对于出现的问题,强硬批评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时应多从侧面引导进行教育和纠正,最后再根据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做好孩子内心的小主人与共鸣者,孩子才能将父母视为知己,在父母的指导下真正成长独立。
其他文献
儿子上幼儿园以后,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和他定下了“劳动合约”:儿子每天能够按时起床,自己穿衣、吃饭、洗澡、收拾玩具,我会给予表扬——包括口头表扬和一定的零花钱。  也许是长大了动手能力随之增强,也许是表扬产生的激励作用,儿子近段时间的表现很好,相应地,他储蓄罐里的零花钱也越积越多。  一天晚饭后,和儿子玩数字游戏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儿子却兴冲冲跑回自己的房间,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储蓄罐。  “
案例一:奢侈的玩具  牛牛的父母分隔两地,妈妈每个月末都会去和爸爸小聚。每次回家,妈妈总给牛牛带回来各种新奇高档的玩具,平日里自己却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妈妈总是对牛牛说:“宝宝可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呢,妈妈再苦再累也要让你幸福。”渐渐地,牛牛也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好是天经地义的了。  案例二:喝奶的权利  恒恒爸爸来帮我重装电脑系统,看着满头大汗的他,我忙拿出一罐牛奶递给他,自己也顺便打开一罐猛喝起来。“
美国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60元人民币。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还找来一个帮手。自己先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对着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人就把掉下来的柿子捡到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捡
书店里陈列有各式各样养育孩子的书,但很少谈到做母亲的心情及体验。做一个母亲应该并不孤单,有丈夫、家人、亲友和各种育儿指南,但这些可能帮不了你。你也许会渴望听到同类的声音,看看别的母亲如何在自我和丧失自我间找到平衡,找到自己做母亲的模式。  《母亲的声音》之作者Traci Dyer在生完第一个女儿布丽后,决心把在坊间找不到的这本书编出来,于是她登广告邀请女性来分享她们的故事,这些来自美国三十几个州和
自“宅男”、“宅女”之后,“宅娃”又成为一个流行词。什么是“宅娃”?就是指成天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孩子。  孩子“宅”在家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所以,那些家有“宅娃”的家长,应了解孩子“宅”的原因,并对症出招,有效指导。    父母管太紧,孩子被“宅”在家  小敏是个标准的“宅女”,一般
雯雯一看到滨滨。便用力搂住他,又是抱又是亲的,嘴里还说着:“老公,我好想你”。甚至掀起两个人的衣服用自己的小肚皮紧贴着对方的小肚皮。妈妈看到了这一情景。  1、“雯雯,你干什么?”  “妈妈,我亲亲我的‘老公’。”  “不行,不能这样。”  2、“你为什么贴他的肚皮?”  “妈妈,电视里就是这样演的,说这叫相亲相爱。”  “哈哈,你真是人小鬼大。”  3、“女孩不要随便光着身子贴着男孩的身体,身体
我的儿子今年6岁,1岁多时,他就很爱看电视,有时哭闹,一抱到电视前就不哭了。久而久之,儿子就迷上了电视,什么节目都看,儿童节目、动画片、电视连续剧、广告,只要电视上的内容,他都爱看。  以前儿子还小,平时我和爱人没把他爱看电视的事放在心上。现在上了小学,功课紧张起来,但儿子爱看电视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和爱人尝试过强制关电视
美国子女教育专家迪斯在他的人生记录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那么,就从一只橘子开始,当你给孩子橘子时,记住,千万不要剥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迪斯原本是一家中学的教师,离开学校后开始致力于家庭教育,并帮助儿子普林教育他的孩子。  有一次,普林来看孩子,正巧孩子要吃橘子。迪斯将橘子递给孩子就不管了。孩子稚嫩的小手掰了很长时间,也没剥开橘子。普林将孩子抱在怀里,拿过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想让孩子安静下来,然后把一大堆道理塞给孩子,让他从此变得乖巧聪明,然后迅速地成长起来。为人父母,这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尊重其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上纲上线”要不得    当我们给幼小的孩子讲解事理时,如果空洞地说“你应该怎么样”、“你要如何做”之类,这些简单的说教方式孩子是难以明白的。家长应该采取适时教育的原则
中国传统教育要求孩子“听话”。家长、老师经常用“听话”来表扬孩子:“这个孩子真听话,是个好孩子。” 或批评孩子:“这孩子太不听话!”不过,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如今也有不少年轻父母不再重视孩子是否听话,转而认为“听话”的孩子没出息,不“听话”的孩子更聪明。  孩子“听话”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教育是否真的应该非此即彼,要么让孩子绝对“听话”,要么鼓励孩子完全不“听话”?孩子“听话”或“不听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