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独立”未实现,绑定中东离不开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美国在中东的表现出人意料:没有在伊拉克留下一兵一卒,北约空袭利比亚时低头垂手地坐在后排,在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上临战泄气。于是,关于美国中东战略收缩、战略撤退的小道消息在国际上不胫而走。2013年7月美国新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上任后,对美国中东战略进行重新评估,提出“外交优先、减少送入、避免战争”三项原则,坐实了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传言。
  美国战略撤退的原因有很多:经济衰退、国力疲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中受挫,奥巴马政府秉承新自由主义世界观,美国要矫正布什时期过度扩张的政策,等等。当然,最过硬的理由还是美国在中东没那么多的利益了。那么,美国的中东利益到底有哪些,有多重要呢?
  反恐仍是一根重要支柱
  冷战时期,美国中东政策服务于美苏对抗的大局,遏制苏联的影响是美国中东政策的核心目标和指导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战略失去了单一的、最重要的对抗目标,战略目标开始多元化、多样化。基辛格指出,美国有三大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里,美国为了维护这三大国家利益,一直努力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实际上,维持全球领导地位既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本身也成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甚至有时为了维护全球领导地位,不惜牺牲安全、经济和价值观利益。因而,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美国价值观、全球领导地位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具体到美国对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政策,四个层次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
  在中东地区,美国的核心安全利益是维护以色列的安全、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改变。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一个重点打击目标就是美国,直接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自然视其为对手和敌人。近年来,美国同以色列在巴以和谈、伊朗核问题上分歧日益明显,两国关系相当紧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发生了动摇,只是两国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不同意见。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制定了以反恐为核心的全球战略,美国中东战略更是围绕反恐而展开。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击毙,象征着全球反恐战争的终结,由反恐战争催生的中东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战略也随之终结。虽然恐怖主义仍是美国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反恐也仍是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反恐不再是压倒一切的主导目标。从反恐的角度看,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下降是一个事实,但是这种下降是相对的,反恐仍然是美国全球战略、中东战略的一根重要支柱。
  对中东能源依赖的减少只是量变
  能源依赖,长期以来是人们解读美国中东战略的最重要视角,此次美国中东战略调整亦主要被解读为美国的“能源独立”。在以色列安全、反恐、促进民主和稳定的能源供应这几个因素中,以色列安全、能源供应都具有基础性。因为要保护以色列的安全、确保对美国的能源供应,美国才深度卷入中东,才激起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美国才关心中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其中,能源供应比以色列安全更具基础性,是根本中的根本,如果没有能源利益,以色列对美国就仅具有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因此,能源依赖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只要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持续下降,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大势就不会变,能源独立可能导致美国中东战略的根本变化。
  近年来,以页岩气开发为标志的美国能源革命成绩斐然,美国似乎正在“能源独立”的道路上稳步前进。随着美国进口中东石油的数量下降,中东对美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减弱。美国石油净进口量、消费量在200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持续下降。2005~2011年石油日消费量减少200万桶,降幅为9%;同时,美国国内日生产量增加190万桶,增幅24%。进口石油占全部消费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45%,日净进口量从1250万桶下降到850万桶。在石油进口总体下降的背景下,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绝对值和相对比都在下降,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下降。2011年,海湾地区占美国石油毛进口量的比重为16%,而加拿大、墨西哥等西半球国家则为41%。
  如果不从经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美国可以完全离开中东能源,北美实现能源独立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美国自己并不能实现能源独立,还必须依赖北美其他国家的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2013年12月的报告,其他国家不可复制美国的能源革命,到2025年中东仍然是国际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能源供应者。也就是说,美国虽然可以摆脱中东能源供应,但是国际能源价格仍然受中东能源供应影响,因而美国的能源价格摆脱不了中东的影响。石油市场是全球性的,中东石油供应出了问题,全球石油价格就会上涨,美国消费石油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美国经济增长就会受到拖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由于中东国家的制裁,石油价格一度上涨14倍,使全球经济陷入危机。可见,美国对中东能源依赖的减少是量变,而非质变。
  没有放弃民主化
  只是热情低落了一些
  人权、自由是美国核心价值观,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根源之一,也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利益之一。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他国家对于美国视价值观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表示怀疑,认为人权外交仅仅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工具,是美国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一个幌子。其实,美国因为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独特性,推行美国价值观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个国家的血液中。价值观始终是美国外交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有时价值观与美国战略利益一致、有时冲突而已。也就是说,有时价值观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个手段,但在其他一些时候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在战略利益和价值观两个目标中,两者都是重要的,都是真实的,而不是美国以人权、自由为幌子来谋取现实的安全利益。
  在中东,美国的价值观利益就是支持该地区国家的民主运动。2013年以来,“阿拉伯之春”转变为“阿拉伯之冬”,美国支持的民主化运动受挫,信心和决心明显消退。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中提到美国在中东的三大目标时,竟然没有提民主化目标。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美国放弃这一重要利益了,只不过是其热情的起落而已。
  作为惟一超级大国还需发挥领导作用
  从全球领导地位的角度看,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不降反升。2011年阿拉伯世界进入乱局以来,埃及、突尼斯、利比亚陷入长期动荡,叙利亚处在血腥内战中,伊拉克暴力恐怖事件频发,迫切需要作为全球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发挥领导作用。然而,奥巴马政府却一退再退,明哲保身,推卸国际责任。对此,美国国内政治人物、欧洲和中东盟友的批评声浪不断高涨。美国对中东能源的依赖下降了,但是欧洲、日本、韩国等国的石油进口都在增加,需要美国承担保护盟国的责任和义务;恐怖主义直接攻击美国的能力下降了,但是地理上接近西亚北非的国家却深受其害,也需要美国承担相关“领导责任”。因此,奥巴马政府在中东投入大量政治资源,推动伊朗核问题、巴以和谈、叙利亚和谈三大谈判,国务卿、国防部长纷纷出访中东,安抚盟友。美国军事干预中东的信心不再了,推动民主化的热情消退了,但是外交上的投入还会增加。
  可见,从利益的角度分析: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变,反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能源依赖的重要性下降,民主化事业的重要性变化不大,国际体系领导者的重要性上升。在利害关系重要性下降的领域,也都是程度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单单从利益角度分析国际行为,往往不是那么准确。冷战结束后,沃尔兹等美国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曾经据此判断美欧要分道扬镳,结果都碰了南墙。因此,分析美国中东战略调整,要看到利益关系变化是渐进的、复杂的,也要看到思想、文化、国际机制等现实利益之外的影响因素。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美】《亚太防务论坛》2015年第3期  暴力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虽然一开始时只是在某地出现,但却是全球的威胁。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地持续不断的极端主义行径可以对全世界造成影响,而印度—太平洋地区显然将首当其冲。  极端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印太地区。第一,一系列极端主义个人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略地时,就得到了来自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印太国家源源不断的人力
【美】《彭博商业周刊》2016年8月8日  亚洲国家引领世界投资进入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新领域。所有这些清洁能源满足他们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中国,煤炭需求似乎已经在2014年达到顶峰,远比期望的要来得早。在印度,到2020年,燃煤电厂的费用预计将超过今天太阳能的花费。然而,中国、印度和日本都在继续增加产能。在印度和中国,煤炭的使用使得人们更少地采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鉴于这些现实,人们可能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益普索近日公布了一项宽带满意度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26个受访国家中,韩国的宽带满意度居第一,中国居第14位,澳大利亚仅排名第23位,且满意度不及平均水平。  据报道,益普索近日对各国的基础设施需求和优先级进行了研究。报告发现,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对澳大利亚机场、供水和排水系统及铁路网络的质量与表现感到满意,对澳大利亚的能源基础设施和防洪设施感到最不满意,尤其是宽带网络。数据显示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热议国际秩序变革,对中国的角色和主张极为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猜测和担心。对此,中国应明确阐释自己的“国际秩序观”,清清楚楚地告诉全世界,中国是如何看待国际秩序的,又将如何运用自己不断增长的力量,建设性地维护和优化现有国际秩序,积极自信地引领舆论导向和变革方向,打消不必要的猜忌。    全球热议  当前世界各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讨论有如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全球都在热议,是当前各国
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说来容易做来难。他们缺少熟悉的参照物,常不知我们在说什么,也常误解我们。这不仅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也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比如,欧洲人习惯于理性、线性、单层面思维,而中国人习惯于理性感性合一、环状、多层面同时并行思维;一个主要形而下,一个形而上下兼并;一个单频道,一个双频道,频率又各异,交流起来颇费神。  因此,当中国人形而上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时,欧洲人对此轻则不知所以,重则
11月2日,中国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沈丹阳对印度排灯节期间部分政客发起抵制中国商品运动一事做出回应:“希望印方采取必要措施,管控事态发展,并引导媒体客观报道中印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情况,共同维护好中印友好合作大局,为双方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营造良好氛围”。此前的10月26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新闻处谢立艳参赞就分别致函印度报业托拉斯和《印度快报》《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等主
马尔代夫外交部10月13日发表声明表示,鉴于长期以来英联邦部长级行动小组及英联邦秘书处给予马尔代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马尔代夫政府决定脱离英联邦。声明表示,英联邦一直努力成为马内政问题的积极参与者,这违反了联合国和英联邦宪章。未来马尔代夫将对国际事务继续保持双边和多边参与。  2012年年初,马尔代夫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游行,时任总统纳希德当年2月宣布辞职。2013年,马总统选举几经反复,多次推迟选举
缅甸政府军大举进攻缅北的克钦武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资产和人员安全的担忧。虽然战争离中国的边境很近,但是中国却不能干涉,这是缅甸的内政问题。有时候,他国的某些内政问题,确实会越来越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更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在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中国应该如何防范别国内部的政治和安全风险,保障中国的海外利益。其中,公共外交的功能应该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  首先,政府外交未必能充分
2015年的第一个周末,阴雨绵绵。随手翻开《华盛顿邮报》旗下的免费小报《速递》,居然看到了华盛顿特区的电影院也在放映“The Interview”。如果逐字翻译,该片子原名为《采访》,而中文媒体已经将其译为火爆的《刺杀金正恩》。应合了影院在片前加的一小句宣传广告——“多年来最具争议的电影”,这部片子尚未上映就引发了美朝间激烈的网络战、口水战,沸沸扬扬。  2014年11月,出品方索尼影业推出该电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4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维持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3.1%和3.4%的预期不变,与该机构7月份预测值一致。IMF将发达经济体今年增速预期较7月份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至1.6%,并维持明年1.8%的增速预期不变。其中,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1.6%和2.2%,较7月份预测分别下调0.6和0.3个百分点。IMF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增速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