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叶汉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汉钟,网名“叶丛嘉”,“天羽茶斋”的主人。这位皮肤黝黑、身材壮实,声音洪亮的憨厚汉子,对茶有着无比的痴心。
  他在国内率先提出茶艺的概念,是全国第一批的茶艺师和高级评茶师,率先对潮州单丛茶进行改良,创制了水仙单丛茶“天逸香”和鸟龙红茶“醉佳人”。
  
  率先提出茶艺概念
  
  潮州古城的太平街,是一条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街,靠近岭东名刹开元寺,有潮州古城特有的难以言说的古雅,叶汉钟爱茶、卖茶、赏茶的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86年,叶汉钟进入潮州市国营茶叶进出口公司收购站,开始了和师傅到各地茶乡收购茶叶的日子,今天的一身本事就是在那时艰苦地穿山越岭,走村跑寨中磨炼出来的。经过长达七年时间的经验积累,1993年,叶汉钟承包了公司的营业部,并第一个挂起了茶艺贸易部的牌子。
  说到“茶艺”,叶汉钟颇有些自得地说,当年谁都没有意识到茶文化的市场价值,但对茶敏锐的直觉让他一直相信,失去了茶文化的茶产业是不可能走远的。今天,“茶艺”两个字,已经被制成一面三角形的旗子,依然在“天羽茶斋”前面飘扬。
  
  独创潮州茶新品种
  
  成为一名茶叶商人之后,叶汉钟也几经沉浮,但一直有一个梦想在他心中,就是想改进潮州茶叶制作方法,并提高工夫茶艺。
  对于单丛茶,叶汉钟形容她是“一个高贵少妇,既有丰富内含,又比较纯和,既香韵袭人又不失威严”。潮州是其主产地,但是多年来在全国市场的销售并不乐观,消费群体也仅仅局限于潮州一地。
  为了解决单丛茶的销路问题,在1999年就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批茶艺师的叶汉钟,在2002年毅然放下生意,入读浙江大学茶学研究生。此后,他顺利成为全国第一批由国家茶叶检测中心颁布的高级评茶师。两年的系统学习,让叶汉钟充分了解了茶叶的生物成份、制作工艺技术,以及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揭开各类茶叶飘香的谜底。于是,他开始着手进行改进单丛茶的试验。
  他发现单丛茶浓而带涩的口味是外地茶客难以接受的主要原因。四五年来,他先后在凤凰山、草岚武创办了实验基地,开始对单丛茶进行改良和创造。2001年创制了水仙单丛茶天逸香,2005年采用重发酵的方法创制了“乌龙红茶”醉佳人,获得了第5届名茶质量竞赛的创新奖。
  
  潮州茶具的收藏生活
  
  除了茶叶,叶汉钟对古董茶具的收集,以及对古典工夫茶器具程式的研究和复原,也已经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准。
  在叶汉钟的“天羽茶斋”里,他为我展示了一款从民间搜寻来的红泥炉,那是潮州工夫茶传说中“红泥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的四宝之一。叶汉钟说,作为追求品饮之道的茶客,拥有复原以前复杂的工夫茶程式的兴致。而作为潮州工夫茶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他责无旁贷。事实上,在天羽茶斋,诸如宋代盛极一时的黑瓷兔毫盏,海上丝路沉船中的青花茶碗,风格各异的潮州手拉壶,以及难得一见的新旧工夫茶具,多得不可胜数,不禁让每一位来此的爱茶人大开眼界,无限向往。
  
  希望生产单丛陈茶
  
  近年来,随着普洱热潮的兴起,叶汉钟也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陈茶。
  他比较了普洱茶与单丛茶之间的异同后,大胆地提出了单丛是最接近普洱茶品种的看法,例如两者的产地云南与广东在纬度上相同,在外观上都是树型高大的大叶类,叶尖长,芽叶肥壮,而在内含成分上都是碳代谢旺盛,茶多酚含量特别高,氨基酸含量较低,两者之间都非常相似。
  叶汉钟说,既然普洱茶适应了现代社会追求“健康”的饮茶潮流而大行其道,那么成份极其相似的单丛茶也理应获得全国茶客的青睐,而不是只局限于潮汕地区。单丛类的陈茶纯正清透,滋味醇厚回甘,尤其耐冲泡,十几泡之后香气依然沉稳有力,有滋有味;而且陈年贮藏之后,消滞功效不减,但不会伤胃,这就避免了单丛新茶过于霸气,胃难以承受的缺点,在健康、口感方面得到了平衡。
  叶汉钟用“陈香酱韵”来概括陈茶的特性。陈茶“陈”出的特有品质才是其拓展广阔市场的关键。于是他提出以新的理念,利用单丛茶资源特点加工成普洱茶风格的“陈茶”,希望通过科学地拼配,能使单丛茶闯出另一片天地。
  眼前的这间“天羽茶斋”,似乎是叶汉钟坚守茶理想的一个写真。两盏挂在店前的圆筒形的竹灯笼,大厅顶上专门搭建的仿民居瓦式厝顶,装茶的潮式大瓮,传统金漆木雕装饰的茶架,一切都是地地道道的潮州风俗。二楼的玻璃窗外,种满了花草翠竹,但窗上却造出了一个木窗,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叶汉钟的追求,即在浊世红尘之中,建造一片固守传统的清明空间。
  叶汉钟说,他还准备布置一间地道潮味风格的“食茶间”,一个有着雕花隔扇,各式茶担、茶橱,各种古董茶具的清淡式大斤。抚摸着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温度的古董,我们不禁陶醉于叶汉钟所描绘的品茗佳客图之中。
其他文献
茄克赋茶韵 茶融茄克风    茶和茄克都是休闲的产物。7月22日下午,在福建泉州。作为“世界茄克之都”福建省晋江和“中国茶都”安溪联合举办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茄克风·观音韵”休闲文化节。  本次活动是由晋江市政府和“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政府联合主办,突出“衣舞茶香双都会”主题,推动“爱拼善赢”创业精神与“观音铁韵”茶道文化互动融合,促进“世界茄克之都一晋江”、“中国茶都一安溪”在区域品牌和产业影响
期刊
饮茶风尚的流行普及,带动台湾茶艺的发展。论茶艺,正是一种综合的生活艺术展现。若说是艺术,就不得不有些讲究,甚至需要面面俱到。而茶艺的表现,具体而细微,茶席设计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茶席设计,对于一个爱好茶、喜欢茶文化的人,是展现自我经验、理念、思想或素养的最佳舞台。当然,喝一杯茶,其实不需要这么辛苦;然而当喝茶解渴转为品茗享受,透过茶。结合茶具及相关对象,甚至兼及品茗空间气氛的营造。提升至文化层面
期刊
一壶好茶、一首好诗、一个休闲的下午、三两个知己好友。欢聚畅谈……此等良辰美景,茶食又怎能缺席呢?  精致味美的茶食让众多“爱茶之士”情有独钟,百吃不厌。茶食味美,又富含营养。现在流行的“审美疲劳”用于茶食之上也不例外,繁多如星的茶食也同样让人感到“选择疲劳”。挑选合适的茶食,在品茶谈笑中也能收获一份健康。  而对于喝茶吃什么的问题,茶人们也是各有观点。    观点一:部分茶食会侵夺茶的正味    
期刊
两位和尚背着行囊迎着风沙前进。  他们前往哪里?且让我们小心地追随他们。  一眼望去,大雪覆盖的茶林很像仙境。  风尘仆仆前进的他们让人想到了熟悉的“走茶马古道的人”。  他们就是走茶路的人,因为通过他们可以观照茶道。  迎风前进的两位和尚各自背着一个行囊。  行囊里有什么呢?  是安居时修到的真理吗?还是其他的什么?  令人惊奇的是,两位求道者行囊中装的不是别的什么,却是谷雨前刚刚摘下的雨前茶。
期刊
如今各地各类“茶博会”丰富多彩,每年开春以后便接踵而至。新兴的“会展经济”在茶叶行业中锋芒显现,并将为茶业经济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示其强大的推力。  “茶博会”是茶叶产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半个多世纪。前30多年茶叶“短缺”,由国营公司垄断经营,采取计划分配,根本谈不上要展销。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茶叶生产量增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首先为了扩大出口,出现了“出口茶叶交
期刊
旧岁如水,茶满壶空;新春似茗,乍卷还舒。  在此送旧迎新之际,本想着为过去一年的茶界做些回顾扬弃以励新志,但忽然记起坊间茶人一二事,便将新语换旧词聊作新岁开篇。  近闻,九十七岁高龄的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在参加一次茶会时,有人问他,先生何以高寿?张老答曰:喝茶。接着此人又问:先生主要是喝哪种茶?张老依然答曰:喝茶。言者随心,听者在意。谓先生仍“惟茶是举,仁者无语。”  其事二,旧有一乡间穷秀才,嗜茶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第三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茶人会集东海之滨宁波,确立宁波为我国“海上茶路”启航地。我们通过对“海上茶路”的挖掘和研究,确立宁波在“海上茶路”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结合宁波茶业发展现状,提出“海上茶路”的现实展望。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弘扬“海上茶路”,营造茶为国饮的氛围,加快宁波茶产业的发展。    宁波:“海上茶路”的启航地 
期刊
第一次去石总的办公室,是冬天,当时我立刻想到了正在热播的韩剧《浪漫满屋》。小碎花点的欧式沙发。玻璃壁柜里精致的咖啡瓷杯,还有矮柜上好几个色彩炫目的瓷花瓶和墙上印象派风格的壁画,好柔软的一个环境。窗子边上特别设计的喝茶会客处,碎花桌布、方格子靠垫、高高软软的沙发坐椅、透明的青花瓷杯、兔毫盏、玻璃普洱杯,满屋的细致和温暖。  两个月后,因为茶室设计的一些问题想要好好请教一下石总,又一次来到他的办公室。
期刊
过去,昆明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一副春意盎然、四季如春的风景画,然而这座城市仅仅用眼睛来看是远远不够的,游走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它的内敛、妩媚、细腻和典雅……还有凿凿的岁月痕迹,是很值得玩味的。尤其是昆明城里的精彩茶事。    茶在昆明的历史来源于旧时老街上的老茶馆。大方桌、长条凳、大壶冲水、无限续水,茶室虽然简陋。却是老昆明人劳动之余解乏解渴的必来之地。如今,这样的茶馆在昆明的闹市已经难觅踪迹,这
期刊
如果说2006年茶界的关键词是什么,那一定非“陈茶”莫属。而且这股陈茶热已经从普洱茶身上波及到乌龙茶身上,一直以鲜爽为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也开始接二连三地推出陈年铁观音、陈年岩茶等,引起了众多茶客的关注。  为了让广大茶客了解陈年乌龙茶,本刊近日选择了一款长达三十年的安溪铁观音,并组织专业评茶师一同品鉴。    茶品:“八马”铁韵三十年    价格:15000元/500g  评茶专家:林荣溪原国营安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