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教师在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上,都很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安排有许多培养兴趣的活动。如:有的教师利用课件的直观性优势激发学生兴趣,有的利用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等。但在常规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因受准备时间有限、教室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课堂变为传授教材重难点、完成作业的乏味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动力。因此,在条件受限的常规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置悬疑性强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教学技能,它的历史比班级授课制的历史更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提问大师。他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是这样形容他的教学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悬疑性强的提问更是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如:“一个男孩比女孩先出生,但他的生日却比女孩小,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东西半球不用0°和180°来划分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很像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
  二、开展专题讨论活动
  让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直接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能真正得到发展,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如我在讲印度、埃及等国时,让学生搜集有关的地理资料为讨论课的发言做准备。学生在课余积极准备,通过搜集资料扩大了他们的视野,通过整理资料锻炼了他们的能力。经过充分的准备,我们开展了题为《我所了解的××国》的专题讨论,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把自己所了解的国家编写成一篇精彩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有的把异国的自然人文景观描述得令人神往;有的把自己认识某些地理事物的观点讲给大家听。即使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积极发言,虽然有的仅谈的是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但对他们积极参与的精神,我都给予了鼓励,力求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设置有趣的情境
  课堂情境气氛主要在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动主要依赖于自身的言谈举止。要想使课堂轻松有趣,就要求教师在行为上自然亲切,特别忌讳教师整堂课都站在讲台上。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怕提问,产生了心理防线,这样的课堂氛围无法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幽默的教学语言更是课堂的兴奋剂,幽默教学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夸张的姿势,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教师还可用喜剧化的方式来制造幽默,如在讲富士山这一活火山时,把富士山近期有喷发迹象说成“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很想”一词用在此处令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用“巴拿马太大”风趣地总结出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等。
  四、设置文史类的补充内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文史知识比较多,教师在地理课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文史知识。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把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文史知识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文史知识,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其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波斯)、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古今地名的演变。再如: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自然就丰富,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对教师在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
其他文献
环境保护面临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和设施运营不良三大难题.解决环保难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实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双重调节,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
一、学案导学法的概念学案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内容包括:课前教师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后填写学案,教师批阅学
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历史地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明崇祯本《金瓶梅》评点的理论成果,经过开拓和深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善的小说批评体系。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充溢强烈的主体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政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密切联系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经验,通过对话、体验、探索、实践等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牛乳资源,乳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产业之一.但是,内蒙古地区乳品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供需脱节等许多问题.为了在国内外乳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有
衡量一堂历史课是否为优质课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教学M标是否实现,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三是学生的人文素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并试图概括描述三个不同阶段的总体特征 ,进而考察某些出版观念的变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接受知识,记住概念,学会如何在历史考试中取得高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就是讲过去的人和事的学科,学历史就是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中考的重点。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内涵,让学生站在近代化的高度审视中国人的救国历程,从情感上认识到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中国近代化的内涵出发,谈谈中国近代化的分层教学及问题探究。  一、中国近代化的内涵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主要进行了四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近代化
以1978—2017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ARIMA模型的时间序列方法,对平均工资进行预测,借助SAS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建立了ARIMA(1,0,1)模型,并在