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么”和“多么”是非常常见的一组词。对于正常学生来说,靠语感就可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不需要专门地学习语言知识。但聋生情况相对复杂,他们是在用学习的方式去习得母语,大脑里没有自动化提取的语言结构,也没有信手拈来的语言材料,他们在学习这两个词语时,往往都会感到非常困难。笔者几经周折,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初始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对两个词语的使用现状,笔者先在本班学生中做了两个测试:
1. 前测1:让学生分别使用“那么”、“多么”,各造5个句子。测试情况如表1:
比较前测1和前测2,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倒挂现象。程序性知识(选择)比陈述性知识(杨向荣,《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年第7期)(造句)的正确率要低,这和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是不太符合的。笔者分析,出现这种倒挂的原因如下:
首先,多么、那么是一组比较特殊的词语,在用法上,有大量重叠的情况,在学生造的句中,高达82%的情况都是两者皆可用的,这就直接干扰了我们的测试。前测2由于只能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相比前测1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情况。
其次,前测1中学生造的句子多为单句,平均句长短,减少了出现错误的机率。前测2为了让上下文背景清晰,多为复句,平均句长14字,复杂的句子也加深了聋生的理解困难。
二、教学策略
通过前测,我们确定下面几个教学策略: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结构;辨异比求同重要;例句要做到背景清晰、容易理解,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尝试
有关这两个词的相关研究非常少,最为接近的一篇是《那么、多么对比分析》(白慧洁,《语文知识》,2011年01期)。这篇文章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以这篇文章为蓝本,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设计如表3。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感觉到十分费力,大量语法专有词汇的加入,让学生一直都处在游离状态。为了检验课堂效果,我做了第一次课后测试,测试题型同前测,由选择题(单选10题)和造句(10句)两部分组成,一题1分,共20分。两次测试比较情况如表4:
从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了一堂课的教学,并没有达成教学目标:选择题方面,平均分还降低了0.105个百分点;造句方面提升了0.399个百分点,但是在学生的句子中出现了大量的例句,同样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反思:语法式的归类与讲解并不符合聋生的实际情况。
(二)调整
经过了第一次教学的失败,笔者检讨了教学设计,做出了以下的修改:
弱化专有名词,淡化语法背景;以“辨异”为主线组织教学;保证例句没有理解困难,排除来自语言背景方面的干扰。
具体设计见表5。
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学生反应比较积极。课后,我做了第二次测试并将三次测试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次测试平均分大幅度提高,且离散程度缩小,与老师的主观估计相符合。为了考察学生在两次测试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增长情况有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我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情况如表7。
由表7可以看出,表现在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上,t值是4.48606,p(0.000024)< 0.05,说明第二次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表现在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上,t值是0.9552 60,p(0.3599 68)>0.05,说明成绩并无显著性提高。
四、结论与思考
1.聋生的陈述性知识结构受知识背景、理解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较大,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很难通过短时教学获得提高。
2.聋生在程序性知识结构上的缺失,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精巧的训练,举重若轻,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的。
3.要有效帮助聋生习得语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放弃语言学的专业术语与表述习惯,直接给予学生最清晰的有代表性语句,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學术的问题生活化,把模糊的问题清晰化,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否定情况一般不直接用否定词,不能用“不”否定。不+多么 ( X )可用“不”,“没”“没有”等否定。 如:不那么开心。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启聪学校(510620)
一、初始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对两个词语的使用现状,笔者先在本班学生中做了两个测试:
1. 前测1:让学生分别使用“那么”、“多么”,各造5个句子。测试情况如表1:
比较前测1和前测2,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倒挂现象。程序性知识(选择)比陈述性知识(杨向荣,《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年第7期)(造句)的正确率要低,这和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是不太符合的。笔者分析,出现这种倒挂的原因如下:
首先,多么、那么是一组比较特殊的词语,在用法上,有大量重叠的情况,在学生造的句中,高达82%的情况都是两者皆可用的,这就直接干扰了我们的测试。前测2由于只能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相比前测1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情况。
其次,前测1中学生造的句子多为单句,平均句长短,减少了出现错误的机率。前测2为了让上下文背景清晰,多为复句,平均句长14字,复杂的句子也加深了聋生的理解困难。
二、教学策略
通过前测,我们确定下面几个教学策略: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结构;辨异比求同重要;例句要做到背景清晰、容易理解,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与分析
(一)尝试
有关这两个词的相关研究非常少,最为接近的一篇是《那么、多么对比分析》(白慧洁,《语文知识》,2011年01期)。这篇文章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以这篇文章为蓝本,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设计如表3。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感觉到十分费力,大量语法专有词汇的加入,让学生一直都处在游离状态。为了检验课堂效果,我做了第一次课后测试,测试题型同前测,由选择题(单选10题)和造句(10句)两部分组成,一题1分,共20分。两次测试比较情况如表4:
从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了一堂课的教学,并没有达成教学目标:选择题方面,平均分还降低了0.105个百分点;造句方面提升了0.399个百分点,但是在学生的句子中出现了大量的例句,同样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反思:语法式的归类与讲解并不符合聋生的实际情况。
(二)调整
经过了第一次教学的失败,笔者检讨了教学设计,做出了以下的修改:
弱化专有名词,淡化语法背景;以“辨异”为主线组织教学;保证例句没有理解困难,排除来自语言背景方面的干扰。
具体设计见表5。
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学生反应比较积极。课后,我做了第二次测试并将三次测试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第二次测试平均分大幅度提高,且离散程度缩小,与老师的主观估计相符合。为了考察学生在两次测试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增长情况有无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我进行了显著性检验。情况如表7。
由表7可以看出,表现在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上,t值是4.48606,p(0.000024)< 0.05,说明第二次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表现在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上,t值是0.9552 60,p(0.3599 68)>0.05,说明成绩并无显著性提高。
四、结论与思考
1.聋生的陈述性知识结构受知识背景、理解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较大,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很难通过短时教学获得提高。
2.聋生在程序性知识结构上的缺失,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精巧的训练,举重若轻,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的。
3.要有效帮助聋生习得语言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放弃语言学的专业术语与表述习惯,直接给予学生最清晰的有代表性语句,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學术的问题生活化,把模糊的问题清晰化,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否定情况一般不直接用否定词,不能用“不”否定。不+多么 ( X )可用“不”,“没”“没有”等否定。 如:不那么开心。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启聪学校(5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