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学真理诱惑了70年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x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2岁这年,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稍稍放慢了速度——他把每周上班的时间减至3天。连续工作几小时后,他可能需要睡上一大觉才能恢复体力。他工作了70年,跨越了两个世纪,是中国最年长的“上班族”之一。“不搞创新就要落后于别人”的紧迫感自始至终催促着他一直“想方设法地创新”,90多岁了依旧觉得“还有一些精力,可以作些贡献”。70年间,他为中国炼油工业的催化裂化技术作出一系列开创性贡献,给我国高速前进的现代工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把自己的本事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陈俊武对化学着迷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他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就是认准了要学好将来振兴民族工业的实用知识。大二那年,陈俊武和同学一起到东北的抚顺参观,在日本人留下的页岩炼油厂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一座日本人丢弃、尚未开起来的煤制油装置,怦然心动。
     “石油”成了他心中萦绕不去的牵挂,陈俊武把4年青春岁月揉进书页和笔记之中。
     他写道:“科学真理把我诱惑得太苦了,生命的意义全寄托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很快,他又给自己打气,“外面的春天与我何干!最重要的是,让内心充满芬芳。”“我要使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
     毕业之际,陈俊武清楚,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将给整个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作生活条件优越,陈俊武的母亲和家人都在那边。陈俊武却直奔抚顺而去。他一头扎进车间,干起了人造石油工厂的修复工程。顾敬心担任当时项目总工程师,这位中国化工行业的元老撂下一句话:“这个项目搞不好,我就不刮胡子!”
     尽管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可因为“国家急需”,大家全都没日没夜地攻关,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产。
     陈俊武爱琢磨,他分析高速气流原理后进行参数计算,又泡在车间与技术专家、老工人一起试验,最终革新了蒸汽喷射器技术,一台鼓风机1小时能省电25度。这次革新掀起了全厂创新的热潮,也点燃了陈俊武心中的热情。
     当时原油产量剧增,可炼油厂加工能力不足,为了设计一种投资少、上马快,对原油只需要中等程度加工的炼油装置,陈俊武大胆提出蒸馏——催化联合装置的设计技术革新方案,并试运成功。1978年,陈俊武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捧回了红绒面烫金证书。那年,他出任洛阳炼油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由他指导设计的中國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试运成功,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120万吨/年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让中国的炼油技术特别是催化裂化技术迎头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时至今日,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世界第二大国。
  一项技术把我国炼油技术向前推进20年
     1961年冬,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决定开展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5个被称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的项目,更像是横亘在中国炼油工业前进道路上的“五座大山”。其中,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投资少、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是石油炼制中最重要的加工工艺之一。那个时代,这类装置国外封锁了最新技术。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难度有多大?陈俊武举例说:好比一群从来没见过大象的人,只摸到一只象耳朵、一条象尾巴,却必须要画出一头完整的大象。
     为了完成任务,陈俊武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闭上眼睛眼前全是数据和方案。后来他作为技术骨干被派往国外学习,抱着“宝贝”回来后,陈俊武和技术人员干脆就住在干馏炉旁的简易房里,睡大通铺,争分夺秒设计适合中国使用的一整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4年后,这个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朵“金花”——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把我国炼油技术一举往前推进了20年。
   60多岁时,他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该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80岁以后,陈俊武又开始深入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等课题,为国家碳排放政策提供了关键决策意见。
     他有一句名言,被很多人记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态度:“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陈俊武回顾自己追求创新的人生时说:“终归是成功多于失败,也取得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成绩。这样回想起来,大抵是让人心情比较愉悦的。”
     科研道路上经历的那些失败,在他看来无非是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你探路了,别人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只要认真地走,“走不通也是一种前进”。
     他觉得自己确实是“运气很好”,抓住了人生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机遇,也找到了可以展示才华的舞台。
     最近他刚刚统计了中国院士的平均寿命,想看看哪个学科的学者最长寿。“我已经活过了平均寿命。”他笑着说,还要再接再厉。
  (摘自《中国青年报》9.18)
其他文献
约好友聚餐,隔壁桌母女俩的对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小姑娘八九岁,一脸愁容地问坐在一旁的妈妈:“妈妈,运动会好累呀,回家就不用弹琴了吧?”她妈妈则一边熟练地剥着虾,一边安慰道:“乖宝贝,只练琴不会多累的。”   “可我今天真的不想弹。”小姑娘不死心。但是这根本没用,妈妈的脸上透着说一不二的威严,直接来了句:“好呀,那明天我就把琴卖掉!”这下小姑娘不說话了,只是垂下头扒拉着碗里的饭菜。在一场不太
期刊
在一位教授的讲座上,展出了一张图片,是两幅物质结构图片。教授问台下的同学:“同学们,能看出这两幅图中的物质结构有什么区别吗?”这两个物质的结构相似,同学们看了一会儿才发现有所不同。教授接着讲道:“看来大家已经发现不同了,这两个物质中一个是冰毒,另一個是麻黄。”   麻黄是一种能治哮喘、感冒等多种疾病的药物,而冰毒则是让人走向毁灭的毒品,谁会想到麻黄竟是冰毒的前身?它们的结构只有微小的区别,功效
期刊
最近我的朋友圈关键词是“余生”,因为有个朋友突发重病,大家纷纷感慨:“余生,请对自己好一些。”大家仿佛都在为遥不可知的未来忧心,同时又希望未来能够过得顺遂一些。   很多人喜欢谈余生,他们对未来怀着无限期许,也憧憬着余生能够达成所愿。我却认为,如果你能够把握现在,又何必谈余生?动不动就谈余生,日子也会过得沉重。   谁都希望余生能够平安幸福,诸事顺利。可是生活本来就是在风浪中行驶的小船,遭遇风吹浪
期刊
9月19日,一场女排赛场上的中日之争,又是郎平笑到了最后。对阵日本女排,郎平没有给对手机会,率领中国队3比0完胜对手。赛后日本女排主教练中田久美也只能苦笑,“她们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队伍。”在上任之初,由于自己曾经知名的球员经历,中田久美一度被外界称为是“日本郎平”,然而如今再一次输给中国女排,外加世界杯夺牌希望渺茫的带队表现,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赛后郎平的表态依然颇有风度,“我希望我们亚洲球队在大赛
期刊
诗人木心曾说:“过多的才华是一种病,害死很多人。差点儿害死李白。”“诗仙”李白不但会写诗、舞剑,更喜欢喝酒、下棋与抚琴。更有趣的是,他一度以为自己会做官,殊不知,这种与诗词创作毫无关系的奢望,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胡适才高八斗,可是,他也吃亏在满身才气、卓尔不群上。因为他太博学,爱好太广泛,又不知节制,处处用心,啥都想弄,最后精力分散了,什么也没弄完:《白话文学史》写了一半,《中国哲学史大纲》写
期刊
公元859年,日本王子来朝进贡。贡品是稀有美玉做成的黑白棋子。日本王子是围棋高手,要进行围棋访问友谊赛。唐懿宗选派国手顾师言与之对弈,以求一举夺冠,为国争光。   顾是棋待诏,平时陪皇帝下棋,国内排名第一。他与日本王子过招至第三十三着时,出现了胶着局势。虽胜负未分,但顾師言对取胜心中没底,怕失利有辱君命,遂借故暂时离开。日本王子在局前干等。   王子趁空问站在一旁负责外交接待的鸿胪官:“顾待诏的棋
期刊
美国政府全球抵制华为,这已经是旧闻了,但最近华为又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准备向全世界转让5G核心技术,而且是一次性交易,收购方一次性买断永久使用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权利。9月10日,任正非接受英国媒体《经济学人》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对大多数人而言,5G技术上的领先,是华为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任正非的这一决定,与大多数企业视核心技术为命脉的认知产生了巨大差异。华为并不缺钱,为什么会愿意
期刊
9月18日,43岁的现任山东鲁能俱乐部技术总监出现在中国足协办公楼内。足协在确认将启动与国奥男足荷兰籍老帅希丁克的解约程序之后,决定起用一名本土教练作为执行主帅率领国奥队备战明年1月开始的奥预赛决赛阶段比赛,郝伟成为最终人选。据了解,足协决定与希丁克解约的主要原因是,自从去年9月上任以来,希丁克率队集训、比赛的日子屈指可数,而且在他治下,国奥队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主力阵容,本月8日国奥队在黄石2
期刊
偉大的雕塑家罗丹在写给德国女作家埃莱娜·德·诺斯兹的一封情书上说:“由于你的温雅和聪颖,我重又变得高雅,整个人都得到升华了。既然种子落进肥沃的土地,那么只要好好照料,它总会发芽结果的。一切东西都会消逝,于此我只能听天由命。但我在心里看见大自然随岁月流逝,风情万千地从我眼前掠过, 不由得也对镜中衰老的自己感慨良久。我还在爱,还在理解,还没有变得驽钝……”   是的,爱情可以净化一个人,也可以使之变得
期刊
禅师建议的用餐之道主要有三点。   一、吃的时候要静心从食物中感受烹调者的爱心美意,还要感恩的是,從一粒饭中吃出一个宇宙,想象那粒米包含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的精华,是在大自然的因缘和舍予中得来的成果,一米一缘分。   二、进食时尽量不多言,先深呼吸,放松情绪,然后和同桌的人相视微笑,在静默中用心品尝、分享食物,也在静默中与饭伴产生超越语言的交流。   三、平均每三天可以有一餐边吃饭边谈心,但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